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房地產調控不能一腳油門一腳剎車
發布時間:2010-12-24 19:09:31
|
作者:
早報訊 他是市場的捍衛者,但他說,假如給他10億元,他可以寫一本反市場的書;他是從農村走出來的高材生,但他說,高學費對窮人有好處……提到張維迎,最先跳入腦海的,必定是他的“駭人語錄”。
身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這位中國最惹眼的經濟學家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物?
7月25日下午,天空陰晴不定,張維迎帶著自己的新書《市場的邏輯》與本報記者相約西子湖畔。年過半百的張維迎頭頂一抹白發,精神抖擻,言語間顯得謙和嚴謹。他說自己已經學會接受批評,并把別人的批評看做是一種關心。
本期人物: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院長 張維迎
房地產調控不能一腳油門一腳剎車
□本報記者 高麗莎/文 吳國方/攝
浙江企業家應踏實做本行
記者:您對浙江企業家的印象如何?
張維迎:浙江企業家非常具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在全世界每個角落,只要有市場,就有浙江的企業家。沒有市場的地方,他們也會去開拓市場。
浙江企業家創造了很多有價值的產品。在過去30年里,浙江企業家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很大。浙江企業家很好學。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每年都有浙江企業家去學習。我基本上每年會來一次浙江。跟他們交流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一定要對浙江企業家說點尖銳的話,那就說怎么踏實地做企業。一些企業家從制造業轉投地產、金融,我要給他們的提醒是,能在宏觀經濟困難下生存的才是好企業。
好學是浙江企業家的優點,這意味著你得不斷地學習才能進步?,F在后來居上的商幫也很多,挑戰還是很多。
記者:浙江經濟一直都是穩步向前的,但接下來,浙江經濟同樣面臨人口紅利、環境等制約。你對未來浙江經濟的看法是怎么樣的?
張維迎:中國經濟第一個和第二個十年,經濟發展前四位都是東部沿海城市,如浙江、廣東、山東。但第三個十年,前三位都是中西部省份,如山西、河南、內蒙古。
現在經濟區域結構已經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很自然,企業應該適應這個變化。東部企業家要到西部區去開拓市場,尋找機會也是自然的選擇。
房價問題最重要是土地政策
記者:您怎么看房價問題?
張維迎:對于房價我研究不太多。一般來說,房價高低與經濟高度相關。如果是一個經濟衰落的地方,這里的房價是不會很高的。
浙江房價比較高其實也是個好的信號,說明這個地方有吸引力,經濟增長的力量很強。不過,房價高說明問題也是存在的。
我覺得房價問題最重要的還是土地政策。我相信,隨著交通的發達,高鐵、高速公路的鋪設不斷完善,城市帶會逐步形成。以前一個城市是一個點。但未來杭州不是一個點,它可以與上海、南京連成城市帶。
記者:您一直是以市場為標簽的,但是房價問題還得要政府出力?
張維迎:我不是說不需要政府。我的擔心不是政府管得太少,而是政府管得太多。比如這個房價問題,政府加大土地供應才是解決房價的主要辦法。土地供應不解決,房價還是會高居不下。
我不同意政府不停地出政策調控房價。一會油門,一會剎車,車上的人會暈乎乎的。樓市需要穩定的政策,以不變應萬變。政府不能為了短期目標而不斷推出新政。
怎樣控制房價?經濟發展帶來城市化進程,政府應該順應這個形勢,供應土地。房價短期波動是避免不了的,現在連綠豆價格也在波動呢。
記者:有觀點說浙江民營資本很充裕,所以導致炒房團的出現,抬高了房價。
張維迎:這個不是最本質的問題。浙江資金很多,最關鍵的是要先解決現在浙江傳統制造業怎么去轉型提升。產業升級才是重要問題。
房地產是各個投資渠道中最賺錢的。一些企業家就不做本行了,這不是件好事。其實房價掉是很自然的事,政府不能舍不得它掉。
影響決策人的思想比影響政策更重要
記者:作為一位經濟學家,您覺得自己與政府是什么樣的關系?
