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規定、強作風、樹形…
- 會史大學習
-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
- 聚焦2024全國兩會
- 聚焦2024浙江省兩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
- 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
- 2023全國兩會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兩會
- 學習貫徹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
- 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
- 2022年全國兩會
- 十九屆六中全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2022年省兩會
- 2019年兩會專題
- 2018年兩會專題
- 2016年兩會專題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兩會專題
- 五水共治
- 2014年兩會專題
- 2013年兩會專題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兩會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
- 2011年兩會專題
-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 2010年兩會專題
- 建國60周年
- 抗擊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多黨…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征文選…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題…
- 優秀會員專題
- 紀念湯元炳同志誕辰100…
- 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
-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專…
- 2009年省兩會專題
近年,省委提出了“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上浙江”的重大決策,這是我省拓展發展空間,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潛力所在、優勢所在和希望所在,是我省在新起點上實現“兩創”新跨越的重大戰略部署。我省是海洋大省,有著燦爛輝煌的海洋文化,如何充分發揮自身優勢,弘揚先進的海洋文化,這對于培育海洋經濟新的增長點,建設“海上浙江”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
一、豐富多彩的浙江海洋文化
我省海域面積26萬平方公里,港口、近海水產、海涂、旅游資源分別是全國總量的30.7%、27.3%、13.2%和12.1%,是海洋資源大省,蘊藏著豐厚的海洋文化,主要體現在:
1、源遠流長的海洋商業文化
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時代,寧波先民就已經由陸地向海洋邁進,在唐、宋、元、明時期,寧波港更成了著名的“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之一,散落在世界各地的遺址、遺物眾多,影響面頗廣,如在日本故都奈良市的正倉院藏有從明州港海路運去的絲綢織物、青瓷等文物,以及建于西晉的天童禪寺和阿育王寺、唐代作航標的天封塔、清代的天主教堂等20余處遺存和遺址及發掘的大量文物。
2、浩氣長存的海洋軍事文化
我省的海防遺存以明代海防為主,類型系列比較齊全,衛、所、巡檢司、兵寨、關、瞭望臺、烽火臺等各類型均有。象山縣是海防遺址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衛、所、“烽堠”、“炮臺”等軍事設施隨處可見,大約占我省海防遺存總量的三分之二。鎮海是海防遺址價值最高的地區,素有“浙東門戶”,“海天雄鎮”之稱,是東南沿海抗擊外敵入侵的軍事戰略要地,在400多年間,歷經抗倭、抗英、抗法、抗日等戰爭,留下了十分豐富珍貴的海防遺跡。
3、多姿多彩的海洋民俗文化
與海相伴,靠海為生的勞作方式,深深地影響著沿海人民的生活觀念和心理特征,也形成了漁區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岱山的漁歌號子以旋律粗獷豪放、節奏歡快和諧著稱,祭奠大海也再現了古代漁民祭海的盛大場景和海洋文化的博大精深。石浦的漁文化歷史悠久,內容豐富,如魚燈會、漁民秧歌等,每年的開漁節更成為展示漁區民俗的盛大慶典,其中最具震撼力和影響力的要數開船儀式和祭海儀式。
4、獨具魅力的海洋飲食文化
我省港灣淺海及灘涂面積遼闊,為牡蠣、毛蚶等眾多特色小海鮮的繁衍生長提供了廣闊的天地,同時黃魚、鯧魚、梭子蟹等更是聲名遠揚。這些海鮮美食逐漸形成了以原色原形、原汁原味為主要特色的烹飪風格,海鮮菜肴體系也日臻完整。選料上務求“綠色”、精細、鮮活,烹制上炒、炸、燴、溜、蒸、燒等手法多樣,裝盤和取名上也頗有講究,如“豐收螺號”、“海中花”等菜肴。
