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 “學規定、強作風、樹形…
- 會史大學習
-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
- 聚焦2024全國兩會
- 聚焦2024浙江省兩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
- 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
- 2023全國兩會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兩會
- 學習貫徹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
- 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
- 2022年全國兩會
- 十九屆六中全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2022年省兩會
- 2019年兩會專題
- 2018年兩會專題
- 2016年兩會專題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兩會專題
- 五水共治
- 2014年兩會專題
- 2013年兩會專題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兩會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
- 2011年兩會專題
-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 2010年兩會專題
- 建國60周年
- 抗擊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多黨…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征文選…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題…
- 優秀會員專題
- 紀念湯元炳同志誕辰100…
- 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
-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專…
- 2009年省兩會專題
專題專欄
《浙江民建》
芬芳少年抗日英豪
憶金華“臺灣少年團”
發布時間:2009-12-24 00:00:00
|
作者: 唐梓桑
1937年“七七”盧溝橋事變后,抗日戰爭爆發,特別是“8•13”淞滬戰爭開始后,全國人民抗擊日本侵略者熱情迅猛高漲。這時,上海的進步作家、畫家、戲劇家、音樂家等文藝界人士,紛紛集結到抗日大后方——金華。各種抗日活動,有如錢江涌潮一浪高過一浪。很快,一大批抗日宣傳書刊和報紙副刊,如《新青年》、《浙江潮》、《老百姓》、《浙江婦女》等在金華出版發行,成為一支生動、有力的全民抗日動員力量,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
這時,在大陸抗日救亡運動的號召和鼓舞下,受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宰割而淪為日本帝國主義殖民地的臺灣同胞,再也忍受不了日寇鐵蹄的奴役廠,他們冒著生命的危險,越過海峽,退離臺灣,紛紛來到大陸,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在地下黨的領導和進步文化力量的組織下,其中右一支近300人的分隊,經福建、江西等地,輾轉來到金華,他們中有的已過半百,有的才十二三歲,多數是漢族人,也有少數是高山族和畬族。地方黨組織幫助臺灣赤子們成立了“臺灣抗日義勇隊”,設總部于金華城東真神堂教會南側酒坊巷84號內,為他們籌措了經費和物資。不久,又將30多名臺灣少年兒童組織為“臺灣少年團”。
在金華街頭宣傳抗日
經商量,“臺灣少年團”得到救濟院和金華縣商會等社會團體的土持,較好地安排了孩子們的衣食住宿和之化學習等問題(同時也方便了成人義勇隊的訓練和行動)。這支帶閩南話口音的孩子隊伍,經常邁著整齊的步伐,穿行于金華城的大街小巷,高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消滅日本侵略者!”“打倒日本鬼子,誅殺漢奸!”“還我河山,收復臺灣!”等等口號。每逢周末或節日,則唱起鏗鏘有力的抗日救亡歌曲,演出《臺灣糖,甜津津,甜在口里苦在心》、《抓個鬼子審分明》等等街頭活報劇。他們跳的高山族舞蹈、很快傳遍金華各學校,并成為周末文藝的流行節目。
“臺灣少年團”的宣傳活動,不僅經常活躍在清風樓頭,桃花塢、八詠灘頭,通濟橋邊、西市街口和火車站廣場,還深入到各弄巷和近郊農村市日會社,深得金華城鄉民眾的歡迎和喜愛.很快就成為金華一支小有名氣的抗日救亡宣傳隊。
悲壯團歌響徹金華
隨著“臺灣少年團”影響力的增加,不久,抗日進步文化人土張—之先生特地為他們寫了《臺灣少年團團歌》,音樂家牛光祖先生為之譜了曲。從此,金華街頭巷尾飛揚起了一首激昂嘹亮的抗日戰歌,成了抗日少年兒童們、學生們的戰斗號角。 《臺灣抗日少年團團歌》、歌詞是這樣的:
“臺灣是我們的家鄉,那兒有人五百萬,不自由; 臺灣是我們的家鄉,那兒有花千萬朵,不芬芳。我們帶了枷鎖來人間,我們受著麻醉過生活。離了家鄉,奔向自由,要把自由帶回家鄉。我們會痛,限,不曾哭泣;我們要生存,不要滅亡。在壓迫下斗爭,在學習中成長。要造就宇宙般寬的胸襟,要練就鐵石般堅的心腸,要團結千百萬兒童,要收回我們的家鄉。我們將和敵人拼個生死存亡!我們將和敵人拼個生死存亡!”
