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 “學規定、強作風、樹形…
- 會史大學習
-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
- 聚焦2024全國兩會
- 聚焦2024浙江省兩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
- 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
- 2023全國兩會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兩會
- 學習貫徹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
- 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
- 2022年全國兩會
- 十九屆六中全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2022年省兩會
- 2019年兩會專題
- 2018年兩會專題
- 2016年兩會專題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兩會專題
- 五水共治
- 2014年兩會專題
- 2013年兩會專題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兩會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
- 2011年兩會專題
-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 2010年兩會專題
- 建國60周年
- 抗擊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多黨…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征文選…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題…
- 優秀會員專題
- 紀念湯元炳同志誕辰100…
- 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
-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專…
- 2009年省兩會專題
專題專欄
《浙江民建》
2009年省兩會專題
[青年時報]你要等30年 才能等到一張養老床位
發布時間:2009-12-29 11:18:05
|
作者: 柴 鴻 傅一覽 許梅 顧肖艷 呂術艷 張晶 文 謝有定
■圓桌發言人
省人大代表、蒼南縣縣長 黃壽龍
省人大代表、寧波81890求助服務中心接線部副主任 楊嵐
省人大代表、杭州市醫療保險管理服務局高級工程師 陶小工
省政協委員、寧波市社會福利中心主任 何雪玲
省政協委員、浙江工商大學教授 陳剩勇
省政協科教委常務副主任、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 胡祖光
困難人群的衣、食、住、行、看病、就業、養老等保障問題,一直牽動著社會的敏感神經,在金融危機下,這些困難會放大,再放大。
社會保障方面,我省是走在全國前列的,但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卻是滯后的。浙江物質發達程度已遠超越英、法上世紀60年代末水平,卻沒有建立與之相對應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一個觸目的對比。
金融危機沒有結束,企業效益下降,員工收入減少,企業裁員,農民工、城鎮困難人群失業,在城市里他們什么都沒有,這個群體恰恰是社會保障最少的人。
我們要拉動內需,必須先完善社會保障這張“安全網”。對于困難和低收入人群的保障問題,代表和委員懷著一腔熱情深入探討,并出了不少主意。
>>>民生保障只是“小菜”,還夠不上“午餐”
政府富了,就要考慮民生
陳剩勇委員:
一個人有錢了,首先會改善生活條件,買大房子住。考慮民生,改善老百姓養老、醫療、住房等條件,是政府應該考慮的。
我認為,政府行政開支還是太多了,對民生的投入還是不夠。對5000多萬浙江人來說,包括醫療、養老、失業等社會保障方面政府投入太少。
覆蓋面、享受待遇上,城鄉差距大,現在的覆蓋只能說是“小菜”,或是“調味品”,根本不是“午餐”。
投入錢不少,真正受惠的人不多
胡祖光委員:
衣、食、住、行及看病,最根本的民生問題。多年來,政府部門投入的錢不少,但真正受惠的人卻不多。
前天,我們有個政協委員外出打車,出租車司機請委員帶個建議,他們在杭州打工多年,只因戶口不在杭州,就沒資格申請經濟適用房、廉租房。
確實,經濟適用房、廉租房,政府花了很多錢。前幾年的經濟適用房,目標、面積、價格脫離實際,主要是經濟房價利潤不高,房地產商要圖利潤,把面積造大,賺超面積部分的錢。真正需要住房的人,買不起房;享受經濟適用房的人,生活條件不算差。
