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 “學規定、強作風、樹形…
- 會史大學習
-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
- 聚焦2024全國兩會
- 聚焦2024浙江省兩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
- 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
- 2023全國兩會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兩會
- 學習貫徹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
- 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
- 2022年全國兩會
- 十九屆六中全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2022年省兩會
- 2019年兩會專題
- 2018年兩會專題
- 2016年兩會專題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兩會專題
- 五水共治
- 2014年兩會專題
- 2013年兩會專題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兩會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
- 2011年兩會專題
-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 2010年兩會專題
- 建國60周年
- 抗擊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多黨…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征文選…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題…
- 優秀會員專題
- 紀念湯元炳同志誕辰100…
- 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
-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a>
- 2009年省兩會專題
專題專欄
《浙江民建》
2009年省兩會專題
[今日早報]新建廉租房,能否選在中心城區
建設保障性住房遠比“救樓市”重要
發布時間:2009-12-29 11:09:05
|
作者:
2008年,一向堅挺的房價有所波動。但對于絕大多數普通老百姓,尤其是低收入家庭來說,找個心儀的住所,也不是件輕松事。
解決“住房難”,已成了關乎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完善住房保障體制,健全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多渠道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其他群體的住房困難,加快農村危舊房改造。
昨天,本報邀請省“兩會”代表委員進行了討論。
新建廉租房,能否選在中心城區
建設保障性住房遠比“救樓市”重要
□本報記者 鐘黎明 翁浩浩/文 吳國方 吳煌/攝
關鍵詞>>>
用 地
保障性住房建設
遭遇土地瓶頸問題
記者:為了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難題,杭州市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等。您作為城市建設系統的一位負責人,在實際工作中有無碰到具體的困惑和難題?
楊軍:主要是用地緊張問題。杭州是土地資源稀缺性城市,特別是在主城區范圍內,規劃用于居住性質尚未開發的用地非常稀少。另一個層面的問題是,保障性住房用地相對偏遠,從規劃選址到實現供地,需要經過一系列程序,一個周期需要三年時間。因此,土地供不應求和供應不及時成為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瓶頸。
經濟適用住房項目資金平衡困難,也是杭州保障性住房建設的一大難題。杭州組織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十年來,征地拆遷成本、建筑材料價格等涉及項目建設的相關費用已成倍增長,而我們的經濟適用住房價格依舊保持在每平方米3000元以內,實際建設成本已經超出了房價,項目資金平衡不了。如果漲價,低收入家庭可能就負擔不起;不漲價,企業就不愿意做,財政投入又沒有政策依據。這是我們下一步著重要研究的問題。
記者:今年杭州在保障性住房建設上有什么新計劃、新動作?
楊軍: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進一步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在去年確立的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限價商品房(拆遷安置房)、危舊房改善、經濟租賃房五大保障性住房構成基礎上,還要落實幾大工作。
與去年相比,今年住房保障工作新的亮點有:新開工經濟租賃房25萬平方米,著力緩解兩個“夾心層”群體住房困難問題;擴大廉租住房覆蓋面,計劃增加60%的保障戶;全面落實居民拆遷安置房和農轉非居民拆遷安置房建設并軌的政策。
同時,加強偏遠地區保障性住房的配套建設。我們計劃今年通過“十縱十橫”道路建設、供排水和電力設施等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提升城市邊緣地區的基礎設施保障能力。
最后,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杭州市各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對保障性住房的規劃、用地、設計、施工、質量、安全、資金、交付使用、物業管理等全過程,進行監督檢查。
關鍵詞>>>
選 址
新建廉租房
或可選在中心城區
記者:住房難其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特別是對于一些低收入家庭來說,找一處理想的住房就像是“天方夜譚”。如何解決這個群體的住房難題?
王穎:近年來,政府一直在關注這個問題。去年12月22日省政府公布了今年和明年政府主導性重大建設項目計劃,其中在保障性安居項目方面,將建設廉租住房50萬平方米,租金補貼兩萬戶,同時新開工經濟適用住房900萬平方米,新建農民工公寓100萬平方米,并對農村困難家庭危舊房進行改造,總投資達212億元。
同樣,今年1月15日,2009年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財政報告、計劃報告同時向社會公示,其中就提出今年計劃開工建設105萬平方米保障性住房。
記者:目前各地都在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您覺得,具體工作中還需要完善哪些方面?