歌聲悲壯、昂揚、豪邁,節奏鮮明,催人奮起戰斗,充滿著革命氣概。唱出了當年500萬臺灣同胞對國土淪陷的痛心和哀怨,唱出了爭取自由收復臺灣的誓死意志和決心,唱出了他們劉光明和勝利強烈的渴望和信心。歌聲在金華到處飛揚,鼓舞大家團結抗日,爭取勝利。可惜當年還沒有現代錄音設備,未能記錄下他們那戰斗的最強音。然而,時至今日.那繞梁的余音,仍在我的腦際縈回,令人蕩氣回腸,百感交集。
英勇抗日堪為楷模
時光流逝,年華終會老去。回憶當年,筆者還不滿10歲,有幸與“臺灣少年團”有過一段情緣。那時家兄以黃埔軍校10期軍官身份,擔任“臺灣義勇隊”軍事教官之職,他每天清晨去酒坊巷大操場教軍事訓練課,有時也為少年團軍訓,我多次跟隨去參加。每看到臺灣抗日少年們小小年紀已投身抗日救亡行列,心中欽佩不已。他們那團結活潑、刻苦堅忍、勇敢樂觀的戰斗精神和作風,堪為我們金華兒童的楷模。
當年我結識的臺灣少年林國棟、陳阿明和雷三勇等小伙伴,后來隨抗日義勇隊開赴江西長江邊的彭澤一帶,不久參加了著名的“馬當戰役”,重炮痛擊溯江而上的日寇海軍艦隊,獲得全勝,粉碎了日寇直撲武漢三鎮的“大日本悔軍天下無敵”的美夢。不幸的是,1942年明金華失守,小伙伴們再未能會面。然而情緣雖短,卻魂牽夢縈,永銘心底。前些年,家兄白臺北來信說,阿明不幸在“馬當戰役”中壯烈犧牲。祖國青山埋忠骨,長江流水伴哀音,阿明小小年紀為國捐軀,真是重于泰山啊!
有花千萬朵,必芬芳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被日寇長期侵占的中國領土臺灣及澎湖列島歸還中國,臺灣人民從此回到了祖國懷抱。然而,世事多蹇,一灣淺淺的海峽,竟阻斷骨肉同胞炎黃子孫的來往。然而當年“臺灣少年團”小伙伴們那憂國憂民的愛國赤誠,立志收回臺灣、強我中華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的戰斗豪情,至今仍深刻地留在我的心中。
寶島臺灣啊,滄海百年,實在夠艱辛夠勞累了。我想,“那兒有花;千萬朵,不芬芳”,那終究將是歷史長河中的瞬間。一旦春雷鳴大地,紅日躍神州之時,“那兒有花千萬朵”,必定會綻苞怒放,必定會萬紫千紅,必定會馥郁芬芳。不是嗎,春暖正在全球炎黃子孫血脈相連的心里萌動:我當年的臺灣小伙伴,你們說呢?
(原載2005年6月1日《金華日報》
這時,在大陸抗日救亡運動的號召和鼓舞下,受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宰割而淪為日本帝國主義殖民地的臺灣同胞,再也忍受不了日寇鐵蹄的奴役廠,他們冒著生命的危險,越過海峽,退離臺灣,紛紛來到大陸,投身抗日救亡運動。
在地下黨的領導和進步文化力量的組織下,其中右一支近300人的分隊,經福建、江西等地,輾轉來到金華,他們中有的已過半百,有的才十二三歲,多數是漢族人,也有少數是高山族和畬族。地方黨組織幫助臺灣赤子們成立了“臺灣抗日義勇隊”,設總部于金華城東真神堂教會南側酒坊巷84號內,為他們籌措了經費和物資。不久,又將30多名臺灣少年兒童組織為“臺灣少年團”。
在金華街頭宣傳抗日
經商量,“臺灣少年團”得到救濟院和金華縣商會等社會團體的土持,較好地安排了孩子們的衣食住宿和之化學習等問題(同時也方便了成人義勇隊的訓練和行動)。這支帶閩南話口音的孩子隊伍,經常邁著整齊的步伐,穿行于金華城的大街小巷,高呼“有錢出錢,有力出力,消滅日本侵略者!”“打倒日本鬼子,誅殺漢奸!”“還我河山,收復臺灣!”等等口號。每逢周末或節日,則唱起鏗鏘有力的抗日救亡歌曲,演出《臺灣糖,甜津津,甜在口里苦在心》、《抓個鬼子審分明》等等街頭活報劇。他們跳的高山族舞蹈、很快傳遍金華各學校,并成為周末文藝的流行節目。
