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 “學規定、強作風、樹形…
- 會史大學習
-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
- 聚焦2024全國兩會
- 聚焦2024浙江省兩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
- 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
- 2023全國兩會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兩會
- 學習貫徹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
- 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
- 2022年全國兩會
- 十九屆六中全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2022年省兩會
- 2019年兩會專題
- 2018年兩會專題
- 2016年兩會專題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兩會專題
- 五水共治
- 2014年兩會專題
- 2013年兩會專題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兩會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
- 2011年兩會專題
-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 2010年兩會專題
- 建國60周年
- 抗擊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多黨…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征文選…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題…
- 優秀會員專題
- 紀念湯元炳同志誕辰100…
- 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
-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a>
- 2009年省兩會專題
專題專欄
《浙江民建》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
黃炎培教育救國思想和實踐的啟迪
——電視劇《黃炎培》觀后感
發布時間:2010-11-03 15:32:43
|
作者: 嚴美蓉
電視劇《黃炎培》以中國民主建國會的創始人黃炎培為代表的一批愛國民主人士尋求救國之路的故事為主線,客觀真實的反映了從清末到建國的那一段歷史。全劇貫穿了兩條線索:一是愛國救國;二是接受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共產黨親密合作。這兩條線索正切合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一些基本內容,如: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等。本文著重從黃炎培開創職業教育角度談談觀后感。
電視劇《黃炎培》給我感受最深的是黃炎培的教育救國理念和實踐活動。黃炎培崇尚教育救國,接受民主思想,曾因參加宣傳新思想的演講而被捕入獄,但挫折并未使黃炎培改變信仰,反而愈挫愈勇。他堅定教育救國的信念,一輩子興學辦教。他辦川沙小學堂,辦浦東中學,辦職業教育,把教育救國的理想付諸實踐,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精神和創新精神。
一、黃炎培教育救國思想的淵源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慘敗,使舉國感受到亡國滅種的憂患,以康有為、嚴復為代表的“教育救國”論應運而生。他們看到致力于堅船利炮的洋務運動救不了中國,開始把希望投向教育,由“言技”轉為“言教”,教育被提升到救亡圖存的高度。強烈的民族救亡意識是教育救國論者的主導意識,民族危難成為傳統教育的終結和新式教育興起的契機。“教育救國”理念大概包含了兩層含義:一層是意識形態的,如“改造國民性”、“提高國民思想覺悟”、“提高國民素質”等等;另一層含義是實用的:讓公民掌握科學知識,為中國的建設與經濟發展服務。受此理念影響,大批有識之士如蔡元培、黃炎培、張伯苓等人紛紛矢志教育。
二、黃炎培職業教育的思想和實踐
