區塊鏈,價值在哪里
——訪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區塊鏈研究中心主任陳純
發布時間:2019-11-01 11:48:41
|
作者: 本報記者 曾福泉
推動區塊鏈創新發展,在其技術研究、產業應用和監管服務等方面都存在許多值得關注的問題。要把區塊鏈作為核心技術自主創新的重要突破口,區塊鏈技術當前有待突破的難點有哪些?要發揮區塊鏈賦能產業升級的作用,其最重要的應用場景在哪里?要加強對區塊鏈技術的引導和規范,當前區塊鏈監管面臨的挑戰和應對之道分別是什么?
圍繞這些問題,10月31日,記者在浙江大學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區塊鏈研究中心主任陳純。此前,陳純院士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會上就區塊鏈問題作了講解,并談了意見和建議。
存在四大技術難點
陳純認為,在技術研究上,應爭取區塊鏈技術發展主動權,大力發展國產自主可控的區塊鏈技術平臺,加速建設底層平臺、業務應用等相關標準體系,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而聯盟鏈是中國區塊鏈發展的重要趨勢和研究熱點。推動區塊鏈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讓“區塊鏈+”運用于民生領域,發展聯盟鏈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陳純認為,聯盟鏈當前存在4個方面急需突破的核心技術,包括高性能、安全隱私、高可用性和高可擴展。
“其中,高性能關鍵技術是區塊鏈亟待解決的問題。”陳純表示。公有鏈目前每秒只能處理幾十個節點的數據,國內領先的聯盟鏈技術目前每秒則可處理上萬個節點,而在“雙十一”高峰期,阿里云每秒要處理30多萬個訂單請求。在大規模應用或出現大數據量的情況下,區塊鏈性能會急劇下降,為了支撐大規模多種網絡結構組網,需要實現高性能的共識算法、高效智能合約引擎、新型共識機制等技術突破。
陳純還提出,如果區塊鏈要服務于各行各業,即實現“區塊鏈+”,大規模應用的話,還應解決鏈上鏈下數據協同的問題,即如何實現區塊鏈和所有傳統的可信信息系統數據的關聯性和一致性。
賦能生產生活各行業
談到區塊鏈的產業應用,陳純介紹,中國和西方經歷了兩種不同的路徑。在西方,區塊鏈源自比特幣這一金融創新而后向其他行業滲透,“基本上是由金融創新拉動的”;在中國,區塊鏈對各行各業的賦能效用在一開始就十分顯著,并不依賴金融行業的帶動。
“今年以來,聯盟鏈在我國金融、民生、政務、工業制造等諸多領域都有了落地應用。”陳純介紹,如全國已有491個城市的住房公積金數據通過區塊鏈技術聯接起來,大大方便了人才頻繁流動的大環境下人們辦理公積金業務的需求。“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而有了區塊鏈技術,數據也不用跑路了。這將帶來更加便捷的政務服務。”陳純說,要實現大規模的公積金數據跨城市共享,如果沒有區塊鏈技術,可能就要組建集中管理數據的部門,建設集中存儲數據的物理空間,而區塊鏈技術可以讓數據留在各個城市,只通過智能合約同步到相應節點。
“我們要充分認識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價值,積極探索和拓展技術落地,重點分析區塊鏈技術能夠解決的業務痛點以及在不同場景下的適用度,共同建設更加完善的產業應用生態,努力使區塊鏈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和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支撐技術。”陳純說。
對監管提出更高要求
“沒有好的監管,就像馬路上沒有交警,或者沒有紅綠燈。”在采訪中,陳純著重強調了探索區塊鏈監管技術和政策的重要性,“可能有的人本能地覺得最好不要有警察、不要有紅綠燈,車子可以開得更快,而事實上,沒有監管的馬路是寸步難行的。”
陳純表示,公有鏈因其分布式、不可篡改、不可刪除、低成本的特點,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傳播媒介,可能被用來傳播有害信息,帶來很大的監管挑戰。“任何一個好的技術或者工具都需要被正確使用,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區塊鏈技術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說。
