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建基層企業家對當前中小企業信貸危機的情況反映及建議
發布時間:2011-11-01 16:21:37
|
作者: 省委會社會服務處
近期,我省溫州等地發生中小企業信貸危機,出現了部分企業資金鏈斷裂,企業主“跑路”等現象。為此,10月11日-16日,省委會社會服務處對溫州龍灣、瑞安、樂清和鹿城以及麗水、金華的18家會員企業進行了走訪調研,涉及不銹鋼、鞋業、機械制造、低壓電器和紡織服裝等多個行業,期間多次召開座談會,與企業家面對面交流,了解會員企業發展情況,聽取民建基層企業家對當前民營經濟發展的意見建議。
會員企業家普遍認為,溫州信貸危機有其歷史原因,短期內無法好轉,年底形勢將更加嚴峻。此次信貸危機,不是簡單的資金鏈斷裂問題,更是信心危機、信用危機,是企業在宏觀調控下受到原材料上漲、資金成本高等多重壓力累積下遇到的綜合困難。溫州是此次危機的重災區,但并非溫州所特有,調研中發現麗水、金華的企業也存在類似問題,只是溫州的名城效應和對宏觀經濟的敏感性提前反映了有關情況,折射出當下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的現狀和窘境。
現將本次走訪調研了解到的情況反映如下:
一、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宏觀調控對企業發展的影響
1、投資過度。08年金融危機后,國家實行較為寬松的信貸政策,鼓勵企業轉型升級、擴大投資。不少中小企業能輕松獲得貸款,加大投資規模,但在投資過程中,盲目追求大項目、新項目,超出了自身的風險控制范圍。隨著今年調控轉向,銀根收緊,企業債務到期后無法繼續獲得貸款,但投資的慣性作用不可能馬上停止,很多項目尚在建設中,未產生收益。缺乏相配套的項目貸款使得民營中小企業在資金層面受到嚴重擠壓。
2、國際市場不景氣。
金融危機后,國際經濟恢復緩慢、復蘇乏力,加上越演越烈的歐債危機,中小企業出口受到抑制,加之惡性競爭利潤空間很低,進一步影響了企業的發展。
二、金融、財稅、管理體制不健全對企業發展的不良影響
1、金融監管體系不健全。很多商業銀行在利益驅使下,通過提高票據貼現利率、加收中間費用等手段進行違規操作,變相增加企業負擔。另外,在國家控制通脹、流動性緊縮的影響下,民間借貸空前活躍,由于缺少嚴格監管,違法集資和放貸現象嚴重。
存款的表外流動和貸款的“體外循環”。由于利率雙軌制,長期負利率使得大量資金在金融體系外部流動,銀行存款出現大搬家;資產價格膨脹,大量信貸資金流向房地產和股票、期貨等資本市場進行投資或投機,游離于實體經濟之外。
2、融資難。首先是,融資途徑狹窄。除了有充分抵押物或擔保主體情況下向銀行進行貸款外,很多企業往往轉向民間借貸,途徑單一。其次是,貸款成本高。據調查,當地企業從銀行貸款的綜合成本已經達到了15%-20%,大大超出了實業投資5-10%的回報率,而民間借貸的利率更高,年利率甚至高達180%。最后是,貸款期限短。很多企業只能從銀行獲得流動資金等短期貸款,而很難獲得項目貸款和中長期貸款,這大大增加了企業的還款壓力和財務成本。
3、行業發展缺乏科學規劃和合理引導,重復建設和盲目投資情況嚴重。很多行業往往一哄而上,產能過剩,惡性競爭;許多企業大而全,產品雷同,效益低下;退出機制不成熟,企業進入某個新行業后,發現不合適想安全退出很難,最終不是硬著頭皮往前就是被競爭所淘汰。
4、企業負擔過重。過高的稅收負擔之外,企業還要承受名目繁多的各類不合理收費;土地、環境、勞動力、原材料等成本的大幅上升。影響了企業正常的轉型升級。
三、實體企業自身因素影響。
1、產業空心化。傳統制造業發展遇到瓶頸,利潤單薄,企業開始涉足自己不熟悉、不擅長的行業,主業荒廢,競爭力下降。
2、相互擔保、聯保現象嚴重。調查中發現,企業之間的互保和對外擔保關系復雜、情況普遍。而且,每一家本地企業都有相關聯的數家企業分布于全國各地,任何一家陷入困境,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影響巨大。
3、挪用信貸資金。由于資本的逐利性和資產泡沫的膨脹,很多企業為追求高收益,通過實體企業獲得的貸款,被挪用于房地產和資本市場的投機,這加劇了企業的經營困難,風險較大;有的挪用信貸資金用于民間借貸,賺取利差;還有的用于高消費,甚至賭博、吸毒等違法行為。
4、企業發展信心缺失。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國內宏觀調控等多重因素影響,企業家信心受挫,企業自身對轉型升級的方向和出路比較迷茫,企業家信心指數低落。
同時,企業家們表示只要政府、銀行、企業和社會各界積極行動起來,堅定信心,團結一致,一定能走出危機。但在幫扶企業走出危機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守市場規律和法律法規,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做到不越位、不錯位,積極妥善處理好各種問題和關系。并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強引導,政府和各級各部門要相互配合,做好危機情況下中小企業的幫扶工作。
