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建堂:爭當新發展格局“排頭兵”
發布時間:2020-06-09 14:17:19
|
作者: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黨組書記馬建堂: 爭當新發展格局“排頭兵”
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完善我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大局而推出的重大戰略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明確提出,“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為我們思考、研究和制定未來發展戰略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認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戰略思想,核心是處理好發展、開放和安全的關系。
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的基礎,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發展要在開放中實現。而經濟越發展、發展越開放,越需要安全保障,沒有安全,發展的成果會得而復失。
作為我國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地區之一,長三角有條件有能力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走在全國前列,在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國家經濟安全支撐能力建設上,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長三角應爭當高水平開放的標桿,傾力構筑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過去40多年,開放始終是長三角快速發展的動力源。在現代化新征程中,需要長三角繼續當好中國開放的排頭兵,在開放中夯實和擴大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基礎,在開放中提升支撐和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能力和水平。要依托既有競爭優勢,在更廣領域內、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循環。要進一步加強在對外開放方面的合作,通過協同開放,形成參與國際循環的整體競爭力。要進一步提高投資自由化水平,吸引跨國企業在長三角布局更多產業鏈關鍵環節,以更高效的利用海外資源助推構建國內大循環體系。
長三角應爭當高質量發展的先鋒,著力打造能力更強、創新更活躍的區域經濟引擎。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質量較高的地區,高端制造業發達,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更有上海這樣高度發達的超大型全球城市,有條件有能力走在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最前端。與此同時,要依托長江經濟帶和沿海經濟帶在此交匯的區位優勢,面向其他地區開放創新平臺,向其他地區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技術支持,依靠產業間縱向和橫向的互動關系,以更緊密的區域經濟循環鏈,帶動更廣大地區的高質量發展。長三角構建緊密的區域經濟循環鏈需要區域依托。中央已經批準了在上海青浦、江蘇吳江和浙江嘉善建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而浙江長興安吉、江蘇宜興溧陽和安徽廣德郎溪,以及上海的白茅嶺農場,在打造成長三角一體化綠色產業發展示范區方面具有獨特而優越的條件。
長三角應爭當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堅強堡壘,全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
長三角是我國許多重大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基地,人才富集,創新機構密布,是構建安全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的主要依托。要在產業鏈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方面走在前列,在填補產業鏈關鍵缺失環節、強化產業鏈突出短板、培育新興產業鏈主導優勢上爭當排頭兵。
(本報記者 來逸晨 整理)
推進長三角區域一體化發展,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著眼于完善我國改革開放空間布局、推進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全局、增強我國國際競爭力大局而推出的重大戰略舉措。
習近平總書記日前在看望參加全國政協會議的經濟界委員時明確提出,“著力打通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個環節,逐步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這為我們思考、研究和制定未來發展戰略提供了根本遵循。
我認為,落實習近平總書記的這一戰略思想,核心是處理好發展、開放和安全的關系。
發展是中國共產黨人的歷史使命,是實現“兩個一百年”宏偉目標的基礎,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關鍵。在經濟日益全球化的今天,發展要在開放中實現。而經濟越發展、發展越開放,越需要安全保障,沒有安全,發展的成果會得而復失。
作為我國現代化水平較高的地區之一,長三角有條件有能力在構建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中走在全國前列,在高水平開放、高質量發展、國家經濟安全支撐能力建設上,起到示范引領作用。
長三角應爭當高水平開放的標桿,傾力構筑開放型經濟新高地。
過去40多年,開放始終是長三角快速發展的動力源。在現代化新征程中,需要長三角繼續當好中國開放的排頭兵,在開放中夯實和擴大參與國內國際雙循環的基礎,在開放中提升支撐和促進國內國際雙循環的能力和水平。要依托既有競爭優勢,在更廣領域內、更深程度上參與國際循環。要進一步加強在對外開放方面的合作,通過協同開放,形成參與國際循環的整體競爭力。要進一步提高投資自由化水平,吸引跨國企業在長三角布局更多產業鏈關鍵環節,以更高效的利用海外資源助推構建國內大循環體系。
長三角應爭當高質量發展的先鋒,著力打造能力更強、創新更活躍的區域經濟引擎。
長三角是我國經濟發展質量較高的地區,高端制造業發達,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蓬勃發展,更有上海這樣高度發達的超大型全球城市,有條件有能力走在全國高質量發展的最前端。與此同時,要依托長江經濟帶和沿海經濟帶在此交匯的區位優勢,面向其他地區開放創新平臺,向其他地區提供更有力的人才、技術支持,依靠產業間縱向和橫向的互動關系,以更緊密的區域經濟循環鏈,帶動更廣大地區的高質量發展。長三角構建緊密的區域經濟循環鏈需要區域依托。中央已經批準了在上海青浦、江蘇吳江和浙江嘉善建立長三角生態綠色一體化發展示范區。而浙江長興安吉、江蘇宜興溧陽和安徽廣德郎溪,以及上海的白茅嶺農場,在打造成長三角一體化綠色產業發展示范區方面具有獨特而優越的條件。
長三角應爭當維護國家經濟安全的堅強堡壘,全力實施產業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
長三角是我國許多重大裝備和關鍵零部件的生產基地,人才富集,創新機構密布,是構建安全穩定產業鏈、供應鏈的主要依托。要在產業鏈基礎再造和產業鏈提升工程方面走在前列,在填補產業鏈關鍵缺失環節、強化產業鏈突出短板、培育新興產業鏈主導優勢上爭當排頭兵。
(本報記者 來逸晨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