積極主動融入海西經濟區 加快我市經濟社會發展
政協衢州市五屆六次會議發言材料
發布時間:2010-04-12 14:24:13
|
作者: 民建衢州市委會 王建村
國務院《關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第十九條將我市納入海西跨省區域合作區,這是我市面臨的又一加速崛起的歷史機遇。我市地處浙閩贛皖四省邊際和海西的扇形輻射面上,具有得天獨厚對接優勢,我們必須緊緊抓住這一重大機遇,積極參與、主動融入海西的發展,實現優勢互補、互融共進。
我市與福建自古毗鄰,互通頻繁,地緣關系緊密、歷史淵源悠長、人文環境相近、資源要素互補,商業往來頻繁,具有承南啟北的獨特優勢和融入海西的歷史和現實基礎。融入海西,必須理性運用區域經濟發展理論,順應客觀經濟規律要求,努力找準突破口和切入點。具體來說,應該在充分利用我市優勢的基礎上,以資源和要素在更大范圍內的有效配置、提升產業結構、發育市場機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宗旨,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大開放為保障,以機制體制接軌為根本,以資源和要素整合為重點,爭先融入海西,逐步使我市發展成為海西輻射中西部地區的產業配套基地、加工制造業基地、擴散協作基地、科研成果應用基地、旅游休閑基地、勞務輸出基地和綠色食品生產供應基地。為此建議:
一要加快思想觀念的融入。要率先融入海西,首先需要強化輿論引導,破除思想觀念滯后的障礙。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宣傳海西的戰略背景、意義、要求、定位及目標,重點宣傳海西為衢州趕超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新平臺,引導全市上下形成“率先融入、合作互補、伺機進位、趕超發展”的思想理念,使全市上下真正認識到自身在思想觀念方面存在的差距,自覺主動地破除落后的思想,樹立先進的觀念。要按照“準確定位、主動融人,整合優勢、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內涵深化,互動聯動、統籌協調”的要求,主動深入海西地區進行深入調研考察,摸清周邊地區在基礎建設、產業培育、體制機制方面的情況,深入海西及臺灣地區,特別是閩北地區,就發展規劃、體制機制、基礎建設、政策措施、產業培育等全方位深度對接,就接軌海西進行詳盡規劃,突出交通路網、產業培育、金融能源、體制機制重點,排出項目清單,力爭與閩北地區規劃共謀,體制同軌,項目同建,產業共育,努力走出一條具有衢州特色的先行之路。
二要加強海西工作組織領導。建議市委、市政府盡快專題研究搶抓“海西”機遇問題,以統一思想認識、提出應對策略、明確工作重點。盡快建立海西經濟區工作領導小組,以組織、領導、協調、推進相關工作。領導小組可下設“海西辦公室”以承擔具體日常工作。確定一個“海西”有關工作的綜合牽頭部門,并負責重大規劃的研究編制;市委、市政府兩個研究室負責圍繞“先行先試”加強政策研究;其他各部門根據各自職能,發揮各自優勢,制定工作方案,狠抓工作落實,并積極爭取上級對口部門的支持。
三要加快研究國家海西政策。目前,中央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政策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對政策研究得深不深、透不透,直接決定把握政策機遇的效果。衢州要率先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必須要把政策研究透、理解好、把握好、落實好,用足政策、用好政策、用活政策,從衢州實際出發,深入思考可以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對中央原先出臺的支持海西發展的政策、近年來國家部委對海西的支持政策和新提出的政策措施,我們要深化研究、及時對接,要積極走訪國家部委、各大央企和金融機構,就衢州市貫徹落實國務院《意見》的有關政策措施進行銜接溝通,大力爭取國家對我市在先行先試、重大項目、資金安排等方面給予支持。另外,要聯合溫州、麗水兩市共同要求省政府幫助爭取享受國家扶持海西經濟區的特殊政策。
四要加快我市與海西區項目上的對接。國務院《意見》提出的構筑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加快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統籌區域內協調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等七個方面主要任務,每個方面都大有機遇可抓,大有項目可以運作。衢州要及早謀劃一批項目;早論證、爭立項、爭報批,堅持互動聯動、一體運作,精心策劃一批重大項目,爭取列入中央和省上的盤子,做細做實項目前期工作,爭取早日建成衢寧鐵路。
五要加強對臺經貿合作工作。一是加強對臺產業深度對接研究。加強對與臺灣地區在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方面合作、交流的方向、潛力和重點研究。二是加強對臺經貿合作政策研究,在行政審批、市場準入、土地使用等方面大膽創新,爭取國家和省的支持。三是加強對臺經貿合作空間平臺建設。整合現有省級工業園區,借助地處“海西”的優勢,積極爭取升格為國家級工業園區,同時積極爭取新設臺灣投資創業園、臺灣農民創業園、特殊監管保稅區等空間平臺。四是加強對臺合作交流的活動載體建設。如各種論壇會、交易會、農博會、旅博會等。