如要把住房政策做到惠民,不妨采用住房補貼券。操作方便,還可把政府責任與市場機制結合,開發商要把房售租,必須符合市場要求。
政府部門花同樣的錢,辦更好的事,也可考慮將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到住房保障體系中。
“輸血”容易“造血”才難
陶小工代表:
杭州春節期間,將發放1億元消費券,補貼城區低保困難家庭、實行社會化管理的企業退休人員、中小學生等群體。
連續9年實施春風行動,募集幫扶資金2億元,累計幫扶6萬多戶困難家庭。
推行城鎮職工醫保、城居醫保和新農合,對低保、“城鎮三無”人員及持二級以上殘疾證等人員實行參保費用全部由政府買單。
2004年開始實行“醫療困難救助”:即每月1元,由參保人自愿參加。在公平享受醫保待遇之后,通過醫療救助,對因患重病導致醫療費用過高,家庭貧困的人群再進行補貼。
這些都是政府的輸血工程,但卻不是造血工程。
有錢不敢用,因為沒保障沒安全感
黃壽龍代表:
老百姓有習慣,就是有錢備著應付突發,小孩上學、人情往來、生病,哪一項都需要用錢,所以導致他們不敢消費,老百姓有錢但不敢用,是因為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缺乏安全感。
所以,要拉動內需,最好的辦法就是保障力度加大。
>>>消費券,是否可發給剛剛失業的人
幫助困難人先就業 是第一位的
楊嵐代表:
加大對困難人群的保障上,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就業問題。城市低收入人群、殘疾人、外來務工人群,一旦失業,生活雪上加霜。
以寧波81890求助服務熱線接到的求助電話量來看,要求找工作、職業技能培訓等的電話,占總數的20%左右。
大家需要拉他們一把,如81890求助服務中心聯合了780多家加盟企業,如家政、水電、婚慶等技術要求不高的企業崗位,幫助他們就業。
消費券,可發給那些剛剛失業的人
陳剩勇委員:
杭州給困難人群發消費券,這是政府關注民生的應急行為,我認為,范圍可擴大一些。
比如,對新增的失業人群,這些困難人群是動態的,政府可提供臨時性救助,發放消費券,提高保障標準。但這些僅是短期措施。
政府長期要做的,是完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體系,加大對民生的投放力度,確立長遠規劃:失業、養老、房子、醫療、教育都有保障,也就是說,能夠保障一個人基本生存和體面尊嚴的生活。
對吸納失業人員企業進行獎勵
何雪玲委員:
對,我也在想,能不能給下崗人員發消費券。
金融危機影響下,很多企業裁員,如寧波一家公司,原來6000人,現在裁掉了2000多人。被裁下來的人家境困難,但又沒達到困難人群標準,,能不能對這些困難人群發放一些消費券?進行暫時性救濟,等找到工作,有穩定經濟來源再取消。
要對吸納失業人員的企業進行獎勵,如減免多少稅收。
>>>創新措施,百姓越健康醫生收入越高
拉動農民消費,先讓他們安全起來
黃壽龍代表:
要使農民毫無顧慮地消費,先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高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標準。提高對低收入家庭救災資金補助。農業生產保險金政府補貼,推動政府、銀行、農戶聯動,降低承擔風險擔保金,政府擔保,銀行向農業農村農戶發放資金,讓農民自己有發展的信心。
醫療困難救助, 沒有普惠全省
陶小工代表:
據我所知,醫療困難救助沒有在全省范圍內推廣,我曾遇到未參保居民,很希望能享受到這個政策。
建議我省能盡快出臺醫療救助辦法,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障政策,不斷提高居民醫療保障水平和醫療救助水平。
建議推出重大疾病的救助措施。在醫保規定的范圍內,市民所能享受的醫保待遇是有限制的,如,一些醫療保險藥品目錄外的自費藥不能報銷。
對一些身患疑難疾病、癌癥、遺傳代謝疾病等重大疾病患者,這筆不能報銷的費用讓他們家庭負擔很重,甚至“因病致貧”。
一位醫生曾向我反映,自己接觸過一個嬰兒,一出生便患有遺傳代謝性疾病,只能服用某種特殊奶粉,而這種奶粉一袋要300元,家庭無力承擔。
建議我省考慮到這部分困難群眾的特殊情況,醞釀對這類群眾的特殊救助措施。
讓醫生收入和百姓健康掛鉤
胡祖光委員:
看病難,人人看不起病。
要讓困難人群看得起病,可以為他們配備社區醫生,這也是社區醫生走入百姓家的良好載體。
國外把困難人群醫療補貼單獨拎出來,打入一個保健醫療賬戶,由社區醫生管理。困難人群的健康、賬戶余額,與社區醫生獎勵掛鉤。
錢太多、身體差,說明社區醫生失職;錢太少或不夠,身體狀況不穩定,那說明社區醫生平時開藥只重貴不注重實效。
這樣,醫生會更注重服務對象的平時保健,把困難人群的身體健康與醫生利益融為一體。
同樣一筆錢,不僅把困難人群看病難解決,而且還率先推行了日常保健,一舉兩得。
對于社區醫生來說,也能打出品牌,一舉三得。
>>>要起碼等30年,才能等到養老床位
要求很小很小:社會別忘了他們
楊嵐代表:
金融危機的形勢下,城市低收入人群、下崗失業人員、殘疾人等,受到的影響肯定要大。
低收入群體、殘疾人等很期待社會關注,而且,他們的要求很小很小,甚至只是精神上的關注、鼓勵。
很多殘疾人跟我說,他們最怕的是社會把他們忘了!
