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決網購商品投遞“最后100米”問題?省政協委員鞠勇建議——
推廣“E郵站”快遞包裹自取公共平臺
發布時間:2014-06-17 00:00:00
|
作者: 通訊員 別蒙 本報記者 徐建平
電子商務已經成為中國重要的經濟增長極。隨著網上購物的普及和電商包裹的迅猛發展,傳統的終端投遞模式已明顯不適應發展的需要,特別是城市“最后100米”投送問題,已成為制約電子商務發展急需解決的瓶頸問題。
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下,浙江郵政先行先試,在杭州設立了41個“E郵站”。“E郵站”指在社區、院校、寫字樓等設立服務點,采取“人工+自助”的組合形式,提供包裹自取、二次投遞及其他便民服務,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省政協委員鞠勇建議,各級政府將“E郵站”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納入城市的建設規劃,同時,加大投入,充分發揮“E郵站”作用,切實解決城市電子商務物流“最后100米”的問題,為創新城市管理、助推新型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傳統的終端投遞模式已明顯不適應發展的需要
浙江是電子商務的大省、強省,據統計我省約有1500萬人參與網絡購物,預計今年由此帶來的包裹將突破10億件。對網購者而言,網購正在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電商包裹投送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是快速的生活節奏決定了網購人群時間安排的不確定性,很難在約定的時間地點接收郵件。此外,對收件人而言,電商包裹不僅需要快遞送得快,更需要送得安全。近年來,一些不法人員偽裝成投遞人員,以上門寄遞為由入室作案。不少小區業主考慮到安全問題,尤其是顧及家中老人小孩的安全,希望通過新的渠道能代為收取。
傳統的終端投遞方式不僅成本高、效率低,而且郵件安全也得不到有效保障。以杭州為例,目前幾家較大的快遞公司日投遞量在100萬件以上,其中40%無法實現一次性投遞,即約有40萬件包裹由于客戶不在家等原因,需要再次投遞或多次投遞。快遞員普遍認為這樣的“問題件”是投遞過程中的頑疾。這導致快遞公司成本增加,也讓網購者的消費體驗不佳。對投遞員來說,傳統的終端投遞方式投遞的最后100米紛繁復雜,特別是等待簽收環節要耗費很多時間,成為影響工作效率的最大障礙。在一些高層住宅區,快遞員上樓投遞時,放在送快遞用的電瓶車上的郵件還有被偷的風險。快遞員希望能把快遞送到中轉站,然后再通知客戶自行取件。就小區物業或單位傳達室而言,代收少數郵件尚可承受,但隨著快件越來越多,不僅必須額外騰出寄放場地,而且承擔了代收職責后,需要對郵件進行登記,在交接班時進行核查,增加了工作量,一旦郵件出現破損、遺失等問題,責任難定,希望出現專業的郵件中轉形式。
據統計,浙江省一共有1000余家快遞公司,快遞從業人員7.5萬人,其中90%為一線快遞員。傳統的終端投遞方式使得快遞員生活不規律、勞動強度大,致使頻頻出現送貨路上猝死的過勞現象,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搭建公共服務平臺、解決“最后100米”問題,不僅滿足當前網購大軍對快遞服務的需求,減輕勞動強度,將快遞員工從繁重工作中解放出來,也可以解決當前快遞員扎堆打電話、快遞包裹隨地亂放、存在郵件安全隱患等現實問題,推動電子商務物流行業升級。
我省已經先行先試探索“E郵站”建設
面對電子商務業的快速發展,在解決城市“最后100米”收投問題上,部分發達國家已先行一步,開始通過實踐解決城市投遞終端的問題。如德國郵政“DHL包裹站”已經正式運營十余年、運營規模最大,已實現對總人口90%的覆蓋率。近年來,歐洲各國正開始著手建設自助包裹密碼箱系統,以網購零售商和郵購公司及其個人消費者為服務對象,為他們提供一種新的收寄、投遞服務形式。這一形式為包裹中轉提供了安全、便捷、有序的環境,將大大改善傳統上門投遞帶來的不便與隱患,這為我們解決電子商務物流“最后100米”問題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面對城市電子商務物流“最后100米”的問題,浙江郵政公司認為,郵政企業有責任參與到解決這個問題中來,一方面,郵政企業是法定的郵政普遍服務義務提供商,中央明確提出要將中國郵政打造成綜合性的公共服務平臺。