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 “學規定、強作風、樹形…
- 會史大學習
-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
- 聚焦2024全國兩會
- 聚焦2024浙江省兩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
- 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
- 2023全國兩會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兩會
- 學習貫徹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
- 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
- 2022年全國兩會
- 十九屆六中全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2022年省兩會
- 2019年兩會專題
- 2018年兩會專題
- 2016年兩會專題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兩會專題
- 五水共治
- 2014年兩會專題
- 2013年兩會專題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兩會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
- 2011年兩會專題
-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 2010年兩會專題
- 建國60周年
- 抗擊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多黨…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征文選…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題…
- 優秀會員專題
- 紀念湯元炳同志誕辰100…
- 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
-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專…
- 2009年省兩會專題
專題專欄
《浙江民建》
2009年省兩會專題
馬梅芝:關于引進跨國公司研發中心促進技術升級的建議
發布時間:2009-12-29 16:40:29
|
作者: 馬梅芝
近年來,跨國公司在華投資研發中心發展迅速,如微軟、IBM、摩托羅拉、西門子、北電網絡、杜邦、通用電器、通用汽車、大眾汽車、寶潔、本田、日立等,根據其全球經營戰略在中國設立了研發中心。目前全球500強企業中已有480多家在中國投資設立了企業,跨國公司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近1000家,地區總部近40家。從地域分布看,主要分布在上海、深圳、北京、蘇州等外商投資集中的地方,其中上海就有200多家,蘇州也有50多家。從行業分布看,主要集中在技術密集型行業,如電子及通訊設備制造業、交通運輸設備制造業、 醫藥制造業、化學原料及化學品制造業。
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就近尋找上游配套商,不僅能帶動一個地區配套企業發展,促進產業鏈條的形成,其獨有技術和研發經驗的本地化,還將為當地培養高技術人才,提升該地區的人才結構。因此,跨國公司研發中心成為各地爭相追逐的焦點。也是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升級的關鍵:
1、跨國公司研發中心代表了世界經濟中心轉移趨勢。歷史經驗表明,近代經濟中心的轉移都以技術轉移為特征,而跨國公司控制了世界技術轉移總量的85%。
2、跨國公司研發中心通過信息交流、研發資源共享等方式產生了一定的知識溢出,從而形成對當地技術的帶動。如從事汽車研發的泛亞技術中心,主要產生兩方面的信息溢出:一是國外高級研發人員帶來了國外先進的研發管理經驗,在外資汽車研發中心里,外籍研發人員主要負責研發活動的組織和協調,對于像整車研發這樣大的系統工程來說,先進的管理和組織經驗是十分重要的,中國的研發人員在技術上是過硬的,但對組織研發活動缺乏經驗。二是國內研發機構與國外研發機構的數據庫接軌,使國內的研發人員能夠了解國外汽車研發的最新動態,開闊了眼界,掌握的信息。如杜邦上海研發中心,其研發中心的先進設備,向與其有合作關系的部分高校的知名學者免費開放。
3、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技術轉讓,通過合資研發、聯合研發、委托開發、研發外包等形式,使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將部分技術轉移到當地企業或科研機構。
4、跨國公司研發中心聚集了大量高端人才,容易形成人才高地,而人才是技術轉移的關鍵。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研究人員具有較高的學歷層次,博士、碩士等高學歷人才比例較高,外籍和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占一定數量。跨國公司研發中心有系統、完善的培訓體系,有利于培養和鍛煉國內研發隊伍。一般來說,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吸引了一批海外和海歸人員,易形成高端人才集聚效應。
從我省現狀來看,和上海、深圳、北京、蘇州等地相比,我省的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數量少、規模小,與我省的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研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跨國公司海外研發的首選地,有高達61.8%的跨國公司將中國作為近幾年海外研發地點的首選,美國以41.2%排在第二位,印度以29.4%排在第三位。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和我國經濟發展良好的基本面,新的一輪跨國公司研發中心轉移大潮即將來臨,因此我省應抓住機遇,大力引進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到我省落戶。建議:
一是在戰略和規劃上,將吸引跨國公司研發中心作為重點,給予特殊關注,重點傾斜。我省要明確提出建設一流的國際技術研發基地的戰略目標,要把引進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數量和規模,作為衡量和評價新時期對外開放、利用外資成果的一個新的主要指標。組織相關部門認真研究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特點、規律及其對環境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招商引進。
二是建立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片區,創造國際一流的研發工作生活環境。在杭州、寧波等新規劃的高新技術產業帶中,劃定專門的區域作為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片區。要按國際水平和標準來規劃、建設、管理研發片區,以形成親近自然、適于創造,并且在食、住、行、交流等方面既配套完善且成本不高的優良環境。必要時該片區的規劃、設計、管理可進行國際招標。
三是加大政府有條件的對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支持。在稅收、土地使用等方面對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實行必要的優惠和支持,前提是必須帶動一家我省中小企業同步合作,建立統一的政府科技發展基金,擴大其規模及適用范圍,營造支持研發中心發展的配套環境;對符合條件的跨國公司研發中心購買或租用的土地給予進一步的優惠,以降低其成本。國際上很多國家為吸引跨國公司研發中心,也都采取了這一政策;對研發中心需要的進口設備和配件、材料給予免稅,并簡化審批手續;完善研發中心所需要的、有特殊要求的基礎設施,如一般寫字樓難以承受的超大量的數據傳輸功能,為開發新技術的培訓提供服務等。
四是轉變政府管理觀念,完善相應法規,突出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大量進入,對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研發中心從事的是不斷的科技創新活動,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要求特別強烈。目前我國已擁有較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立法,但執法情況不盡人意,我省應率先在這方面突破,以在吸引跨國公司研發機構上增創新優勢;由于研發處于跨國公司生產經營的最高層次及尖端的技術環節,因而對軟、硬環境要求更加苛刻,需要更優良的環境才能順利的運轉。對此,政府要根據其特點完善政策法規,制定相應的立項審批、政府管理、政策扶持等辦法;進一步優化服務。一是硬件方面的水、電、基礎設施等要充足完備,二是軟件方面,涉及海關、稅務、保險、國土、公安等政府部門的服務,要周到、方便、快捷。
五是大膽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向科技人員、創業人員傾斜。建立人才高地,吸引和留住國內外優秀人才。優秀的科技人才是吸引跨國公司來我省建立研發中心的主要魅力,也是跨國公司研發中心青睞的主要資源。我們要構建人才高地,吸引包括留學生在內的國內外優秀科技人才來我省創業發展。要進一步深化分配體制改革,在高科技企業中推行持股、期權制度,形成科技人員、研發人員與企業的命運共同體,增強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我省真正成為知識致富的樂園;對國內外優秀人才來我省發展實行“市民待遇”;切實落實對優秀人才在入戶、住房、子女入托、就業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國外人才來去自由;建立國際醫院、國際學校及幼兒園,滿足海外人才的需求。
六是發揮資本市場優勢,建立風險投資、風險創業機制,優化創業環境。我省與國內其他省市相比,資本市場比較發達,創業環境比較優良。我們應當進一步強化這種優勢。要大力建立和引進國內外風險基金、風險投資公司,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完善風險投資市場;要抓住創業板市場建立的機遇,吸引國內外創業者、科技開發人才或成果云集我省,形成有影響力的科技研發中心、創業中心;對國內外人才來我省創業提供公平的待遇。進一步完善我省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強化產業鏈優勢。
七是揚長避短,在引進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同時壯大本地研發機構實力。跨國公司前來建立研發機構,在產生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沖擊。我們要扶持本地研發機構,鼓勵本地企業研發機構先行一步,通過并購、整合壯大實力,不斷提高自主創新力,培育出本地研發機構的旗艦,并鼓勵內、外資企業研發機構加強合作。要鼓勵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對內資企業研發機構進行參股、并購或開展戰略聯盟等合作,使本地研發機構在引進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進程中不斷發展壯大。
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就近尋找上游配套商,不僅能帶動一個地區配套企業發展,促進產業鏈條的形成,其獨有技術和研發經驗的本地化,還將為當地培養高技術人才,提升該地區的人才結構。因此,跨國公司研發中心成為各地爭相追逐的焦點。也是區域產業結構調整,技術升級的關鍵:
1、跨國公司研發中心代表了世界經濟中心轉移趨勢。歷史經驗表明,近代經濟中心的轉移都以技術轉移為特征,而跨國公司控制了世界技術轉移總量的85%。
2、跨國公司研發中心通過信息交流、研發資源共享等方式產生了一定的知識溢出,從而形成對當地技術的帶動。如從事汽車研發的泛亞技術中心,主要產生兩方面的信息溢出:一是國外高級研發人員帶來了國外先進的研發管理經驗,在外資汽車研發中心里,外籍研發人員主要負責研發活動的組織和協調,對于像整車研發這樣大的系統工程來說,先進的管理和組織經驗是十分重要的,中國的研發人員在技術上是過硬的,但對組織研發活動缺乏經驗。二是國內研發機構與國外研發機構的數據庫接軌,使國內的研發人員能夠了解國外汽車研發的最新動態,開闊了眼界,掌握的信息。如杜邦上海研發中心,其研發中心的先進設備,向與其有合作關系的部分高校的知名學者免費開放。