“臺灣少年團”的宣傳活動,不僅經常活躍在清風樓頭,桃花塢、八詠灘頭,通濟橋邊、西市街口和火車站廣場,還深入到各弄巷和近郊農村市日會社,深得金華城鄉民眾的歡迎和喜愛.很快就成為金華一支小有名氣的抗日救亡宣傳隊。
悲壯團歌響徹金華
隨著“臺灣少年團”影響力的增加,不久,抗日進步文化人土張—之先生特地為他們寫了《臺灣少年團團歌》,音樂家牛光祖先生為之譜了曲。從此,金華街頭巷尾飛揚起了一首激昂嘹亮的抗日戰歌,成了抗日少年兒童們、學生們的戰斗號角。 《臺灣抗日少年團團歌》、歌詞是這樣的:
“臺灣是我們的家鄉,那兒有人五百萬,不自由; 臺灣是我們的家鄉,那兒有花千萬朵,不芬芳。我們帶了枷鎖來人間,我們受著麻醉過生活。離了家鄉,奔向自由,要把自由帶回家鄉。我們會痛,限,不曾哭泣;我們要生存,不要滅亡。在壓迫下斗爭,在學習中成長。要造就宇宙般寬的胸襟,要練就鐵石般堅的心腸,要團結千百萬兒童,要收回我們的家鄉。我們將和敵人拼個生死存亡!我們將和敵人拼個生死存亡!”
歌聲悲壯、昂揚、豪邁,節奏鮮明,催人奮起戰斗,充滿著革命氣概。唱出了當年500萬臺灣同胞對國土淪陷的痛心和哀怨,唱出了爭取自由收復臺灣的誓死意志和決心,唱出了他們劉光明和勝利強烈的渴望和信心。歌聲在金華到處飛揚,鼓舞大家團結抗日,爭取勝利。可惜當年還沒有現代錄音設備,未能記錄下他們那戰斗的最強音。然而,時至今日.那繞梁的余音,仍在我的腦際縈回,令人蕩氣回腸,百感交集。
英勇抗日堪為楷模
時光流逝,年華終會老去。回憶當年,筆者還不滿10歲,有幸與“臺灣少年團”有過一段情緣。那時家兄以黃埔軍校10期軍官身份,擔任“臺灣義勇隊”軍事教官之職,他每天清晨去酒坊巷大操場教軍事訓練課,有時也為少年團軍訓,我多次跟隨去參加。每看到臺灣抗日少年們小小年紀已投身抗日救亡行列,心中欽佩不已。他們那團結活潑、刻苦堅忍、勇敢樂觀的戰斗精神和作風,堪為我們金華兒童的楷模。
當年我結識的臺灣少年林國棟、陳阿明和雷三勇等小伙伴,后來隨抗日義勇隊開赴江西長江邊的彭澤一帶,不久參加了著名的“馬當戰役”,重炮痛擊溯江而上的日寇海軍艦隊,獲得全勝,粉碎了日寇直撲武漢三鎮的“大日本悔軍天下無敵”的美夢。不幸的是,1942年明金華失守,小伙伴們再未能會面。然而情緣雖短,卻魂牽夢縈,永銘心底。前些年,家兄白臺北來信說,阿明不幸在“馬當戰役”中壯烈犧牲。祖國青山埋忠骨,長江流水伴哀音,阿明小小年紀為國捐軀,真是重于泰山啊!
有花千萬朵,必芬芳
1945年8月15日,日本帝國主義正式宣布無條件投降。根據《開羅宣言》和《波茨坦公告》,被日寇長期侵占的中國領土臺灣及澎湖列島歸還中國,臺灣人民從此回到了祖國懷抱。然而,世事多蹇,一灣淺淺的海峽,竟阻斷骨肉同胞炎黃子孫的來往。然而當年“臺灣少年團”小伙伴們那憂國憂民的愛國赤誠,立志收回臺灣、強我中華的英雄氣概和大無畏的戰斗豪情,至今仍深刻地留在我的心中。
寶島臺灣啊,滄海百年,實在夠艱辛夠勞累了。我想,“那兒有花;千萬朵,不芬芳”,那終究將是歷史長河中的瞬間。一旦春雷鳴大地,紅日躍神州之時,“那兒有花千萬朵”,必定會綻苞怒放,必定會萬紫千紅,必定會馥郁芬芳。不是嗎,春暖正在全球炎黃子孫血脈相連的心里萌動:我當年的臺灣小伙伴,你們說呢?
(原載2005年6月1日《金華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