另一方面,郵政有百年信譽和豐富的實物寄遞經驗,特別是2010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在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按照“郵政主體、政府主導”的建設運營模式,全省建成2.6萬個村郵站,實現了“農村村村建站”目標,為服務“三農”、提升郵政普遍服務水平、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為探索城市E郵站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實踐基礎。去年初,浙江郵政公司借助村郵站建設經驗對快遞包裹自取公共平臺作了初步設想,并在杭州市委市政府及經信委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依托郵政的網絡資源,主動介入,以E郵站建設為突破口,在杭州城區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截至去年11月底,共建設“e郵站”45個,部署“E郵柜”11組41臺,僅11月份,“E郵站”共接轉郵件、快件計6891件,其中社會快遞占比89%,“E郵柜”使用量2655件。通過試運行,“E郵站”的“試水”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建議在全省推廣“E郵站”快遞包裹自取公共平臺
鞠勇認為,解決城市電子商務物流“最后100米”難題,建設快遞包裹自取公共平臺,事關經濟、民生和發展。“E郵站”的建設,涉及各方面協調,建議參照村郵站構建和運營的模式,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由郵政企業負責具體運作,在社區、院校、寫字樓等地,采取智能交換箱與便民服務功能相結合的方式,搭建“E郵站”快遞包裹自取公共平臺,面向各個快遞公司,為城市居民提供包裹自取和其他便民服務。
建立“政府主導、社會支持、郵政運作”的平臺建設模式,形成面向城市居民的民生網絡。一要發揮政府主導的作用,建議在投資形式上采取“政府出一點、郵政投一點、業務經辦收一點”的方式,從政府層面出臺指導意見,規范建設和運營過程,落實郵政負責具體運作,形成對各快遞公司開放、面向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的公共平臺,推進快遞行業的整體升級。二要形成社會支持的局面。建議落實具體部門,出臺指導意見,牽頭協調以街道、社區和物業管理、區內企業等提供場地或人員支持的方式,解決一定的社區站點基礎設施和服務人員的基本性工資。落實監管部門,協調各快遞公司加入“E郵站”平臺運營,共同建立快遞投遞的自助運營模式,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打造“公用性、開放性、綜合性”的服務平臺。建議以信息化構建包裹自取公共平臺,按照“高效便捷、規范有序、技術先進、服務優質的快遞終端服務”的宗旨進行建設。建成的“E郵站”將綜合拓展成為服務大眾的快遞終端服務平臺;向所有快遞企業平等開放,各快遞企業共享平臺建設成果;在解決“最后100米”的基礎上,疊加各類便民服務,實現綜合利用。
根據城市區域特殊性,采取多種形式組合,實現平臺建設。建議快遞包裹自取公共平臺結合“E郵站”和“E郵柜”(智能交換箱)的組合,建立快遞包裹自助服務網絡,采用“自助服務為主,人工服務為輔”的服務模式,滿足不同服務需要。“E郵站”是指在社區、院校、寫字樓等設立服務點,采取“人工+自助”的組合形式,提供包裹自取、二次投遞及其他便民服務。“E郵柜”是指通過信息系統開發,以社區、院校、寫字樓等為主,以郵政網點、報刊亭為補充,設立智能交換箱“E郵柜”,提供包裹自取服務,同時疊加其他便民服務,實現24小時全天候服務。
