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世錦:“去產能”光靠市場的力量是不夠的
發布時間:2015-05-12 11:12:22
|
作者:
中國經濟進入新常態和城市發展進入新階段以后,都呈現出一些新的特征,面臨一些新問題。對此,要善做減法,比如經濟發展就要“去產能”。
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一個最重要的變化是增長速度放緩,進入增長階段的轉換,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GDP增長7%,由此可見,經濟下行的壓力很大。怎么看待這個壓力?真正具有挑戰性的是什么問題?個人認為還是效益問題。從去年8月份開始,企業的利潤率一直在下降,特別是今年前兩個月,利潤率下降的態勢相當明顯。盈利下降以后財政壓力就較大。這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
仔細再看一看,這種情況是怎么發生的。根據測算,中國最近一段時間利潤下降最多的有五大行業——石油、煤炭、石化、鋼鐵、鐵礦石,如果去掉這五大行業,我們整個經濟盈利狀況與去年相比基本持平。這些行業現在被稱為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這里,筆者想提出一個概念,就是中國經濟的轉型再平衡。
過去,我國10%左右的高速增長,基礎設施、房地產和其他一些相關行業增長速度很快,把鋼鐵、煤炭、石油、石化、建材這些行業拉起來了,也是以很高的速度增長。而且大家注意,重化工業發展當中有一個自我強化的機制,比如,鋼鐵不夠了,就要提高產能;產能不夠就要建新的鋼廠,而建新鋼廠本身也需要鋼,這是一個自我加強的機制。在過去10多年時間,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和重化工業的這一特點有一定關系。最近幾年,我們需求端已經遇到了歷史需求的峰值,這是不可抗拒的,這是規律。增長速度放緩了,但還在增長,不過不可能保持以前那么高的速度了。供給端下來了,需求端也得跟著下來。但是,需求端下不來,因為我們形成了龐大的生產能力,很難收縮。所以,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要做減法,尤其是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要減產量、去產能,比如煤炭行業、鋼鐵行業減產10%、20%。
PPI負增長已連續30多個月,現在接近-5%,這種狀況如何改變?按照常理,企業減產以后價格就會回升,價格回升以后盈利狀況就會改變。但目前的情況是減產很難。一般來講,企業不愿意關門,地方政府不愿意讓它關門。因為只要企業還開著,就能算GDP,還可以收增值稅。通過一些調查可知,在煤炭行業,一些最好的企業現在都到了虧損的邊緣,有些虧損很長時間的企業仍然關不了門,這里不乏地方政府的干擾因素。實際上,價格起不來,地方財政收入仍然會下降。因此,中國經濟目前需要實現新的平衡,如果需求端放緩了,供給端也要減,和需求端能夠平衡,這就叫做轉型再平衡,我們必須要實現這樣的轉變。如果這個轉變能夠實現,可以想象,如果五大行業如果都不虧損了,其他行業問題不是太大,有一些行業日子可以過得很好。在此方面,筆者也做過一些調研,比如通訊行業,行業認為從來沒有感受到冬天。如果大多數行業的日子都過得不錯,都能保持一個可持續的盈利水平,財政收入也會相應增長,到那時,哪怕增長速度低一點問題也不大。現在,我們講以質量效益為中心的發展,其實核心問題就是企業盈利模式的轉型,企業能夠持續地盈利,與它相對應的那個速度,就可以被視為一個好的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企業都想別人去減:你減我不減,以后價格上來,我就坐享其成了。這個困局怎么打破?