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 “學規定、強作風、樹形…
- 會史大學習
-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
- 聚焦2024全國兩會
- 聚焦2024浙江省兩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
- 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
- 2023全國兩會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兩會
- 學習貫徹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
- 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
- 2022年全國兩會
- 十九屆六中全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2022年省兩會
- 2019年兩會專題
- 2018年兩會專題
- 2016年兩會專題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兩會專題
- 五水共治
- 2014年兩會專題
- 2013年兩會專題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兩會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
- 2011年兩會專題
-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 2010年兩會專題
- 建國60周年
- 抗擊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多黨…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征文選…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題…
- 優秀會員專題
- 紀念湯元炳同志誕辰100…
- 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
-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專…
- 2009年省兩會專題
專題專欄
《浙江民建》
加快發展綠色住宅,打造生態人居的建議
發布時間:2011-02-17 15:46:47
|
作者: 民建浙江省委會
去年6月,《中共浙江省委關于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決定》頒布以來,全省各行各業積極響應,為打造富饒秀美、和諧安康的生態浙江而不懈努力。房地產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是人居環境的建設者,理當成為綠色建筑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先行者。
綠色住宅是一種室內外物質能源良性循環,少廢、減污、一定程度實現能源自給的新型住宅模式。它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建筑模式,對減輕環境資源壓力、打造低碳城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據了解,我省只有5.3%的新建住宅符合新的節能標準,大力推進綠色住宅建設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
當前,推進綠色住宅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綠色住宅認識不到位,規劃未形成,法規不健全,建筑成本增加,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以及節能技術體系和評價指標不健全等問題。為此提出加快發展我省綠色住宅,打造生態人居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研究編制規劃,加強領導協調。發展綠色住宅,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首先加強規劃引導,從源頭上提供有力支撐。建議將發展綠色住宅納入“十二五”發展規劃,將綠色住宅有關指標列入發展目標。同時,全省各地應研究編制綠色住宅發展規劃,并在土地供應等方面予以支持。綠色住宅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建議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綠色住宅工作的組織領導,明確各方職責,落實工作責任,加大推進力度。由建設部門牽頭在建筑節能工作協調機制基礎上,負責督促國家和省綠色建筑有關法律法規、政策和技術標準的貫徹執行,研究制定綠色建筑發展目標、推廣重點和政策措施,指導和推進綠色住宅的推廣和應用工作,協調解決綠色住宅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二、建立政策支持,完善激勵機制。認真落實國家鼓勵綠色建筑的扶持政策,充分運用財稅等政策,引導建設單位積極實施綠色建筑措施。加大節能和建筑節能專項基金的扶持力度。安排必要的資金,支持開展綠色住宅的政策研究、技術推廣、示范試點和宣傳培訓等工作。可設立政府專項基金,扶持和鼓勵綠色住宅相關的技術研發、產品研發、材料設備的生產等行業和研究機構。對綠色住宅的開發企業給予政策激勵,以降低開發環節成本,如對符合綠色低碳指標的新建小區,實施稅收、規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和獎勵。
三、深化規范研究,完善標準制度。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有關法規、標準、規范的研究,包括綠色住宅的設計體系、審核標準、施工規范、監理規范、驗收標準等。一是可借鑒國內外做法,對綠色住宅技術規劃建設報批中的指標給予適當放寬或者置換等方法,加以支持。二是提高許可證發放門檻,將節能審查作為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前置條件。要對建筑本身、能源轉換再生、設備系統等進行專項評估,通過后建設單位才能獲取施工許可證。三是抓緊制定完善綠色建筑標準、應用技術規程、施工安裝圖集、質監驗收規范、綠色建筑標識和評定辦法,建立和健全我省綠色建筑標準框架體系。四是建立可量化的評估體系。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成立低碳建筑的考評機構,編制具有一定適用范圍和實際意義的低碳建筑設計標準、施工標準和審查標準,作為管理考核、評選優劣的重要參考。