建議提供充分保障,將“E郵站”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納入城市的建設規劃。把“E郵站”建設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工程、民心項目來抓,從組織領導、規劃引導等方面加以保障。一是成立由相關部門組成的項目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負責項目推進的方案制定、政策明確、實施推進及綜合協調工作。各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落實責任分工,共同推進平臺建設。二是把“E郵站”作為各地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項目,做好統籌規劃。建議主城區新社區、新樓盤的建設中,把“E郵站”建設作為要求配套的公建項目進行規劃。對已建成的住宅社區有產權單位的由社區管委會協商相關單位進行補建,無法追溯產權單位的由社區所在街道協調共同解決。
加強信息化建設,展現智慧城市魅力。建議加強“E郵站”快遞包裹自取公共平臺的信息化投入,由郵政企業負責研發開放型的信息平臺和“E郵柜”,提高各快遞公司加盟“E郵站”后的運行效率,以適應電子商務行業的快速發展。信息化“E郵站”也有利于各項便民服務的疊加、平臺服務點的整潔美觀,展現浙江現代化城市的魅力。
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等的大力支持下,浙江郵政先行先試,在杭州設立了41個“E郵站”。“E郵站”指在社區、院校、寫字樓等設立服務點,采取“人工+自助”的組合形式,提供包裹自取、二次投遞及其他便民服務,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省政協委員鞠勇建議,各級政府將“E郵站”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納入城市的建設規劃,同時,加大投入,充分發揮“E郵站”作用,切實解決城市電子商務物流“最后100米”的問題,為創新城市管理、助推新型經濟發展作出貢獻。
傳統的終端投遞模式已明顯不適應發展的需要
浙江是電子商務的大省、強省,據統計我省約有1500萬人參與網絡購物,預計今年由此帶來的包裹將突破10億件。對網購者而言,網購正在成為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電商包裹投送的需求越來越大,但是快速的生活節奏決定了網購人群時間安排的不確定性,很難在約定的時間地點接收郵件。此外,對收件人而言,電商包裹不僅需要快遞送得快,更需要送得安全。近年來,一些不法人員偽裝成投遞人員,以上門寄遞為由入室作案。不少小區業主考慮到安全問題,尤其是顧及家中老人小孩的安全,希望通過新的渠道能代為收取。
傳統的終端投遞方式不僅成本高、效率低,而且郵件安全也得不到有效保障。以杭州為例,目前幾家較大的快遞公司日投遞量在100萬件以上,其中40%無法實現一次性投遞,即約有40萬件包裹由于客戶不在家等原因,需要再次投遞或多次投遞。快遞員普遍認為這樣的“問題件”是投遞過程中的頑疾。這導致快遞公司成本增加,也讓網購者的消費體驗不佳。對投遞員來說,傳統的終端投遞方式投遞的最后100米紛繁復雜,特別是等待簽收環節要耗費很多時間,成為影響工作效率的最大障礙。在一些高層住宅區,快遞員上樓投遞時,放在送快遞用的電瓶車上的郵件還有被偷的風險。快遞員希望能把快遞送到中轉站,然后再通知客戶自行取件。就小區物業或單位傳達室而言,代收少數郵件尚可承受,但隨著快件越來越多,不僅必須額外騰出寄放場地,而且承擔了代收職責后,需要對郵件進行登記,在交接班時進行核查,增加了工作量,一旦郵件出現破損、遺失等問題,責任難定,希望出現專業的郵件中轉形式。
據統計,浙江省一共有1000余家快遞公司,快遞從業人員7.5萬人,其中90%為一線快遞員。傳統的終端投遞方式使得快遞員生活不規律、勞動強度大,致使頻頻出現送貨路上猝死的過勞現象,引起了社會的高度關注。搭建公共服務平臺、解決“最后100米”問題,不僅滿足當前網購大軍對快遞服務的需求,減輕勞動強度,將快遞員工從繁重工作中解放出來,也可以解決當前快遞員扎堆打電話、快遞包裹隨地亂放、存在郵件安全隱患等現實問題,推動電子商務物流行業升級。
我省已經先行先試探索“E郵站”建設
面對電子商務業的快速發展,在解決城市“最后100米”收投問題上,部分發達國家已先行一步,開始通過實踐解決城市投遞終端的問題。如德國郵政“DHL包裹站”已經正式運營十余年、運營規模最大,已實現對總人口90%的覆蓋率。近年來,歐洲各國正開始著手建設自助包裹密碼箱系統,以網購零售商和郵購公司及其個人消費者為服務對象,為他們提供一種新的收寄、投遞服務形式。這一形式為包裹中轉提供了安全、便捷、有序的環境,將大大改善傳統上門投遞帶來的不便與隱患,這為我們解決電子商務物流“最后100米”問題提供了有益的思路。