王穎:像杭州的保障性住房,其體系結構已經比較明確。每年年初,政府都會公布當年的開工、竣工計劃和保障目標,但是每年“多少萬平方米”這些數字是怎么來的,是否科學?我認為相關的統計工作需要進一步完善,方法要科學,數據要準確。
經濟適用房,主要是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難題。但是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現在的經濟適用住房每套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下。這個標準是國家根據全國的平均水平計算的,像杭州這樣比較發達的沿海城市,這個標準是不是值得商榷?一家三代五口人住里面已經有些擠了,加之經濟適用房一般都比較偏遠,配套設施也差一些,使得有些經濟適用房推出后并不太受歡迎。
在對低收入家庭經濟等情況的鑒定,也非常復雜,如何科學地鑒定也需要多借鑒其他城市的經驗,比如新加坡有一種專門租售給困難人群的“組屋”,就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租售方法。
另外,保障性住房,是政府為最低層老百姓辦的實事,需要適當犧牲一些經濟利益。我建議我省各地政府今后在選址上,特別是新建廉租房的選址,能不能選在中心城區,讓好事辦到位。
關鍵詞>>>
住房券
升級住房補貼
市場手段緩解住房難
記者:經濟適用房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之一。現在社會上也確實出現了一些不好的現象,該避免哪些偏差?
胡祖光:解決“住房難”最徹底的辦法,當然是建設經濟適用房,直接把產權都給了中低收入者。但在實際工作中,因為經濟適用房的一個項目從立項到完工會有一個過程,所需的時間長和所要解決的困難大,而且數量也很有限。
現在,在經濟適用房的使用中,也出現了一些操作性的偏差。比如,面積失控,價格失控,還有就是對象失控,有些并不符合住房條件的人,正在享受著經濟適用房。而真正需要住房的人卻被拒之門外。從這個角度看,廉租房也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
記者:經濟適用房建設,因為利潤極低,房產開發商對此可能并不感興趣。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胡祖光:在保障性住房建設方面,我比較推崇把現有的住房補貼“升級”,實行政府發放“住房券”的做法,并以此刺激社會力量參與建設。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曾創造了一種“教育券”理論。政府發給家長代表一定數額經費的教育券,讓他們自由地為子女選擇學校。實行這個制度可以使學校競相通過提高辦學質量來吸引學生,從而使整個教育制度更具活力。
前段時間,杭州市撥款1億元,給退休職工、在校中小學生和困難家庭等發放了“消費券”,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建設保障性住房,并不應該是政府一個人“唱戲”,還需要社會和市場的參與。比如發放“住房券”后,有券的低收入者、困難人群,就可以自己去尋找房子。在這樣的前提下,那些物美價廉的房子自然會很受歡迎。眼下,房地產行業普遍不景氣,房地產商也許就會尋找“商機”,把建設重心從中高檔住宅,轉移到廉租房上來。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政府建造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壓力。
關鍵詞>>>
房 價
建設保障性住房
遠比“救樓市”重要
記者:當前的房地產行業形勢比較復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該如何協調與房地產業發展的關系?
隗斌賢:我認為,保障性住房建設是一項民心工程,同時對房產市場的健康發展也很有好處。前幾年出臺“國六條”、“國八條”時,我就呼吁過,政府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強勢打壓房市,而又回避自己建造和提供保障性住房的責任。因為高房價的背后本身就有政府土地、稅費、利率等因素的推動作用,買不起房已不能完全怪罪房地產開發商,應該讓房產市場回歸“市場”理性。
建設保障性住房,它能擠出房價中的泡沫,消除未來樓市崩盤的隱患,使房地產市場更健康的發展。有一點必須指出,商品房永遠只能滿足一部分人群的消費需求,政府需要向社會提供更多的保障性住房——這才是解決住房問題的最重要途徑,也遠比“救樓市”要重要得多。
當然,在建設經濟適用房時,必須要保證質量,另外,在環境和地理位置上也要能滿足無房戶、低收入人群的需求。防止經濟適用房建設出現質量差、地位太偏、環境太差等情況。
記者:目前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最近我國部分地方政府以購買商品房的方式來擴大保障房的規模。比如廣州、上海,南京等。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隗斌賢:我覺得這很不錯。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的建設,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而市場上既然有大量的空置商品房,那么就可以拿來利用,這樣就避免了重復建設,浪費不必要的資源。
從目前來看,房地產行業真正實行降價的很少,相當一部分還是維持在高價位。而政府可以收購它,作為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租給外來人員、大學畢業生等。
注:隗斌賢系民建界省政協委員,省科協副主席、民建嘉興市委會主委
解決“住房難”,已成了關乎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問題,也是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
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指出,要完善住房保障體制,健全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制度,多渠道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和其他群體的住房困難,加快農村危舊房改造。
昨天,本報邀請省“兩會”代表委員進行了討論。
新建廉租房,能否選在中心城區
建設保障性住房遠比“救樓市”重要
□本報記者 鐘黎明 翁浩浩/文 吳國方 吳煌/攝
關鍵詞>>>
用 地
保障性住房建設
遭遇土地瓶頸問題
記者:為了解決低收入家庭住房難題,杭州市推出了一系列措施,比如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等。您作為城市建設系統的一位負責人,在實際工作中有無碰到具體的困惑和難題?