1913年,黃炎培在《教育雜志》上發表《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提倡教育與學生生活、學校與社會實際相聯系。對“癸卯學制”頒布以來中國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發展中的問題作了考察,指出學生在學校中所受到的道德、知識、技能訓練,走上社會后毫無用處。這就從理論上論證了改革普通教育,加強學校教育與個人生活和社會需要之間聯系的必要性。1916年,他考察了東西兩大陸的教育之后說:中國的教育“乃純乎為紙面上之教育。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改良之道“不獨須從方法上研究,更須在思想上研究”。為此,他提出職業教育的思想,采取實用主義,發展職業教育。黃炎培有關教育改革的思想和實踐充分體現了其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
黃炎培在《實施實業教學要覽》中給職業教育下的定義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獲得生活的供給及樂趣,一面盡其對群眾之義務,此教育名曰職業教育。”
黃炎培早期職業教育思想更多以解決個人生計問題為重,認為職業教育的要旨有三:“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世界、國家增進生產力之準備”。 1916年9月,黃炎培在江蘇省教育會內設立了職業教育研究會。1917年5月6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研究、試驗、推行職業教育的全國性團體中華職業教育社,目的是推廣、改良職業教育,改良普通教育,力求做到學校無不用之成才,社會無不學之執業。1918 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陸家浜創立了中華職業學校,黃炎培親訂了“勞工神圣”、“雙手萬能”、“手腦并用”的辦學方針和“敬業樂群”的校訓。
20年代起,黃炎培把職業教育的目的概括為“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即既強調個人謀生,也重視服務社會;既強調職業技能訓練,也重視職業道德教育;既強調一技之長,也重視全面發展,更多地探討了職業教育內部的規律問題。20年代中后期,黃炎培總結近十年職業教育發展的經驗,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的觀念,認為辦職業教育必須聯絡和溝通所有教育界和職業界,參與全社會的活動和發展,更多地探尋了職業教育外部環境的適應問題。至此,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基本成熟。在黃炎培教育思想的形成過程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他隨時代發展而發展的改革創新精神。20年代職教社在城市辦了職業補習學校,在鄉村也辦了職業學校。1926年6月與其他單位一起在江蘇昆山徐公橋試辦了鄉村改進試驗區。但1927年4月國民黨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后,職教社遭受打擊。5月19日,黃炎培以“學閥”罪名被通緝,避居大連。
進入30年代后,民族危機加劇,黃炎培積極投身于民族救亡事業。1931年12月23日,職教社創刊《救國通訊》(1934年1月改名《國訊》),宣傳愛國主義??^揭示了“干救國工作須有四種根本上之修養”:高尚純潔的品格,博愛互助的精神,俠義勇敢的氣概,刻苦耐勞的習慣。
黃炎培職業教育的思想和實踐,充分體現了近代教育與救亡圖存的密切聯系,滿含著近代愛國志士的人文情愫。
三、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影響著此后中國的職業教育實踐。其職業教育的教學原則——“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理論與實際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 和職業教育的方針——社會化(強調的是職業教育須適應社會需要)、科學化(用科學來解決職業教育問題)在今天看來仍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中國在靠廉價勞動力和資源等優勢,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未來經濟發展必然需要有強大的教育戰略的長期支持,才能提供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動力。在借鑒黃炎培等老一輩教育家經驗的基礎上,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教育立國”。