面對城市電子商務物流“最后100米”的問題,浙江郵政公司認為,郵政企業有責任參與到解決這個問題中來,一方面,郵政企業是法定的郵政普遍服務義務提供商,中央明確提出要將中國郵政打造成綜合性的公共服務平臺。另一方面,郵政有百年信譽和豐富的實物寄遞經驗,特別是2010年來,在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下,在各級地方黨委政府的大力推動下,按照“郵政主體、政府主導”的建設運營模式,全省建成2.6萬個村郵站,實現了“農村村村建站”目標,為服務“三農”、提升郵政普遍服務水平、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同時也為探索城市E郵站建設奠定了良好的實踐基礎。去年初,浙江郵政公司借助村郵站建設經驗對快遞包裹自取公共平臺作了初步設想,并在杭州市委市政府及經信委等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下,依托郵政的網絡資源,主動介入,以E郵站建設為突破口,在杭州城區作出了有益的探索。截至去年11月底,共建設“e郵站”45個,部署“E郵柜”11組41臺,僅11月份,“E郵站”共接轉郵件、快件計6891件,其中社會快遞占比89%,“E郵柜”使用量2655件。通過試運行,“E郵站”的“試水”得到了社會各界的廣泛好評。
建議在全省推廣“E郵站”快遞包裹自取公共平臺
鞠勇認為,解決城市電子商務物流“最后100米”難題,建設快遞包裹自取公共平臺,事關經濟、民生和發展。“E郵站”的建設,涉及各方面協調,建議參照村郵站構建和運營的模式,發揮政府主導作用,由郵政企業負責具體運作,在社區、院校、寫字樓等地,采取智能交換箱與便民服務功能相結合的方式,搭建“E郵站”快遞包裹自取公共平臺,面向各個快遞公司,為城市居民提供包裹自取和其他便民服務。
建立“政府主導、社會支持、郵政運作”的平臺建設模式,形成面向城市居民的民生網絡。一要發揮政府主導的作用,建議在投資形式上采取“政府出一點、郵政投一點、業務經辦收一點”的方式,從政府層面出臺指導意見,規范建設和運營過程,落實郵政負責具體運作,形成對各快遞公司開放、面向社會公眾提供服務的公共平臺,推進快遞行業的整體升級。二要形成社會支持的局面。建議落實具體部門,出臺指導意見,牽頭協調以街道、社區和物業管理、區內企業等提供場地或人員支持的方式,解決一定的社區站點基礎設施和服務人員的基本性工資。落實監管部門,協調各快遞公司加入“E郵站”平臺運營,共同建立快遞投遞的自助運營模式,為社會公眾提供更好的服務。
打造“公用性、開放性、綜合性”的服務平臺。建議以信息化構建包裹自取公共平臺,按照“高效便捷、規范有序、技術先進、服務優質的快遞終端服務”的宗旨進行建設。建成的“E郵站”將綜合拓展成為服務大眾的快遞終端服務平臺;向所有快遞企業平等開放,各快遞企業共享平臺建設成果;在解決“最后100米”的基礎上,疊加各類便民服務,實現綜合利用。
根據城市區域特殊性,采取多種形式組合,實現平臺建設。建議快遞包裹自取公共平臺結合“E郵站”和“E郵柜”(智能交換箱)的組合,建立快遞包裹自助服務網絡,采用“自助服務為主,人工服務為輔”的服務模式,滿足不同服務需要。“E郵站”是指在社區、院校、寫字樓等設立服務點,采取“人工+自助”的組合形式,提供包裹自取、二次投遞及其他便民服務。“E郵柜”是指通過信息系統開發,以社區、院校、寫字樓等為主,以郵政網點、報刊亭為補充,設立智能交換箱“E郵柜”,提供包裹自取服務,同時疊加其他便民服務,實現24小時全天候服務。
建議提供充分保障,將“E郵站”作為重要的基礎設施納入城市的建設規劃。把“E郵站”建設作為為民辦實事的重要工程、民心項目來抓,從組織領導、規劃引導等方面加以保障。一是成立由相關部門組成的項目領導小組及辦公室,負責項目推進的方案制定、政策明確、實施推進及綜合協調工作。各有關部門各司其職,密切配合,落實責任分工,共同推進平臺建設。二是把“E郵站”作為各地推進“智慧城市”建設的重要項目,做好統籌規劃。建議主城區新社區、新樓盤的建設中,把“E郵站”建設作為要求配套的公建項目進行規劃。對已建成的住宅社區有產權單位的由社區管委會協商相關單位進行補建,無法追溯產權單位的由社區所在街道協調共同解決。
加強信息化建設,展現智慧城市魅力。建議加強“E郵站”快遞包裹自取公共平臺的信息化投入,由郵政企業負責研發開放型的信息平臺和“E郵柜”,提高各快遞公司加盟“E郵站”后的運行效率,以適應電子商務行業的快速發展。信息化“E郵站”也有利于各項便民服務的疊加、平臺服務點的整潔美觀,展現浙江現代化城市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