1、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對主業經營正常,運轉良好發展有潛力的企業出現的暫時困難,政府應積極伸出援手,幫助化解危機;對因投機、高利貸、高消費等原因造成的企業發展困難,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以市場化手段進行合理處置;對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低產出的產業以及發展前景暗淡、發展潛力不大、創新能力薄弱的企業,以這次危機的為契機,關停并轉、兼并收購,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產業升級。
2、優化發展環境、降低企業負擔。營造公平競爭的企業發展環境,打破壟斷,制定和優化政策,幫助企業突破瓶頸制約和各種壁壘;降低稅費,取消不合理收費,加強對中小企業和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稅收支持和貸款支持。
3、引導媒體和網絡從實際出發,正面報道有關事件真相。嚴厲打擊散布謠言、制造恐慌、擾亂公共秩序的違法行為;正確引導大家對此次危機的判斷,提振企業家和社會對經濟發展的信心。
4、認真落實中央到地方的有關文件精神,細化國務院出臺的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36條”,小微企業的金融財稅減免政策和各級各部門出臺的優惠政策,做到執行不打折。
二、改善金融環境、加強金融監管、強化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
1、要對銀行、擔保公司、小貸公司的存貸款、擔保情況進行合法、合規的審查,對非法集資、高利貸等違法經營行為進行全方位監管,讓民間借貸付出水面;
2、要主動降低貸款利率到合理水平,取消不合理的收費項目,對暫時無法償還的到期賬款進行適當展期、停息掛賬,同時提高貸款效率;
3、要把中小企業作為金融重點扶持對象,強化資金要素保障,對符合轉型升級要求的企業不抽資、不壓貸,做到“雨中不收傘”;
4、要加大對企業的項目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幫助降低財務成本和風險;
5、消除利率雙軌制的不良影響,在一定區域內,放開利率浮動范圍,適度市場化。
三、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打擊暴力催債和有債務危機的企業主及非法集資人的逃匿行為。
對有債務危機且有逃跑跡象的企業主,采取切實措施保證其人身安全情況下防止逃跑;對已經出逃并造成嚴重后果、影響社會穩定的人員,要組織公安、海關、邊檢等部門全力追逃,并依法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責任;嚴厲打擊暴力催債、非法拘禁等違法行為,對涉嫌犯罪的人員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企業要做好自身建設,完善風險控制,積極應對危機。
首先,要做好主業,練好內功;其次,要做好風險控制,保持現金流,提早應對,未雨綢繆,企業之間要相互信任、互相幫助,共渡難關。
會員企業家普遍認為,溫州信貸危機有其歷史原因,短期內無法好轉,年底形勢將更加嚴峻。此次信貸危機,不是簡單的資金鏈斷裂問題,更是信心危機、信用危機,是企業在宏觀調控下受到原材料上漲、資金成本高等多重壓力累積下遇到的綜合困難。溫州是此次危機的重災區,但并非溫州所特有,調研中發現麗水、金華的企業也存在類似問題,只是溫州的名城效應和對宏觀經濟的敏感性提前反映了有關情況,折射出當下民營中小企業發展的現狀和窘境。
現將本次走訪調研了解到的情況反映如下:
一、國內國際經濟形勢、宏觀調控對企業發展的影響
1、投資過度。08年金融危機后,國家實行較為寬松的信貸政策,鼓勵企業轉型升級、擴大投資。不少中小企業能輕松獲得貸款,加大投資規模,但在投資過程中,盲目追求大項目、新項目,超出了自身的風險控制范圍。隨著今年調控轉向,銀根收緊,企業債務到期后無法繼續獲得貸款,但投資的慣性作用不可能馬上停止,很多項目尚在建設中,未產生收益。缺乏相配套的項目貸款使得民營中小企業在資金層面受到嚴重擠壓。
2、國際市場不景氣。
金融危機后,國際經濟恢復緩慢、復蘇乏力,加上越演越烈的歐債危機,中小企業出口受到抑制,加之惡性競爭利潤空間很低,進一步影響了企業的發展。
二、金融、財稅、管理體制不健全對企業發展的不良影響
1、金融監管體系不健全。很多商業銀行在利益驅使下,通過提高票據貼現利率、加收中間費用等手段進行違規操作,變相增加企業負擔。另外,在國家控制通脹、流動性緊縮的影響下,民間借貸空前活躍,由于缺少嚴格監管,違法集資和放貸現象嚴重。