只要政府能“想到他們”,為他們動一點點腦筋,哪怕組織他們一起聊聊天,他們也會很開心、很幸福。
對殘疾人來說,他們可能更需要的是社會對他們的尊重,能夠給他們一個平臺展示自己,發揮價值。
我們中心接觸過的很多殘疾人,很有才藝,如十字繡、繪畫等,讓他們適當就業則更好了。
抓教育投入好比吃青橄欖
黃壽龍代表:
抓住教育就是抓住民生之本,抓教育投入好比吃青橄欖,剛開始澀口,咀嚼過后會有莫名的甘甜,回味無窮。
蒼南是欠發達縣,但對教育的投入不打折扣,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全年教育經費投入5.47億元,基本滿足了孩子“想讀書、有書讀”的要求,開始向“讀好書”邁進,全縣高考連續15年上線人數位居溫州第一。
要等30年,才能等到養老床位
何雪玲委員: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新增機構養老床位1.5萬張。
我在社會福利中心工作,特別關心這一塊,我覺得,這些養老床位遠遠不夠,政府、社會對養老的關注還遠遠不夠。
到2008年底,全省老年人口達600萬,很多老人想進養老院,但沒有床位。
我們福利中心核定床位是300張,老人住進來后,一般很少再出去,所以,每年我們只能輪出30張床位左右,但登記要進來的有1000多人了。這些人要等起碼30年,才能等到床位。
有老人說,已經登記5年了,怎么還沒輪到我呢?我們也很為難,省里說新增的1.5萬張,全給我們寧波恐怕都不夠。
我們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一對年輕夫妻要養8個老人,家庭式養老已不適應了。發生疾病的話,在我們福利中心還有配套醫院,可進行搶救。
但政府、社會對養老不夠關注,但養老這個問題已迫在眉睫,全省很多地方都在排隊等養老床位。再過10年,我們三個人中就會有一個老人,希望政府能加大對養老事業的投入。
對民營養老機構也要給予政策扶持,鼓勵更多民間資本投身養老事業。
社會保障才是最大的“安全網”
陳剩勇委員:
社會保障方面我省是走在全國前面的,但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是滯后的。物質發達程度已遠超英、法國家上世紀60年代末的水平,但卻沒有建立與之相對應的社會保障體系。
我認為金融危機沒有見底,政府接下來要考慮的是防范社會危機。
企業效益下降,員工收入減少,企業裁員,農民工、城鎮困難人群失業,在城市里他們什么都沒有,這個群體恰恰是社會保障最少的人。
要防范社會危機,就迫切需要完善社會保障這張“安全網”。
注:陶小工系民建界省政協委員。
省人大代表、蒼南縣縣長 黃壽龍
省人大代表、寧波81890求助服務中心接線部副主任 楊嵐
省人大代表、杭州市醫療保險管理服務局高級工程師 陶小工
省政協委員、寧波市社會福利中心主任 何雪玲
省政協委員、浙江工商大學教授 陳剩勇
省政協科教委常務副主任、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主席 胡祖光
困難人群的衣、食、住、行、看病、就業、養老等保障問題,一直牽動著社會的敏感神經,在金融危機下,這些困難會放大,再放大。
社會保障方面,我省是走在全國前列的,但和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卻是滯后的。浙江物質發達程度已遠超越英、法上世紀60年代末水平,卻沒有建立與之相對應的社會保障體系,這是一個觸目的對比。
金融危機沒有結束,企業效益下降,員工收入減少,企業裁員,農民工、城鎮困難人群失業,在城市里他們什么都沒有,這個群體恰恰是社會保障最少的人。
我們要拉動內需,必須先完善社會保障這張“安全網”。對于困難和低收入人群的保障問題,代表和委員懷著一腔熱情深入探討,并出了不少主意。
>>>民生保障只是“小菜”,還夠不上“午餐”
政府富了,就要考慮民生
陳剩勇委員:
一個人有錢了,首先會改善生活條件,買大房子住。考慮民生,改善老百姓養老、醫療、住房等條件,是政府應該考慮的。