光靠市場的力量現在看來是非常有限的,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發揮作用。比如當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全球也搞了一個減產協議,地方政府也得想一些辦法。在此,筆者不再展開討論具體方案,只是認為這個問題必須要解決。解決以后,中國經濟在一個新的水平上達到平衡,企業普遍都盈利了,而且具有穩定性,我們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增長平臺。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中國經濟已進入新常態。新常態一個最重要的變化是增長速度放緩,進入增長階段的轉換,由過去的高速增長轉向中高速增長。一季度經濟數據顯示,GDP增長7%,由此可見,經濟下行的壓力很大。怎么看待這個壓力?真正具有挑戰性的是什么問題?個人認為還是效益問題。從去年8月份開始,企業的利潤率一直在下降,特別是今年前兩個月,利潤率下降的態勢相當明顯。盈利下降以后財政壓力就較大。這是我們現在面臨的最大挑戰。
仔細再看一看,這種情況是怎么發生的。根據測算,中國最近一段時間利潤下降最多的有五大行業——石油、煤炭、石化、鋼鐵、鐵礦石,如果去掉這五大行業,我們整個經濟盈利狀況與去年相比基本持平。這些行業現在被稱為產能嚴重過剩行業。這里,筆者想提出一個概念,就是中國經濟的轉型再平衡。
過去,我國10%左右的高速增長,基礎設施、房地產和其他一些相關行業增長速度很快,把鋼鐵、煤炭、石油、石化、建材這些行業拉起來了,也是以很高的速度增長。而且大家注意,重化工業發展當中有一個自我強化的機制,比如,鋼鐵不夠了,就要提高產能;產能不夠就要建新的鋼廠,而建新鋼廠本身也需要鋼,這是一個自我加強的機制。在過去10多年時間,中國經濟高速增長,和重化工業的這一特點有一定關系。最近幾年,我們需求端已經遇到了歷史需求的峰值,這是不可抗拒的,這是規律。增長速度放緩了,但還在增長,不過不可能保持以前那么高的速度了。供給端下來了,需求端也得跟著下來。但是,需求端下不來,因為我們形成了龐大的生產能力,很難收縮。所以,我們現在面臨的問題,是要做減法,尤其是產能嚴重過剩的行業要減產量、去產能,比如煤炭行業、鋼鐵行業減產10%、20%。
PPI負增長已連續30多個月,現在接近-5%,這種狀況如何改變?按照常理,企業減產以后價格就會回升,價格回升以后盈利狀況就會改變。但目前的情況是減產很難。一般來講,企業不愿意關門,地方政府不愿意讓它關門。因為只要企業還開著,就能算GDP,還可以收增值稅。通過一些調查可知,在煤炭行業,一些最好的企業現在都到了虧損的邊緣,有些虧損很長時間的企業仍然關不了門,這里不乏地方政府的干擾因素。實際上,價格起不來,地方財政收入仍然會下降。因此,中國經濟目前需要實現新的平衡,如果需求端放緩了,供給端也要減,和需求端能夠平衡,這就叫做轉型再平衡,我們必須要實現這樣的轉變。如果這個轉變能夠實現,可以想象,如果五大行業如果都不虧損了,其他行業問題不是太大,有一些行業日子可以過得很好。在此方面,筆者也做過一些調研,比如通訊行業,行業認為從來沒有感受到冬天。如果大多數行業的日子都過得不錯,都能保持一個可持續的盈利水平,財政收入也會相應增長,到那時,哪怕增長速度低一點問題也不大。現在,我們講以質量效益為中心的發展,其實核心問題就是企業盈利模式的轉型,企業能夠持續地盈利,與它相對應的那個速度,就可以被視為一個好的速度。
值得注意的是,現在企業都想別人去減:你減我不減,以后價格上來,我就坐享其成了。這個困局怎么打破?光靠市場的力量現在看來是非常有限的,地方政府在經濟發展過程中應發揮作用。比如當年石油輸出國組織(OPEC)在全球也搞了一個減產協議,地方政府也得想一些辦法。在此,筆者不再展開討論具體方案,只是認為這個問題必須要解決。解決以后,中國經濟在一個新的水平上達到平衡,企業普遍都盈利了,而且具有穩定性,我們就會進入一個新的增長平臺。
(作者系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