張維迎:經濟學家的目的都是為了建立美好和諧的世界。但就這個目的,不同的經濟學家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是以批評的方式,有的是以提出思想、改變觀念的方式。好多的經濟學家在他的領域做了很多研究,政府相信了他的研究,在政策制定時會往這里去。
記者:當年您提出的價格雙軌制,政府采納了您的研究。
張維迎:我的研究不是最深的,我只是參與討論多一點。現在我在大學里,主要是教書育人,做自己的研究,寫點自己的書。
你問經濟學家與政府的關系,我只是一家之言,政府可以聽,可以不聽。事實是很多時候是不聽。經濟學家的研究能影響政府決策是最好,但這不是經濟學家的直接目標。我認為,經濟學家去影響決策人的思想,比影響政策本身更重要。因為統治社會的是思想,它是潛移默化的。好比曲線是由一小段一小段直線組成的,思想看上去一天兩天沒變化,但長期一看是有變化的。
關心你的人才會批評你
記者:你最欣賞的經濟學家是誰?
張維迎:我欣賞的經濟學家有吳敬璉、茅于軾。他們本著科學的精神(去做研究),而非應景解決某個政策。
我最擔心的問題是把經濟中的問題歸結為改革。我們今天的生活來自市場,但市場卻被誤讀。有時候市場成了經濟問題的“替罪羊”。但市場不會說話,這些輿論會影響到政策。
經濟學家和天氣預報員、醫生一樣,會有分歧,甚至誤判。不要認為經濟學家每句話都是對的。但專家還是有價值的。這就好比醫生不一定都是對的。但你生病了,只管自己在家胡亂吃藥是不行的,還是要參考醫生的檢查和治療方案。
記者:您自己是堅持市場經濟的,但您也曾說過,如果給您10億元,您也可以寫一本反市場的書。
張維迎:我只是說不要去唱高調。堅持真理的困難在于有好多誘惑。我現在說,你給我一萬億元,都不會改變我的信仰。我認為,有信仰的人不是沒有游離的狀態,而是他在誘惑面前,能堅持自己的理念。
記者:您的一些觀點時常會遭到反駁甚至批評。這個時候,你會感覺到寂寞和孤獨嗎?
張維迎:我覺得一個人要挺過寂寞,要有信念才行。信念需要通過實踐不斷考驗。
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我個人的信念是想搞清楚經濟是怎么運作的。堅持市場理念是我的信念。活得堂堂正正,不做虧心事。
人生的經歷都是財富。我大學時也受到過公開的批評。那時候發表一個觀點沒有現在那么自由。哥白尼為了他的“日心說”不也曾飽受反對。新觀點必然是少數。批評你的人是好心,關心你才會批評你。
人都喜歡別人說自己好話,但我不怕引起爭議。世界不是為你一個人而創造的,怎么能只圓你一個人的心愿呢。別人罵我,剛開始還會有點生氣,現在很能理解了。
年輕人不能急于求成
記者:您現在教書育人,您覺得教育體制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張維迎:我認為只有熱愛教育、好為人師、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能當老師。教育更重要的是言傳身教。老師一旦缺少做人的行為方式,去培養學生就很難了。老師要是說假話,學生也不會相信你。
我有一個學生,跟我是老鄉。畢業時手上已經簽約了一家公司,后來又想去另外一家公司,來找我幫忙。我說不可能幫你這個忙,這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我很反對。我們學院有學生毀約,會受到嚴厲的批評甚至處罰。當然,這也不能怪學生,社會環境在這里。但我們要教育學生做人最基本的誠實守信。
記者:您對現在的年輕人,有什么想說的嗎?
張維迎:在今年的光華學院畢業典禮上我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我出生在陜北黃土高原上一個偏僻的鄉村。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們家有一棵杏樹。小時候,到農歷三月,杏花凋謝后長出小小的果實,我就會迫不及待地摘下來吃。味道非??啵疫€是忍不住摘下來嘗一嘗。等杏核變硬了,果實也變大了,我就開始大規模地吃,杏還是很酸。到農歷5月底、6月初,杏開始發黃了,但我們家杏樹上的杏已差不多被我吃光了。在我記憶里,我家的杏是全村最酸最苦的杏。
后來我上大學了。在大學的第一個暑假,從西安回到家鄉。我一到家,媽媽就給我端上來一大盤杏,又大又甜。我問媽媽:這是誰家的杏,這么好吃?媽媽說,就是咱自家的杏??!
我才發現,我們家的杏樹比別人家的熟得晚,即使表面上看上去發黃了,還得等上十天半月才能真正熟透。
對于年輕人,我不擔心他們沒有遠大抱負,但很擔心他們急于求成。
身為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這位中國最惹眼的經濟學家究竟是怎樣一個人物?