陳純表示,區塊鏈作為重要的底層基礎設施,在其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安全問題。應強化對區塊鏈平臺及應用的安全評估,提升區塊鏈技術及其應用的合規性和規范性,協助建立健全區塊鏈監管體系,強化區塊鏈監管能力建設,共同探索區塊鏈監管新模式,實現監管技術的升級和提效,并降低監管成本,確保產業發展與監管并行,為區塊鏈技術的健康發展創造環境。
圍繞這些問題,10月31日,記者在浙江大學采訪了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大學區塊鏈研究中心主任陳純。此前,陳純院士在中央政治局第十八次集體學習會上就區塊鏈問題作了講解,并談了意見和建議。
存在四大技術難點
陳純認為,在技術研究上,應爭取區塊鏈技術發展主動權,大力發展國產自主可控的區塊鏈技術平臺,加速建設底層平臺、業務應用等相關標準體系,積極參與國際競爭。而聯盟鏈是中國區塊鏈發展的重要趨勢和研究熱點。推動區塊鏈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讓“區塊鏈+”運用于民生領域,發展聯盟鏈有著很強的現實意義。陳純認為,聯盟鏈當前存在4個方面急需突破的核心技術,包括高性能、安全隱私、高可用性和高可擴展。
“其中,高性能關鍵技術是區塊鏈亟待解決的問題。”陳純表示。公有鏈目前每秒只能處理幾十個節點的數據,國內領先的聯盟鏈技術目前每秒則可處理上萬個節點,而在“雙十一”高峰期,阿里云每秒要處理30多萬個訂單請求。在大規模應用或出現大數據量的情況下,區塊鏈性能會急劇下降,為了支撐大規模多種網絡結構組網,需要實現高性能的共識算法、高效智能合約引擎、新型共識機制等技術突破。
陳純還提出,如果區塊鏈要服務于各行各業,即實現“區塊鏈+”,大規模應用的話,還應解決鏈上鏈下數據協同的問題,即如何實現區塊鏈和所有傳統的可信信息系統數據的關聯性和一致性。
賦能生產生活各行業
談到區塊鏈的產業應用,陳純介紹,中國和西方經歷了兩種不同的路徑。在西方,區塊鏈源自比特幣這一金融創新而后向其他行業滲透,“基本上是由金融創新拉動的”;在中國,區塊鏈對各行各業的賦能效用在一開始就十分顯著,并不依賴金融行業的帶動。
“今年以來,聯盟鏈在我國金融、民生、政務、工業制造等諸多領域都有了落地應用。”陳純介紹,如全國已有491個城市的住房公積金數據通過區塊鏈技術聯接起來,大大方便了人才頻繁流動的大環境下人們辦理公積金業務的需求。“浙江的‘最多跑一次’改革,讓數據多跑路,讓群眾少跑腿。而有了區塊鏈技術,數據也不用跑路了。這將帶來更加便捷的政務服務。”陳純說,要實現大規模的公積金數據跨城市共享,如果沒有區塊鏈技術,可能就要組建集中管理數據的部門,建設集中存儲數據的物理空間,而區塊鏈技術可以讓數據留在各個城市,只通過智能合約同步到相應節點。
“我們要充分認識區塊鏈技術的核心價值,積極探索和拓展技術落地,重點分析區塊鏈技術能夠解決的業務痛點以及在不同場景下的適用度,共同建設更加完善的產業應用生態,努力使區塊鏈成為數字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和社會信用體系的重要支撐技術。”陳純說。
對監管提出更高要求
“沒有好的監管,就像馬路上沒有交警,或者沒有紅綠燈。”在采訪中,陳純著重強調了探索區塊鏈監管技術和政策的重要性,“可能有的人本能地覺得最好不要有警察、不要有紅綠燈,車子可以開得更快,而事實上,沒有監管的馬路是寸步難行的。”
陳純表示,公有鏈因其分布式、不可篡改、不可刪除、低成本的特點,已經成為一種新的傳播媒介,可能被用來傳播有害信息,帶來很大的監管挑戰。“任何一個好的技術或者工具都需要被正確使用,才能發揮最大的價值。區塊鏈技術對監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說。
陳純表示,區塊鏈作為重要的底層基礎設施,在其快速發展的過程中要高度重視安全問題。應強化對區塊鏈平臺及應用的安全評估,提升區塊鏈技術及其應用的合規性和規范性,協助建立健全區塊鏈監管體系,強化區塊鏈監管能力建設,共同探索區塊鏈監管新模式,實現監管技術的升級和提效,并降低監管成本,確保產業發展與監管并行,為區塊鏈技術的健康發展創造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