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產品”是人,教育的結果不僅是要向受教育者提供知識和技能,還在于要培養他們的科學與民主精神。以此來衡量,當前的很多教育實踐是缺乏思想和靈魂的教育。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和教育實踐,雖然在知識內容和教育設施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教育的思想和靈魂方面,在教育結構方面,在課程設置方面,并沒有出現與時代相符的進步。高等教育拔尖創新人才的缺失,因而有“錢學森之問”;普通高中教育只注重追求分數,追求升學率,不注重人文關懷,因而基本上是失去思想和靈魂的教育;職業教育缺乏相應的地位,備受歧視,因而不斷被擠壓而日益萎縮。教育需要人文情懷的關照,錢學森的成長過程和歸國歷程,是高新技術與人文素養融合而升華出的碩果。以培養“模仿性”人才為主的傳統教育制度必須實行徹底改革,教育必須以培養創新性和個性化的人才為方向。把教育改革置于基礎性的長期重要的地位,不斷推動以培養所需人才為目的的教育改革,這不僅是其他各項改革取得成果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引導一個國家經濟走向強盛的根本途徑和長期任務。
近幾年,國內低技能的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迅速惡化。技工需求和供給數量的不匹配,使沿海城市開始遭遇普遍的“技工荒”。目前,持續數年的技工荒以及產業工人素質的低下,已直接影響了我國的產品質量、技工實踐轉化為技術的能力,并最終給產業升級造成了很大打擊。農民工、大學生大量失業和技工荒的同時存在,表明目前國內就業市場處于結構性的失衡狀況,也顯示出國內教育體系與市場需求嚴重不匹配的情況。社會現實呼喚教育體系的改革,呼喚重新重視職業教育。辦好職業教育,是培養掌握不同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讓受到專門職業技能培養的青年學生,畢業以后走上職業崗位,為振興經濟盡其所能,對社會需要、個人發展可以起到雙贏的效果。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下,學校教育應該與市場經濟的需求緊密聯系,既遵循教育自身發展規律,又面向市場,把市場經濟自發的價值目標統一到以人為本的導向上來,統一到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一終極目標上來,使學校教育與市場經濟和諧運轉,在這樣的教育過程中,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才能脫穎而出。
電視劇《黃炎培》給我感受最深的是黃炎培的教育救國理念和實踐活動。黃炎培崇尚教育救國,接受民主思想,曾因參加宣傳新思想的演講而被捕入獄,但挫折并未使黃炎培改變信仰,反而愈挫愈勇。他堅定教育救國的信念,一輩子興學辦教。他辦川沙小學堂,辦浦東中學,辦職業教育,把教育救國的理想付諸實踐,充分體現了他的愛國精神和創新精神。
一、黃炎培教育救國思想的淵源
甲午中日戰爭中國的慘敗,使舉國感受到亡國滅種的憂患,以康有為、嚴復為代表的“教育救國”論應運而生。他們看到致力于堅船利炮的洋務運動救不了中國,開始把希望投向教育,由“言技”轉為“言教”,教育被提升到救亡圖存的高度。強烈的民族救亡意識是教育救國論者的主導意識,民族危難成為傳統教育的終結和新式教育興起的契機。“教育救國”理念大概包含了兩層含義:一層是意識形態的,如“改造國民性”、“提高國民思想覺悟”、“提高國民素質”等等;另一層含義是實用的:讓公民掌握科學知識,為中國的建設與經濟發展服務。受此理念影響,大批有識之士如蔡元培、黃炎培、張伯苓等人紛紛矢志教育。
二、黃炎培職業教育的思想和實踐
1913年,黃炎培在《教育雜志》上發表《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提倡教育與學生生活、學校與社會實際相聯系。對“癸卯學制”頒布以來中國教育尤其是普通教育發展中的問題作了考察,指出學生在學校中所受到的道德、知識、技能訓練,走上社會后毫無用處。這就從理論上論證了改革普通教育,加強學校教育與個人生活和社會需要之間聯系的必要性。1916年,他考察了東西兩大陸的教育之后說:中國的教育“乃純乎為紙面上之教育。所學非所用,所用非所學”,改良之道“不獨須從方法上研究,更須在思想上研究”。為此,他提出職業教育的思想,采取實用主義,發展職業教育。黃炎培有關教育改革的思想和實踐充分體現了其改革創新的時代精神。
黃炎培在《實施實業教學要覽》中給職業教育下的定義是:“凡用教育方法,使人人獲得生活的供給及樂趣,一面盡其對群眾之義務,此教育名曰職業教育。”
黃炎培早期職業教育思想更多以解決個人生計問題為重,認為職業教育的要旨有三:“為個人謀生之準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準備”,“為世界、國家增進生產力之準備”。 1916年9月,黃炎培在江蘇省教育會內設立了職業教育研究會。1917年5月6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國近代史上第一個研究、試驗、推行職業教育的全國性團體中華職業教育社,目的是推廣、改良職業教育,改良普通教育,力求做到學校無不用之成才,社會無不學之執業。1918 年8月20日,在上海南市陸家浜創立了中華職業學校,黃炎培親訂了“勞工神圣”、“雙手萬能”、“手腦并用”的辦學方針和“敬業樂群”的校訓。