7月25日下午,天空陰晴不定,張維迎帶著自己的新書《市場的邏輯》與本報記者相約西子湖畔。年過半百的張維迎頭頂一抹白發,精神抖擻,言語間顯得謙和嚴謹。他說自己已經學會接受批評,并把別人的批評看做是一種關心。
本期人物: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經濟學教授、院長 張維迎
房地產調控不能一腳油門一腳剎車
□本報記者 高麗莎/文 吳國方/攝
浙江企業家應踏實做本行
記者:您對浙江企業家的印象如何?
張維迎:浙江企業家非常具有開拓和冒險精神。在全世界每個角落,只要有市場,就有浙江的企業家。沒有市場的地方,他們也會去開拓市場。
浙江企業家創造了很多有價值的產品。在過去30年里,浙江企業家對中國經濟的貢獻很大。浙江企業家很好學。北大光華管理學院每年都有浙江企業家去學習。我基本上每年會來一次浙江。跟他們交流可以學到很多東西。
一定要對浙江企業家說點尖銳的話,那就說怎么踏實地做企業。一些企業家從制造業轉投地產、金融,我要給他們的提醒是,能在宏觀經濟困難下生存的才是好企業。
好學是浙江企業家的優點,這意味著你得不斷地學習才能進步?,F在后來居上的商幫也很多,挑戰還是很多。
記者:浙江經濟一直都是穩步向前的,但接下來,浙江經濟同樣面臨人口紅利、環境等制約。你對未來浙江經濟的看法是怎么樣的?
張維迎:中國經濟第一個和第二個十年,經濟發展前四位都是東部沿海城市,如浙江、廣東、山東。但第三個十年,前三位都是中西部省份,如山西、河南、內蒙古。
現在經濟區域結構已經發生變化。這個變化很自然,企業應該適應這個變化。東部企業家要到西部區去開拓市場,尋找機會也是自然的選擇。
房價問題最重要是土地政策
記者:您怎么看房價問題?
張維迎:對于房價我研究不太多。一般來說,房價高低與經濟高度相關。如果是一個經濟衰落的地方,這里的房價是不會很高的。
浙江房價比較高其實也是個好的信號,說明這個地方有吸引力,經濟增長的力量很強。不過,房價高說明問題也是存在的。
我覺得房價問題最重要的還是土地政策。我相信,隨著交通的發達,高鐵、高速公路的鋪設不斷完善,城市帶會逐步形成。以前一個城市是一個點。但未來杭州不是一個點,它可以與上海、南京連成城市帶。
記者:您一直是以市場為標簽的,但是房價問題還得要政府出力?
張維迎:我不是說不需要政府。我的擔心不是政府管得太少,而是政府管得太多。比如這個房價問題,政府加大土地供應才是解決房價的主要辦法。土地供應不解決,房價還是會高居不下。
我不同意政府不停地出政策調控房價。一會油門,一會剎車,車上的人會暈乎乎的。樓市需要穩定的政策,以不變應萬變。政府不能為了短期目標而不斷推出新政。
怎樣控制房價?經濟發展帶來城市化進程,政府應該順應這個形勢,供應土地。房價短期波動是避免不了的,現在連綠豆價格也在波動呢。
記者:有觀點說浙江民營資本很充裕,所以導致炒房團的出現,抬高了房價。
張維迎:這個不是最本質的問題。浙江資金很多,最關鍵的是要先解決現在浙江傳統制造業怎么去轉型提升。產業升級才是重要問題。
房地產是各個投資渠道中最賺錢的。一些企業家就不做本行了,這不是件好事。其實房價掉是很自然的事,政府不能舍不得它掉。
影響決策人的思想比影響政策更重要
記者:作為一位經濟學家,您覺得自己與政府是什么樣的關系?