3、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技術轉讓,通過合資研發、聯合研發、委托開發、研發外包等形式,使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將部分技術轉移到當地企業或科研機構。
4、跨國公司研發中心聚集了大量高端人才,容易形成人才高地,而人才是技術轉移的關鍵。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研究人員具有較高的學歷層次,博士、碩士等高學歷人才比例較高,外籍和海外留學歸國人員占一定數量。跨國公司研發中心有系統、完善的培訓體系,有利于培養和鍛煉國內研發隊伍。一般來說,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吸引了一批海外和海歸人員,易形成高端人才集聚效應。
從我省現狀來看,和上海、深圳、北京、蘇州等地相比,我省的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數量少、規模小,與我省的經濟發展不相適應。據聯合國貿發會議的研究,中國已經成為全球跨國公司海外研發的首選地,有高達61.8%的跨國公司將中國作為近幾年海外研發地點的首選,美國以41.2%排在第二位,印度以29.4%排在第三位。隨著全球金融危機的蔓延和我國經濟發展良好的基本面,新的一輪跨國公司研發中心轉移大潮即將來臨,因此我省應抓住機遇,大力引進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到我省落戶。建議:
一是在戰略和規劃上,將吸引跨國公司研發中心作為重點,給予特殊關注,重點傾斜。我省要明確提出建設一流的國際技術研發基地的戰略目標,要把引進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數量和規模,作為衡量和評價新時期對外開放、利用外資成果的一個新的主要指標。組織相關部門認真研究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特點、規律及其對環境的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招商引進。
二是建立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片區,創造國際一流的研發工作生活環境。在杭州、寧波等新規劃的高新技術產業帶中,劃定專門的區域作為跨國公司的研發中心片區。要按國際水平和標準來規劃、建設、管理研發片區,以形成親近自然、適于創造,并且在食、住、行、交流等方面既配套完善且成本不高的優良環境。必要時該片區的規劃、設計、管理可進行國際招標。
三是加大政府有條件的對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支持。在稅收、土地使用等方面對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實行必要的優惠和支持,前提是必須帶動一家我省中小企業同步合作,建立統一的政府科技發展基金,擴大其規模及適用范圍,營造支持研發中心發展的配套環境;對符合條件的跨國公司研發中心購買或租用的土地給予進一步的優惠,以降低其成本。國際上很多國家為吸引跨國公司研發中心,也都采取了這一政策;對研發中心需要的進口設備和配件、材料給予免稅,并簡化審批手續;完善研發中心所需要的、有特殊要求的基礎設施,如一般寫字樓難以承受的超大量的數據傳輸功能,為開發新技術的培訓提供服務等。
四是轉變政府管理觀念,完善相應法規,突出知識產權的保護意識。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大量進入,對政府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由于研發中心從事的是不斷的科技創新活動,對知識產權的保護要求特別強烈。目前我國已擁有較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立法,但執法情況不盡人意,我省應率先在這方面突破,以在吸引跨國公司研發機構上增創新優勢;由于研發處于跨國公司生產經營的最高層次及尖端的技術環節,因而對軟、硬環境要求更加苛刻,需要更優良的環境才能順利的運轉。對此,政府要根據其特點完善政策法規,制定相應的立項審批、政府管理、政策扶持等辦法;進一步優化服務。一是硬件方面的水、電、基礎設施等要充足完備,二是軟件方面,涉及海關、稅務、保險、國土、公安等政府部門的服務,要周到、方便、快捷。
五是大膽深化分配制度改革,向科技人員、創業人員傾斜。建立人才高地,吸引和留住國內外優秀人才。優秀的科技人才是吸引跨國公司來我省建立研發中心的主要魅力,也是跨國公司研發中心青睞的主要資源。我們要構建人才高地,吸引包括留學生在內的國內外優秀科技人才來我省創業發展。要進一步深化分配體制改革,在高科技企業中推行持股、期權制度,形成科技人員、研發人員與企業的命運共同體,增強企業對人才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我省真正成為知識致富的樂園;對國內外優秀人才來我省發展實行“市民待遇”;切實落實對優秀人才在入戶、住房、子女入托、就業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國外人才來去自由;建立國際醫院、國際學校及幼兒園,滿足海外人才的需求。
六是發揮資本市場優勢,建立風險投資、風險創業機制,優化創業環境。我省與國內其他省市相比,資本市場比較發達,創業環境比較優良。我們應當進一步強化這種優勢。要大力建立和引進國內外風險基金、風險投資公司,健全相關法律法規,完善風險投資市場;要抓住創業板市場建立的機遇,吸引國內外創業者、科技開發人才或成果云集我省,形成有影響力的科技研發中心、創業中心;對國內外人才來我省創業提供公平的待遇。進一步完善我省的高新技術產業體系,強化產業鏈優勢。
七是揚長避短,在引進跨國公司研發中心同時壯大本地研發機構實力。跨國公司前來建立研發機構,在產生積極作用的同時,也會帶來一定的沖擊。我們要扶持本地研發機構,鼓勵本地企業研發機構先行一步,通過并購、整合壯大實力,不斷提高自主創新力,培育出本地研發機構的旗艦,并鼓勵內、外資企業研發機構加強合作。要鼓勵跨國公司研發機構對內資企業研發機構進行參股、并購或開展戰略聯盟等合作,使本地研發機構在引進跨國公司研發中心的進程中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