5、積淀深厚的的海洋信仰文化
寧波地區是除了福建、廣東以外,信奉媽祖比較集中與興盛的地方,媽祖廟、天妃宮、天后宮、娘娘宮等遍布沿海各地,東門島漁民在每年農歷6月28都要舉行媽祖賽會。舟山的道教、佛教、基督教等三大宗教以及眾多的航海保護神,如洋山大帝、泗洲大圣、媽祖、財伯公等,如此眾神共處同一藍天下,形成了舟山獨特的宗教景觀。
二、浙江海洋文化建設的現狀
改革開放以來,我省海洋文化建設揭開了新的一頁,取得了長足發展。20世紀90代初,我省有了比較系統的海洋文化研究,對海洋文化的基本理論也開始進行了較多的探討。浙江海洋學院等一批高等學校相繼成立了海洋文化研究機構,這些研究機構都擁有一批專、兼職從事海洋文化研究的學者和骨干,他們的研究領域也比較廣泛,從海洋文化的概念、內涵、特征、功能到漁文化、鹽文化、海島文化、海洋民俗文化,從海洋文學藝術研究、海洋知識教育、海洋旅游到與海洋相關的歷史、地理、考古、軍事、科技、交通、港口等,都有涉獵。隨著我省沿海地區經濟社會的高速發展,許多沿海地區的市縣也把開拓和營造海洋文化氛圍作為提升城市文化品牌的重要手段,定期舉辦各種類型的海洋文化節,著力打造海洋文化名城、名縣,有力地促進了地區經濟的發展。
我省海洋文化建設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由于研究起步較晚,因而在學術界還沒有形成主題學科領域和完整的理論體系,加上經費不足,隊伍單薄,力量分散,在一定程度上制約了海洋文化的建設和發展。同時,人們的海洋意識還不夠強,海洋文化遠沒有成為人民群眾普遍的關注點,其發展水平與我省實施海洋開發戰略、建設海洋強省的宏偉目標還不相適應,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還不相適應。
三、 努力弘揚海洋文化,推動“海上浙江”建設
當前,我省海洋事業正處在一個重要的戰略發展機遇期。切實搞好海洋文化建設,是時代的要求,是我省海洋經濟發展的迫切需要。為此,建議重點抓以下幾方面工作:
1、堅持正確導向。必須按照黨的十七大提出的建設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指導思想和各項方針原則,以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主線,堅持服從、服務于海洋經濟發展這個第一要務,努力營造文明健康、積極向上的海洋文化氛圍。各級黨政要加大推動力度,切實把海洋文化建設融入國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全過程,轉化為文化軟實力,使孩子們從小就接受海洋知識的教育,使社會各界和全體公民不斷增強海洋意識和海洋法制觀念。
2、抓好統籌規劃。建議省政府組織專門力量,對我省海洋文化發展進行科學規劃。要遵循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整合各方面力量,確定研究與發展課題,按照輕重緩急,逐步加以實施,整理挖掘海洋文化歷史資料,使海洋文化研究有組織有計劃地進行。
3、加強理論研究。廣大海洋文化工作者要深入基層,深入群眾,開展調查研究,針對海洋文化建設中的新情況、新問題,加強研討交流,力求在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理論研究上有新的突破,扭轉海洋文化理論研究薄弱的現狀。
4、打造品牌文化。要緊密結合各地區海洋文化資源的結構和特點,不斷提高海洋文化產業的規?;?、專業化水平,推動優秀海洋文化產品的數字化、網絡化,努力打造并形成一批具有中國氣派、體現時代精神、品位高雅的海洋文化品牌,重點扶持一批具有良好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市場發展空間較大和對全省旅游發展有積極導向作用的海洋旅游文化項目。
5、弘揚優秀傳統文化。要立足我省的海洋旅游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漁業文化、海洋港口文化、海洋軍事文化等優勢,把繼承與創新結合起來,把硬件與軟件結合起來,充分挖掘、整理和提煉海洋文化的歷史遺產,彰顯特色,打造精品,使其中的優秀文化得到發展,健康文化得到支持,落后文化得到改造,腐朽文化得到抵制。
6、豐富文化活動。要充分運用攝影、書法、美術、文學、戲劇、電影、電視、體育等各種文藝形式,傳播海洋知識,營造有利于提高人民群眾海洋意識的濃厚氛圍。建議設立浙江海洋節,擴大浙江海洋文化的知名度,開展一些與國際接軌的海洋文化體育活動,加強海洋文化建設的國際交流,吸收各國優秀海洋文明成果,增強浙江海洋文化的國際影響力。
7、推動文化創新。積極挖掘和保護我省海洋文化遺產,做好我省海洋文化典籍整理工作,開展海洋考古、漁歌漁號、散文、曲藝、民俗等文化形式的整理和創新,編輯出版海洋刊物,推廣海洋科普文化,要把海洋文化的創新貫穿到機制、管理、思路、形式、手段等各個環節中去。
8、加強隊伍建設。要通過“走出去”、“請進來”等方式,積極開展專題學習和研討,組織各種培訓考察,以盡快形成一支理論素養好、實踐能力強、專兼結合的海洋文化建設隊伍。適當時候成立浙江海洋文化研究會,集中各方面的海洋文化研究人才,為深入開展海洋文化研究奠定組織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