20年代起,黃炎培把職業教育的目的概括為“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即既強調個人謀生,也重視服務社會;既強調職業技能訓練,也重視職業道德教育;既強調一技之長,也重視全面發展,更多地探討了職業教育內部的規律問題。20年代中后期,黃炎培總結近十年職業教育發展的經驗,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的觀念,認為辦職業教育必須聯絡和溝通所有教育界和職業界,參與全社會的活動和發展,更多地探尋了職業教育外部環境的適應問題。至此,黃炎培的職業教育思想基本成熟。在黃炎培教育思想的形成過程中,我們清晰地看到了他隨時代發展而發展的改革創新精神。20年代職教社在城市辦了職業補習學校,在鄉村也辦了職業學校。1926年6月與其他單位一起在江蘇昆山徐公橋試辦了鄉村改進試驗區。但1927年4月國民黨在南京成立國民政府后,職教社遭受打擊。5月19日,黃炎培以“學閥”罪名被通緝,避居大連。
進入30年代后,民族危機加劇,黃炎培積極投身于民族救亡事業。1931年12月23日,職教社創刊《救國通訊》(1934年1月改名《國訊》),宣傳愛國主義??^揭示了“干救國工作須有四種根本上之修養”:高尚純潔的品格,博愛互助的精神,俠義勇敢的氣概,刻苦耐勞的習慣。
黃炎培職業教育的思想和實踐,充分體現了近代教育與救亡圖存的密切聯系,滿含著近代愛國志士的人文情愫。
三、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現實意義
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影響著此后中國的職業教育實踐。其職業教育的教學原則——“手腦并用”、“做學合一”、“理論與實際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 和職業教育的方針——社會化(強調的是職業教育須適應社會需要)、科學化(用科學來解決職業教育問題)在今天看來仍有振聾發聵的作用。
中國在靠廉價勞動力和資源等優勢,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之后,未來經濟發展必然需要有強大的教育戰略的長期支持,才能提供經濟社會發展的可持續動力。在借鑒黃炎培等老一輩教育家經驗的基礎上,在改革開放的新形勢下,我們應該重新審視“教育立國”。
教育的特殊性在于其“產品”是人,教育的結果不僅是要向受教育者提供知識和技能,還在于要培養他們的科學與民主精神。以此來衡量,當前的很多教育實踐是缺乏思想和靈魂的教育。我們現在的教育體系和教育實踐,雖然在知識內容和教育設施方面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在教育的思想和靈魂方面,在教育結構方面,在課程設置方面,并沒有出現與時代相符的進步。高等教育拔尖創新人才的缺失,因而有“錢學森之問”;普通高中教育只注重追求分數,追求升學率,不注重人文關懷,因而基本上是失去思想和靈魂的教育;職業教育缺乏相應的地位,備受歧視,因而不斷被擠壓而日益萎縮。教育需要人文情懷的關照,錢學森的成長過程和歸國歷程,是高新技術與人文素養融合而升華出的碩果。以培養“模仿性”人才為主的傳統教育制度必須實行徹底改革,教育必須以培養創新性和個性化的人才為方向。把教育改革置于基礎性的長期重要的地位,不斷推動以培養所需人才為目的的教育改革,這不僅是其他各項改革取得成果的前提和基礎,也是引導一個國家經濟走向強盛的根本途徑和長期任務。
近幾年,國內低技能的農民工和大學畢業生的就業狀況迅速惡化。技工需求和供給數量的不匹配,使沿海城市開始遭遇普遍的“技工荒”。目前,持續數年的技工荒以及產業工人素質的低下,已直接影響了我國的產品質量、技工實踐轉化為技術的能力,并最終給產業升級造成了很大打擊。農民工、大學生大量失業和技工荒的同時存在,表明目前國內就業市場處于結構性的失衡狀況,也顯示出國內教育體系與市場需求嚴重不匹配的情況。社會現實呼喚教育體系的改革,呼喚重新重視職業教育。辦好職業教育,是培養掌握不同專業技能的應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徑。讓受到專門職業技能培養的青年學生,畢業以后走上職業崗位,為振興經濟盡其所能,對社會需要、個人發展可以起到雙贏的效果。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改革的新形勢下,學校教育應該與市場經濟的需求緊密聯系,既遵循教育自身發展規律,又面向市場,把市場經濟自發的價值目標統一到以人為本的導向上來,統一到人的全面、自由發展這一終極目標上來,使學校教育與市場經濟和諧運轉,在這樣的教育過程中,創新型、實用型、復合型人才才能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