我認為,政府行政開支還是太多了,對民生的投入還是不夠。對5000多萬浙江人來說,包括醫療、養老、失業等社會保障方面政府投入太少。
覆蓋面、享受待遇上,城鄉差距大,現在的覆蓋只能說是“小菜”,或是“調味品”,根本不是“午餐”。
投入錢不少,真正受惠的人不多
胡祖光委員:
衣、食、住、行及看病,最根本的民生問題。多年來,政府部門投入的錢不少,但真正受惠的人卻不多。
前天,我們有個政協委員外出打車,出租車司機請委員帶個建議,他們在杭州打工多年,只因戶口不在杭州,就沒資格申請經濟適用房、廉租房。
確實,經濟適用房、廉租房,政府花了很多錢。前幾年的經濟適用房,目標、面積、價格脫離實際,主要是經濟房價利潤不高,房地產商要圖利潤,把面積造大,賺超面積部分的錢。真正需要住房的人,買不起房;享受經濟適用房的人,生活條件不算差。
如要把住房政策做到惠民,不妨采用住房補貼券。操作方便,還可把政府責任與市場機制結合,開發商要把房售租,必須符合市場要求。
政府部門花同樣的錢,辦更好的事,也可考慮將外來務工人員納入到住房保障體系中。
“輸血”容易“造血”才難
陶小工代表:
杭州春節期間,將發放1億元消費券,補貼城區低保困難家庭、實行社會化管理的企業退休人員、中小學生等群體。
連續9年實施春風行動,募集幫扶資金2億元,累計幫扶6萬多戶困難家庭。
推行城鎮職工醫保、城居醫保和新農合,對低保、“城鎮三無”人員及持二級以上殘疾證等人員實行參保費用全部由政府買單。
2004年開始實行“醫療困難救助”:即每月1元,由參保人自愿參加。在公平享受醫保待遇之后,通過醫療救助,對因患重病導致醫療費用過高,家庭貧困的人群再進行補貼。
這些都是政府的輸血工程,但卻不是造血工程。
有錢不敢用,因為沒保障沒安全感
黃壽龍代表:
老百姓有習慣,就是有錢備著應付突發,小孩上學、人情往來、生病,哪一項都需要用錢,所以導致他們不敢消費,老百姓有錢但不敢用,是因為缺乏完善的社會保障,缺乏安全感。
所以,要拉動內需,最好的辦法就是保障力度加大。
>>>消費券,是否可發給剛剛失業的人
幫助困難人先就業 是第一位的
楊嵐代表:
加大對困難人群的保障上,我覺得最重要的是要解決就業問題。城市低收入人群、殘疾人、外來務工人群,一旦失業,生活雪上加霜。
以寧波81890求助服務熱線接到的求助電話量來看,要求找工作、職業技能培訓等的電話,占總數的20%左右。
大家需要拉他們一把,如81890求助服務中心聯合了780多家加盟企業,如家政、水電、婚慶等技術要求不高的企業崗位,幫助他們就業。
消費券,可發給那些剛剛失業的人
陳剩勇委員:
杭州給困難人群發消費券,這是政府關注民生的應急行為,我認為,范圍可擴大一些。
比如,對新增的失業人群,這些困難人群是動態的,政府可提供臨時性救助,發放消費券,提高保障標準。但這些僅是短期措施。
政府長期要做的,是完善社會保障和社會福利體系,加大對民生的投放力度,確立長遠規劃:失業、養老、房子、醫療、教育都有保障,也就是說,能夠保障一個人基本生存和體面尊嚴的生活。
對吸納失業人員企業進行獎勵
何雪玲委員:
對,我也在想,能不能給下崗人員發消費券。
金融危機影響下,很多企業裁員,如寧波一家公司,原來6000人,現在裁掉了2000多人。被裁下來的人家境困難,但又沒達到困難人群標準,,能不能對這些困難人群發放一些消費券?進行暫時性救濟,等找到工作,有穩定經濟來源再取消。
要對吸納失業人員的企業進行獎勵,如減免多少稅收。
>>>創新措施,百姓越健康醫生收入越高
拉動農民消費,先讓他們安全起來
黃壽龍代表:
要使農民毫無顧慮地消費,先健全社會保障體系,提高新農村合作醫療保險標準。提高對低收入家庭救災資金補助。農業生產保險金政府補貼,推動政府、銀行、農戶聯動,降低承擔風險擔保金,政府擔保,銀行向農業農村農戶發放資金,讓農民自己有發展的信心。
醫療困難救助, 沒有普惠全省
陶小工代表:
據我所知,醫療困難救助沒有在全省范圍內推廣,我曾遇到未參保居民,很希望能享受到這個政策。
建議我省能盡快出臺醫療救助辦法,建立完善的醫療保障政策,不斷提高居民醫療保障水平和醫療救助水平。
建議推出重大疾病的救助措施。在醫保規定的范圍內,市民所能享受的醫保待遇是有限制的,如,一些醫療保險藥品目錄外的自費藥不能報銷。