楊軍:主要是用地緊張問題。杭州是土地資源稀缺性城市,特別是在主城區范圍內,規劃用于居住性質尚未開發的用地非常稀少。另一個層面的問題是,保障性住房用地相對偏遠,從規劃選址到實現供地,需要經過一系列程序,一個周期需要三年時間。因此,土地供不應求和供應不及時成為保障性住房建設的瓶頸。
經濟適用住房項目資金平衡困難,也是杭州保障性住房建設的一大難題。杭州組織經濟適用住房建設十年來,征地拆遷成本、建筑材料價格等涉及項目建設的相關費用已成倍增長,而我們的經濟適用住房價格依舊保持在每平方米3000元以內,實際建設成本已經超出了房價,項目資金平衡不了。如果漲價,低收入家庭可能就負擔不起;不漲價,企業就不愿意做,財政投入又沒有政策依據。這是我們下一步著重要研究的問題。
記者:今年杭州在保障性住房建設上有什么新計劃、新動作?
楊軍: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統一部署,進一步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在去年確立的廉租住房、經濟適用住房、限價商品房(拆遷安置房)、危舊房改善、經濟租賃房五大保障性住房構成基礎上,還要落實幾大工作。
與去年相比,今年住房保障工作新的亮點有:新開工經濟租賃房25萬平方米,著力緩解兩個“夾心層”群體住房困難問題;擴大廉租住房覆蓋面,計劃增加60%的保障戶;全面落實居民拆遷安置房和農轉非居民拆遷安置房建設并軌的政策。
同時,加強偏遠地區保障性住房的配套建設。我們計劃今年通過“十縱十橫”道路建設、供排水和電力設施等城市基礎設施項目建設,提升城市邊緣地區的基礎設施保障能力。
最后,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杭州市各相關部門按照職責分工,對保障性住房的規劃、用地、設計、施工、質量、安全、資金、交付使用、物業管理等全過程,進行監督檢查。
關鍵詞>>>
選 址
新建廉租房
或可選在中心城區
記者:住房難其實不是一個新鮮的話題。特別是對于一些低收入家庭來說,找一處理想的住房就像是“天方夜譚”。如何解決這個群體的住房難題?
王穎:近年來,政府一直在關注這個問題。去年12月22日省政府公布了今年和明年政府主導性重大建設項目計劃,其中在保障性安居項目方面,將建設廉租住房50萬平方米,租金補貼兩萬戶,同時新開工經濟適用住房900萬平方米,新建農民工公寓100萬平方米,并對農村困難家庭危舊房進行改造,總投資達212億元。
同樣,今年1月15日,2009年杭州市政府工作報告、財政報告、計劃報告同時向社會公示,其中就提出今年計劃開工建設105萬平方米保障性住房。
記者:目前各地都在加強保障性住房建設。您覺得,具體工作中還需要完善哪些方面?