存款的表外流動和貸款的“體外循環”。由于利率雙軌制,長期負利率使得大量資金在金融體系外部流動,銀行存款出現大搬家;資產價格膨脹,大量信貸資金流向房地產和股票、期貨等資本市場進行投資或投機,游離于實體經濟之外。
2、融資難。首先是,融資途徑狹窄。除了有充分抵押物或擔保主體情況下向銀行進行貸款外,很多企業往往轉向民間借貸,途徑單一。其次是,貸款成本高。據調查,當地企業從銀行貸款的綜合成本已經達到了15%-20%,大大超出了實業投資5-10%的回報率,而民間借貸的利率更高,年利率甚至高達180%。最后是,貸款期限短。很多企業只能從銀行獲得流動資金等短期貸款,而很難獲得項目貸款和中長期貸款,這大大增加了企業的還款壓力和財務成本。
3、行業發展缺乏科學規劃和合理引導,重復建設和盲目投資情況嚴重。很多行業往往一哄而上,產能過剩,惡性競爭;許多企業大而全,產品雷同,效益低下;退出機制不成熟,企業進入某個新行業后,發現不合適想安全退出很難,最終不是硬著頭皮往前就是被競爭所淘汰。
4、企業負擔過重。過高的稅收負擔之外,企業還要承受名目繁多的各類不合理收費;土地、環境、勞動力、原材料等成本的大幅上升。影響了企業正常的轉型升級。
三、實體企業自身因素影響。
1、產業空心化。傳統制造業發展遇到瓶頸,利潤單薄,企業開始涉足自己不熟悉、不擅長的行業,主業荒廢,競爭力下降。
2、相互擔保、聯保現象嚴重。調查中發現,企業之間的互保和對外擔保關系復雜、情況普遍。而且,每一家本地企業都有相關聯的數家企業分布于全國各地,任何一家陷入困境,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影響巨大。
3、挪用信貸資金。由于資本的逐利性和資產泡沫的膨脹,很多企業為追求高收益,通過實體企業獲得的貸款,被挪用于房地產和資本市場的投機,這加劇了企業的經營困難,風險較大;有的挪用信貸資金用于民間借貸,賺取利差;還有的用于高消費,甚至賭博、吸毒等違法行為。
4、企業發展信心缺失。由于受國際金融危機、國內宏觀調控等多重因素影響,企業家信心受挫,企業自身對轉型升級的方向和出路比較迷茫,企業家信心指數低落。
同時,企業家們表示只要政府、銀行、企業和社會各界積極行動起來,堅定信心,團結一致,一定能走出危機。但在幫扶企業走出危機的過程中,一定要遵守市場規律和法律法規,運用市場經濟手段,做到不越位、不錯位,積極妥善處理好各種問題和關系。并提出如下建議:
一、加強引導,政府和各級各部門要相互配合,做好危機情況下中小企業的幫扶工作。
1、區別對待,分類指導。對主業經營正常,運轉良好發展有潛力的企業出現的暫時困難,政府應積極伸出援手,幫助化解危機;對因投機、高利貸、高消費等原因造成的企業發展困難,在保持社會穩定的前提下以市場化手段進行合理處置;對高污染高耗能高投入低產出的產業以及發展前景暗淡、發展潛力不大、創新能力薄弱的企業,以這次危機的為契機,關停并轉、兼并收購,淘汰落后產能、實現產業升級。
2、優化發展環境、降低企業負擔。營造公平競爭的企業發展環境,打破壟斷,制定和優化政策,幫助企業突破瓶頸制約和各種壁壘;降低稅費,取消不合理收費,加強對中小企業和民營高科技企業的稅收支持和貸款支持。
3、引導媒體和網絡從實際出發,正面報道有關事件真相。嚴厲打擊散布謠言、制造恐慌、擾亂公共秩序的違法行為;正確引導大家對此次危機的判斷,提振企業家和社會對經濟發展的信心。
4、認真落實中央到地方的有關文件精神,細化國務院出臺的促進民營企業發展的“36條”,小微企業的金融財稅減免政策和各級各部門出臺的優惠政策,做到執行不打折。
二、改善金融環境、加強金融監管、強化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的社會責任。
1、要對銀行、擔保公司、小貸公司的存貸款、擔保情況進行合法、合規的審查,對非法集資、高利貸等違法經營行為進行全方位監管,讓民間借貸付出水面;
2、要主動降低貸款利率到合理水平,取消不合理的收費項目,對暫時無法償還的到期賬款進行適當展期、停息掛賬,同時提高貸款效率;
3、要把中小企業作為金融重點扶持對象,強化資金要素保障,對符合轉型升級要求的企業不抽資、不壓貸,做到“雨中不收傘”;
4、要加大對企業的項目貸款和中長期貸款,幫助降低財務成本和風險;
5、消除利率雙軌制的不良影響,在一定區域內,放開利率浮動范圍,適度市場化。
三、嚴厲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堅決打擊暴力催債和有債務危機的企業主及非法集資人的逃匿行為。
對有債務危機且有逃跑跡象的企業主,采取切實措施保證其人身安全情況下防止逃跑;對已經出逃并造成嚴重后果、影響社會穩定的人員,要組織公安、海關、邊檢等部門全力追逃,并依法追究其民事和刑事責任;嚴厲打擊暴力催債、非法拘禁等違法行為,對涉嫌犯罪的人員要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四、企業要做好自身建設,完善風險控制,積極應對危機。
首先,要做好主業,練好內功;其次,要做好風險控制,保持現金流,提早應對,未雨綢繆,企業之間要相互信任、互相幫助,共渡難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