對一些身患疑難疾病、癌癥、遺傳代謝疾病等重大疾病患者,這筆不能報銷的費用讓他們家庭負擔很重,甚至“因病致貧”。
一位醫生曾向我反映,自己接觸過一個嬰兒,一出生便患有遺傳代謝性疾病,只能服用某種特殊奶粉,而這種奶粉一袋要300元,家庭無力承擔。
建議我省考慮到這部分困難群眾的特殊情況,醞釀對這類群眾的特殊救助措施。
讓醫生收入和百姓健康掛鉤
胡祖光委員:
看病難,人人看不起病。
要讓困難人群看得起病,可以為他們配備社區醫生,這也是社區醫生走入百姓家的良好載體。
國外把困難人群醫療補貼單獨拎出來,打入一個保健醫療賬戶,由社區醫生管理。困難人群的健康、賬戶余額,與社區醫生獎勵掛鉤。
錢太多、身體差,說明社區醫生失職;錢太少或不夠,身體狀況不穩定,那說明社區醫生平時開藥只重貴不注重實效。
這樣,醫生會更注重服務對象的平時保健,把困難人群的身體健康與醫生利益融為一體。
同樣一筆錢,不僅把困難人群看病難解決,而且還率先推行了日常保健,一舉兩得。
對于社區醫生來說,也能打出品牌,一舉三得。
>>>要起碼等30年,才能等到養老床位
要求很小很小:社會別忘了他們
楊嵐代表:
金融危機的形勢下,城市低收入人群、下崗失業人員、殘疾人等,受到的影響肯定要大。
低收入群體、殘疾人等很期待社會關注,而且,他們的要求很小很小,甚至只是精神上的關注、鼓勵。
很多殘疾人跟我說,他們最怕的是社會把他們忘了!
只要政府能“想到他們”,為他們動一點點腦筋,哪怕組織他們一起聊聊天,他們也會很開心、很幸福。
對殘疾人來說,他們可能更需要的是社會對他們的尊重,能夠給他們一個平臺展示自己,發揮價值。
我們中心接觸過的很多殘疾人,很有才藝,如十字繡、繪畫等,讓他們適當就業則更好了。
抓教育投入好比吃青橄欖
黃壽龍代表:
抓住教育就是抓住民生之本,抓教育投入好比吃青橄欖,剛開始澀口,咀嚼過后會有莫名的甘甜,回味無窮。
蒼南是欠發達縣,但對教育的投入不打折扣,再窮不能窮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全年教育經費投入5.47億元,基本滿足了孩子“想讀書、有書讀”的要求,開始向“讀好書”邁進,全縣高考連續15年上線人數位居溫州第一。
要等30年,才能等到養老床位
何雪玲委員: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新增機構養老床位1.5萬張。
我在社會福利中心工作,特別關心這一塊,我覺得,這些養老床位遠遠不夠,政府、社會對養老的關注還遠遠不夠。
到2008年底,全省老年人口達600萬,很多老人想進養老院,但沒有床位。
我們福利中心核定床位是300張,老人住進來后,一般很少再出去,所以,每年我們只能輪出30張床位左右,但登記要進來的有1000多人了。這些人要等起碼30年,才能等到床位。
有老人說,已經登記5年了,怎么還沒輪到我呢?我們也很為難,省里說新增的1.5萬張,全給我們寧波恐怕都不夠。
我們已進入老齡化社會,一對年輕夫妻要養8個老人,家庭式養老已不適應了。發生疾病的話,在我們福利中心還有配套醫院,可進行搶救。
但政府、社會對養老不夠關注,但養老這個問題已迫在眉睫,全省很多地方都在排隊等養老床位。再過10年,我們三個人中就會有一個老人,希望政府能加大對養老事業的投入。
對民營養老機構也要給予政策扶持,鼓勵更多民間資本投身養老事業。
社會保障才是最大的“安全網”
陳剩勇委員:
社會保障方面我省是走在全國前面的,但與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相比,是滯后的。物質發達程度已遠超英、法國家上世紀60年代末的水平,但卻沒有建立與之相對應的社會保障體系。
我認為金融危機沒有見底,政府接下來要考慮的是防范社會危機。
企業效益下降,員工收入減少,企業裁員,農民工、城鎮困難人群失業,在城市里他們什么都沒有,這個群體恰恰是社會保障最少的人。
要防范社會危機,就迫切需要完善社會保障這張“安全網”。
注:陶小工系民建界省政協委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