王穎:像杭州的保障性住房,其體系結構已經比較明確。每年年初,政府都會公布當年的開工、竣工計劃和保障目標,但是每年“多少萬平方米”這些數字是怎么來的,是否科學?我認為相關的統計工作需要進一步完善,方法要科學,數據要準確。
經濟適用房,主要是解決城市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難題。但是根據國家有關規定,現在的經濟適用住房每套面積在90平方米以下。這個標準是國家根據全國的平均水平計算的,像杭州這樣比較發達的沿海城市,這個標準是不是值得商榷?一家三代五口人住里面已經有些擠了,加之經濟適用房一般都比較偏遠,配套設施也差一些,使得有些經濟適用房推出后并不太受歡迎。
在對低收入家庭經濟等情況的鑒定,也非常復雜,如何科學地鑒定也需要多借鑒其他城市的經驗,比如新加坡有一種專門租售給困難人群的“組屋”,就有一套比較完整的租售方法。
另外,保障性住房,是政府為最低層老百姓辦的實事,需要適當犧牲一些經濟利益。我建議我省各地政府今后在選址上,特別是新建廉租房的選址,能不能選在中心城區,讓好事辦到位。
關鍵詞>>>
住房券
升級住房補貼
市場手段緩解住房難
記者:經濟適用房一直是社會關注的焦點話題之一。現在社會上也確實出現了一些不好的現象,該避免哪些偏差?
胡祖光:解決“住房難”最徹底的辦法,當然是建設經濟適用房,直接把產權都給了中低收入者。但在實際工作中,因為經濟適用房的一個項目從立項到完工會有一個過程,所需的時間長和所要解決的困難大,而且數量也很有限。
現在,在經濟適用房的使用中,也出現了一些操作性的偏差。比如,面積失控,價格失控,還有就是對象失控,有些并不符合住房條件的人,正在享受著經濟適用房。而真正需要住房的人卻被拒之門外。從這個角度看,廉租房也可能出現這樣的問題。
記者:經濟適用房建設,因為利潤極低,房產開發商對此可能并不感興趣。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胡祖光:在保障性住房建設方面,我比較推崇把現有的住房補貼“升級”,實行政府發放“住房券”的做法,并以此刺激社會力量參與建設。
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曾創造了一種“教育券”理論。政府發給家長代表一定數額經費的教育券,讓他們自由地為子女選擇學校。實行這個制度可以使學校競相通過提高辦學質量來吸引學生,從而使整個教育制度更具活力。
前段時間,杭州市撥款1億元,給退休職工、在校中小學生和困難家庭等發放了“消費券”,其實也是這個道理。
建設保障性住房,并不應該是政府一個人“唱戲”,還需要社會和市場的參與。比如發放“住房券”后,有券的低收入者、困難人群,就可以自己去尋找房子。在這樣的前提下,那些物美價廉的房子自然會很受歡迎。眼下,房地產行業普遍不景氣,房地產商也許就會尋找“商機”,把建設重心從中高檔住宅,轉移到廉租房上來。這樣,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減輕政府建造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的壓力。
關鍵詞>>>
房 價
建設保障性住房
遠比“救樓市”重要
記者:當前的房地產行業形勢比較復雜。加大保障性住房建設,該如何協調與房地產業發展的關系?
隗斌賢:我認為,保障性住房建設是一項民心工程,同時對房產市場的健康發展也很有好處。前幾年出臺“國六條”、“國八條”時,我就呼吁過,政府不能朝令夕改,更不能強勢打壓房市,而又回避自己建造和提供保障性住房的責任。因為高房價的背后本身就有政府土地、稅費、利率等因素的推動作用,買不起房已不能完全怪罪房地產開發商,應該讓房產市場回歸“市場”理性。
建設保障性住房,它能擠出房價中的泡沫,消除未來樓市崩盤的隱患,使房地產市場更健康的發展。有一點必須指出,商品房永遠只能滿足一部分人群的消費需求,政府需要向社會提供更多的保障性住房——這才是解決住房問題的最重要途徑,也遠比“救樓市”要重要得多。
當然,在建設經濟適用房時,必須要保證質量,另外,在環境和地理位置上也要能滿足無房戶、低收入人群的需求。防止經濟適用房建設出現質量差、地位太偏、環境太差等情況。
記者:目前商品房空置率居高不下。最近我國部分地方政府以購買商品房的方式來擴大保障房的規模。比如廣州、上海,南京等。您怎么看待這個問題?
隗斌賢:我覺得這很不錯。經濟適用房、廉租房的建設,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而市場上既然有大量的空置商品房,那么就可以拿來利用,這樣就避免了重復建設,浪費不必要的資源。
從目前來看,房地產行業真正實行降價的很少,相當一部分還是維持在高價位。而政府可以收購它,作為經濟適用房和廉租房,租給外來人員、大學畢業生等。
注:隗斌賢系民建界省政協委員,省科協副主席、民建嘉興市委會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