四、淘汰落后產能,推廣先進技術。加大對綠色建筑材料、產品和技術的科研、生產和推廣應用力度。依法淘汰落后技術和產品。重點組織開展新型墻體材料、外遮陽技術等專項研究及試點。積極研究推行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包括地源熱泵、太陽能技術、光導技術、雨水回用、沼氣發電、生物質能等。
五、加強人才培訓,提高隊伍素質。綠色住宅在建設領域尚且屬于新生事物,專業人才短缺已成為瓶頸制約。要加強對專業人才如綠色住宅設計師、綠色住宅認證人員、綠色住宅施工人員、綠色住宅監理等的培養,對現有從業人員開展綠色住宅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可通過政府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組織開展考察、論壇、專家交流等形式,促進企業之間綠色住宅技術的交流合作與推廣。
六、加大宣傳力度,倡導低碳理念。提高全社會的低碳綠色意識,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新聞媒體,開展形式多樣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宣傳活動,加強低碳綠色建筑知識的普及和教育。建立健全綠色住宅信息發布制度,收集整理與定期發布國內外低碳綠色建筑技術、政策等信息資料。及時總結和推廣綠色住宅工作的經驗和做法,通過典型示范,加快全省綠色建筑理念的普及,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
綠色住宅是一種室內外物質能源良性循環,少廢、減污、一定程度實現能源自給的新型住宅模式。它最大限度地節約資源(節能、節地、節水、節材),保護環境和減少污染,為人民提供健康、適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間,是一種可持續發展的建筑模式,對減輕環境資源壓力、打造低碳城市,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據了解,我省只有5.3%的新建住宅符合新的節能標準,大力推進綠色住宅建設具有迫切性和重要性。
當前,推進綠色住宅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對綠色住宅認識不到位,規劃未形成,法規不健全,建筑成本增加,缺乏有效的激勵機制,以及節能技術體系和評價指標不健全等問題。為此提出加快發展我省綠色住宅,打造生態人居環境,推動生態文明建設的幾點建議:
一、研究編制規劃,加強領導協調。發展綠色住宅,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必須首先加強規劃引導,從源頭上提供有力支撐。建議將發展綠色住宅納入“十二五”發展規劃,將綠色住宅有關指標列入發展目標。同時,全省各地應研究編制綠色住宅發展規劃,并在土地供應等方面予以支持。綠色住宅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建議各有關部門要加強對綠色住宅工作的組織領導,明確各方職責,落實工作責任,加大推進力度。由建設部門牽頭在建筑節能工作協調機制基礎上,負責督促國家和省綠色建筑有關法律法規、政策和技術標準的貫徹執行,研究制定綠色建筑發展目標、推廣重點和政策措施,指導和推進綠色住宅的推廣和應用工作,協調解決綠色住宅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二、建立政策支持,完善激勵機制。認真落實國家鼓勵綠色建筑的扶持政策,充分運用財稅等政策,引導建設單位積極實施綠色建筑措施。加大節能和建筑節能專項基金的扶持力度。安排必要的資金,支持開展綠色住宅的政策研究、技術推廣、示范試點和宣傳培訓等工作。可設立政府專項基金,扶持和鼓勵綠色住宅相關的技術研發、產品研發、材料設備的生產等行業和研究機構。對綠色住宅的開發企業給予政策激勵,以降低開發環節成本,如對符合綠色低碳指標的新建小區,實施稅收、規費減免等優惠政策和獎勵。
三、深化規范研究,完善標準制度。政府有關部門要加強有關法規、標準、規范的研究,包括綠色住宅的設計體系、審核標準、施工規范、監理規范、驗收標準等。一是可借鑒國內外做法,對綠色住宅技術規劃建設報批中的指標給予適當放寬或者置換等方法,加以支持。二是提高許可證發放門檻,將節能審查作為核發建設工程規劃許可證的前置條件。要對建筑本身、能源轉換再生、設備系統等進行專項評估,通過后建設單位才能獲取施工許可證。三是抓緊制定完善綠色建筑標準、應用技術規程、施工安裝圖集、質監驗收規范、綠色建筑標識和評定辦法,建立和健全我省綠色建筑標準框架體系。四是建立可量化的評估體系。建議政府有關部門成立低碳建筑的考評機構,編制具有一定適用范圍和實際意義的低碳建筑設計標準、施工標準和審查標準,作為管理考核、評選優劣的重要參考。
四、淘汰落后產能,推廣先進技術。加大對綠色建筑材料、產品和技術的科研、生產和推廣應用力度。依法淘汰落后技術和產品。重點組織開展新型墻體材料、外遮陽技術等專項研究及試點。積極研究推行可再生能源綜合利用,包括地源熱泵、太陽能技術、光導技術、雨水回用、沼氣發電、生物質能等。
五、加強人才培訓,提高隊伍素質。綠色住宅在建設領域尚且屬于新生事物,專業人才短缺已成為瓶頸制約。要加強對專業人才如綠色住宅設計師、綠色住宅認證人員、綠色住宅施工人員、綠色住宅監理等的培養,對現有從業人員開展綠色住宅知識和技能培訓,提高隊伍的整體素質。可通過政府主管部門或行業協會組織開展考察、論壇、專家交流等形式,促進企業之間綠色住宅技術的交流合作與推廣。
六、加大宣傳力度,倡導低碳理念。提高全社會的低碳綠色意識,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等新聞媒體,開展形式多樣的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宣傳活動,加強低碳綠色建筑知識的普及和教育。建立健全綠色住宅信息發布制度,收集整理與定期發布國內外低碳綠色建筑技術、政策等信息資料。及時總結和推廣綠色住宅工作的經驗和做法,通過典型示范,加快全省綠色建筑理念的普及,促進節約型社會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