六要加快我市與海西區機制體制上的對接。根據《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海西經濟區“先行試驗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將涉及金融領域,這既符合兩岸產業合作的需要,也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之路。我市要從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把握機制創新的內涵,加強與臺灣金融體制的對接。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共同發展機制、城鄉公共服務均等供給制度等制度創新,進一步加大力度、持續深化,充分發揮“海西區”體制機制創新的效應。
我市與福建自古毗鄰,互通頻繁,地緣關系緊密、歷史淵源悠長、人文環境相近、資源要素互補,商業往來頻繁,具有承南啟北的獨特優勢和融入海西的歷史和現實基礎。融入海西,必須理性運用區域經濟發展理論,順應客觀經濟規律要求,努力找準突破口和切入點。具體來說,應該在充分利用我市優勢的基礎上,以資源和要素在更大范圍內的有效配置、提升產業結構、發育市場機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為宗旨,以解放思想為先導,以大開放為保障,以機制體制接軌為根本,以資源和要素整合為重點,爭先融入海西,逐步使我市發展成為海西輻射中西部地區的產業配套基地、加工制造業基地、擴散協作基地、科研成果應用基地、旅游休閑基地、勞務輸出基地和綠色食品生產供應基地。為此建議:
一要加快思想觀念的融入。要率先融入海西,首先需要強化輿論引導,破除思想觀念滯后的障礙。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大力宣傳海西的戰略背景、意義、要求、定位及目標,重點宣傳海西為衢州趕超發展帶來的新機遇、新平臺,引導全市上下形成“率先融入、合作互補、伺機進位、趕超發展”的思想理念,使全市上下真正認識到自身在思想觀念方面存在的差距,自覺主動地破除落后的思想,樹立先進的觀念。要按照“準確定位、主動融人,整合優勢、合理布局,外延拓展、內涵深化,互動聯動、統籌協調”的要求,主動深入海西地區進行深入調研考察,摸清周邊地區在基礎建設、產業培育、體制機制方面的情況,深入海西及臺灣地區,特別是閩北地區,就發展規劃、體制機制、基礎建設、政策措施、產業培育等全方位深度對接,就接軌海西進行詳盡規劃,突出交通路網、產業培育、金融能源、體制機制重點,排出項目清單,力爭與閩北地區規劃共謀,體制同軌,項目同建,產業共育,努力走出一條具有衢州特色的先行之路。
二要加強海西工作組織領導。建議市委、市政府盡快專題研究搶抓“海西”機遇問題,以統一思想認識、提出應對策略、明確工作重點。盡快建立海西經濟區工作領導小組,以組織、領導、協調、推進相關工作。領導小組可下設“海西辦公室”以承擔具體日常工作。確定一個“海西”有關工作的綜合牽頭部門,并負責重大規劃的研究編制;市委、市政府兩個研究室負責圍繞“先行先試”加強政策研究;其他各部門根據各自職能,發揮各自優勢,制定工作方案,狠抓工作落實,并積極爭取上級對口部門的支持。
三要加快研究國家海西政策。目前,中央支持海峽西岸經濟區發展的政策力度是前所未有的,對政策研究得深不深、透不透,直接決定把握政策機遇的效果。衢州要率先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必須要把政策研究透、理解好、把握好、落實好,用足政策、用好政策、用活政策,從衢州實際出發,深入思考可以做什么、怎么做的問題。對中央原先出臺的支持海西發展的政策、近年來國家部委對海西的支持政策和新提出的政策措施,我們要深化研究、及時對接,要積極走訪國家部委、各大央企和金融機構,就衢州市貫徹落實國務院《意見》的有關政策措施進行銜接溝通,大力爭取國家對我市在先行先試、重大項目、資金安排等方面給予支持。另外,要聯合溫州、麗水兩市共同要求省政府幫助爭取享受國家扶持海西經濟區的特殊政策。
四要加快我市與海西區項目上的對接。國務院《意見》提出的構筑兩岸交流合作的前沿平臺、加快現代化基礎設施建設、推進產業結構升級、統籌區域內協調發展、全面深化改革開放、加快社會事業發展、加快生態文明建設等七個方面主要任務,每個方面都大有機遇可抓,大有項目可以運作。衢州要及早謀劃一批項目;早論證、爭立項、爭報批,堅持互動聯動、一體運作,精心策劃一批重大項目,爭取列入中央和省上的盤子,做細做實項目前期工作,爭取早日建成衢寧鐵路。
五要加強對臺經貿合作工作。一是加強對臺產業深度對接研究。加強對與臺灣地區在現代農業、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等方面合作、交流的方向、潛力和重點研究。二是加強對臺經貿合作政策研究,在行政審批、市場準入、土地使用等方面大膽創新,爭取國家和省的支持。三是加強對臺經貿合作空間平臺建設。整合現有省級工業園區,借助地處“海西”的優勢,積極爭取升格為國家級工業園區,同時積極爭取新設臺灣投資創業園、臺灣農民創業園、特殊監管保稅區等空間平臺。四是加強對臺合作交流的活動載體建設。如各種論壇會、交易會、農博會、旅博會等。
六要加快我市與海西區機制體制上的對接。根據《海峽兩岸金融合作協議》,海西經濟區“先行試驗一些重大改革措施”將涉及金融領域,這既符合兩岸產業合作的需要,也是區域經濟一體化發展的必然之路。我市要從更高層次、更寬領域把握機制創新的內涵,加強與臺灣金融體制的對接。推進城鄉基礎設施共同發展機制、城鄉公共服務均等供給制度等制度創新,進一步加大力度、持續深化,充分發揮“海西區”體制機制創新的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