張維迎:經濟學家的目的都是為了建立美好和諧的世界。但就這個目的,不同的經濟學家也扮演不同的角色。有的是以批評的方式,有的是以提出思想、改變觀念的方式。好多的經濟學家在他的領域做了很多研究,政府相信了他的研究,在政策制定時會往這里去。
記者:當年您提出的價格雙軌制,政府采納了您的研究。
張維迎:我的研究不是最深的,我只是參與討論多一點。現在我在大學里,主要是教書育人,做自己的研究,寫點自己的書。
你問經濟學家與政府的關系,我只是一家之言,政府可以聽,可以不聽。事實是很多時候是不聽。經濟學家的研究能影響政府決策是最好,但這不是經濟學家的直接目標。我認為,經濟學家去影響決策人的思想,比影響政策本身更重要。因為統治社會的是思想,它是潛移默化的。好比曲線是由一小段一小段直線組成的,思想看上去一天兩天沒變化,但長期一看是有變化的。
關心你的人才會批評你
記者:你最欣賞的經濟學家是誰?
張維迎:我欣賞的經濟學家有吳敬璉、茅于軾。他們本著科學的精神(去做研究),而非應景解決某個政策。
我最擔心的問題是把經濟中的問題歸結為改革。我們今天的生活來自市場,但市場卻被誤讀。有時候市場成了經濟問題的“替罪羊”。但市場不會說話,這些輿論會影響到政策。
經濟學家和天氣預報員、醫生一樣,會有分歧,甚至誤判。不要認為經濟學家每句話都是對的。但專家還是有價值的。這就好比醫生不一定都是對的。但你生病了,只管自己在家胡亂吃藥是不行的,還是要參考醫生的檢查和治療方案。
記者:您自己是堅持市場經濟的,但您也曾說過,如果給您10億元,您也可以寫一本反市場的書。
張維迎:我只是說不要去唱高調。堅持真理的困難在于有好多誘惑。我現在說,你給我一萬億元,都不會改變我的信仰。我認為,有信仰的人不是沒有游離的狀態,而是他在誘惑面前,能堅持自己的理念。
記者:您的一些觀點時常會遭到反駁甚至批評。這個時候,你會感覺到寂寞和孤獨嗎?
張維迎:我覺得一個人要挺過寂寞,要有信念才行。信念需要通過實踐不斷考驗。
作為一個經濟學家,我個人的信念是想搞清楚經濟是怎么運作的。堅持市場理念是我的信念。活得堂堂正正,不做虧心事。
人生的經歷都是財富。我大學時也受到過公開的批評。那時候發表一個觀點沒有現在那么自由。哥白尼為了他的“日心說”不也曾飽受反對。新觀點必然是少數。批評你的人是好心,關心你才會批評你。
人都喜歡別人說自己好話,但我不怕引起爭議。世界不是為你一個人而創造的,怎么能只圓你一個人的心愿呢。別人罵我,剛開始還會有點生氣,現在很能理解了。
年輕人不能急于求成
記者:您現在教書育人,您覺得教育體制有需要改進的地方嗎?
張維迎:我認為只有熱愛教育、好為人師、有創新能力的人才能當老師。教育更重要的是言傳身教。老師一旦缺少做人的行為方式,去培養學生就很難了。老師要是說假話,學生也不會相信你。
我有一個學生,跟我是老鄉。畢業時手上已經簽約了一家公司,后來又想去另外一家公司,來找我幫忙。我說不可能幫你這個忙,這種為人處世的方式我很反對。我們學院有學生毀約,會受到嚴厲的批評甚至處罰。當然,這也不能怪學生,社會環境在這里。但我們要教育學生做人最基本的誠實守信。
記者:您對現在的年輕人,有什么想說的嗎?
張維迎:在今年的光華學院畢業典禮上我講了一個自己的故事,我出生在陜北黃土高原上一個偏僻的鄉村。在我很小的時候,我們家有一棵杏樹。小時候,到農歷三月,杏花凋謝后長出小小的果實,我就會迫不及待地摘下來吃。味道非??啵疫€是忍不住摘下來嘗一嘗。等杏核變硬了,果實也變大了,我就開始大規模地吃,杏還是很酸。到農歷5月底、6月初,杏開始發黃了,但我們家杏樹上的杏已差不多被我吃光了。在我記憶里,我家的杏是全村最酸最苦的杏。
后來我上大學了。在大學的第一個暑假,從西安回到家鄉。我一到家,媽媽就給我端上來一大盤杏,又大又甜。我問媽媽:這是誰家的杏,這么好吃?媽媽說,就是咱自家的杏??!
我才發現,我們家的杏樹比別人家的熟得晚,即使表面上看上去發黃了,還得等上十天半月才能真正熟透。
對于年輕人,我不擔心他們沒有遠大抱負,但很擔心他們急于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