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 “學規定、強作風、樹形…
- 會史大學習
-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
- 聚焦2024全國兩會
- 聚焦2024浙江省兩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
- 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
- 2023全國兩會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兩會
- 學習貫徹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
- 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
- 2022年全國兩會
- 十九屆六中全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2022年省兩會
- 2019年兩會專題
- 2018年兩會專題
- 2016年兩會專題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兩會專題
- 五水共治
- 2014年兩會專題
- 2013年兩會專題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兩會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
- 2011年兩會專題
-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 2010年兩會專題
- 建國60周年
- 抗擊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多黨…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征文選…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題…
- 優秀會員專題
- 紀念湯元炳同志誕辰100…
- 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
-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專…
- 2009年省兩會專題
專題專欄
《浙江民建》
關于加快發展我省內河臨港產業的建議
發布時間:2011-02-17 15:47:53
|
作者: 民建浙江省委會
臨港產業是指布局于港口及周邊區域內,依托港口資源和轉運優勢催生發展起來的產業群體和組織體系。浙江地處長三角南翼,河網密布,內河資源十分豐富,內河港口是浙江重要的優質資源。浙江的內河可以通江達海、協同發展,形成航運整體優勢。不僅可以覆蓋全省、聯通長三角,還可以輻射長江流域、面向全世界,充分發揮浙江市場大省、外貿大省的優勢,彌補陸域小省、資源小省的不足。憑借內河水運運能大、成本低、安全、環保、節能等優勢,浙江省依托港口,大力發展內河臨港產業,對于優化經濟布局、調整產業結構、拉動區域經濟發展、增加勞動力就業、培植新的經濟增長點起到積極的作用。浙江省作為長三角經濟帶重要組成部分,必須將潛在的港口資源優勢轉化為現實的經濟發展優勢,加快轉變發展方式,推動臨港產業持續跨越式發展。
一、我省內河臨港產業發展狀況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浙江省委、省政府確定 “建設大交通、促進大發展”的思路,完善航運發展規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航道養護管理,調整船舶運力結構,創新行業管理工作,切實加大對港航發展的投入,進一步加快了內河航運發展步伐。截至2009年年末,浙江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9667公里,年綜合通過能力3.5億噸。在各級政府重視下,各地憑借內河資源和港口優勢,傳統臨港產業穩步發展,新型臨港工業蓬勃發展,臨港產業平臺建設也在逐步推進,臨港產業發展的氛圍日益濃厚,各地把發展內河臨港產業放在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展新的經濟發展空間來認識,已成為各地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我省臨港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規劃引導滯后。目前,各地對發展內河臨港產業在思想上已經得到重視,但各自為政現象也比較突出,尚未形成專項的臨港產業發展規劃,導致臨河許多地區區域功能定位不明確、產業布局不合理,資源利用率不高。
二是港口和腹地開發滯后。大部分優質港口資源岸線尚未開發,已建生產性碼頭岸線、生產性泊位總數、以及高噸位泊位等占可開發的資源比重太小。各港區產業發展腹地仍較小,發展速度緩慢。
三是臨港產業集聚度低。現有臨港產業規模普遍偏小,產業鏈較短,產業關聯度低,產業布局較分散,導致產業帶動能力較弱。
四是基礎設施欠完善。現有港區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制約了產業項目落地。
五是要素資源短缺制約。土地、資金、人力資源等短缺,已成為我省各臨港區域發展最大瓶頸。目前已有碼頭、港口利用率和集約化程度較低,一些條件較好的深水岸線資源得不到合理開發利用,造成資源浪費。同時,港口與臨港產業發展也面臨資金、人才不足的制約,發展后勁乏力。
二、相關建議
內河港口是浙江最具潛力的資源,臨港產業是浙江經濟發展中具有相當競爭力和前途的產業。發展臨港產業,是促進港口功能升級換代,帶動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浙江經濟跨越式發展,提前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途徑。發展臨港產業正是我省經濟揚長避短、調整結構的必然選擇,是調整工業結構、加強工業主導地位的重要舉措,發展臨港產業也是推進城市化建設的正確路子。為此建議:
1、制定規劃。省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科學的臨港產業發展規劃,為臨港產業發展提供戰略指導。規劃要突出科學性和前瞻性,統籌布局公用碼頭和專用碼頭,統籌布局港口、碼頭、各作業區、物流、倉儲、臨港加工貿易區和集疏運系統,做到既優化資源配置,又注意與臨港經濟和產業發展相結合;既保障物流運輸的需要,又完善配套服務。同時,對規劃中的各具體發展項目都應進行充分的科學論證,并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布局之中。編列出全省現有可利用的岸線、港域和臨港腹地,根據環境和生態保護要求,盡早修訂岸線的使用功能和規劃,做好環境影響評估,推出招商的岸線和港區。
2、推動臨港產業轉型升級。要大力培育適宜臨港腹地發展需要的產業,構建臨港工業產業體系;把握先進制造業、重化工業加速向內地轉移、集聚的趨勢,積極招商引資、招商選資,引進若干產業關聯性大、帶動能力強的大型臨港工業項目,縱向延伸產業鏈,橫向拓展專業化分工協作,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以及港口物流業,做大產業經濟總量,做強產業發展競爭力。
3、解決好土地資源利用矛盾。臨港產業的布局范圍廣、土地占用量大,這和我省土地資源緊缺構成了矛盾。因此要從前期規劃角度預先調整、優化好當地的資源結構,促進土地合理開發利用,達到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和優化產業布局的目的,推動土地的集約利用。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對列入臨港產業發展規劃的重點項目力爭保證土地供給。
4、推動基礎設施先行。加大投資力度,加快推進各港區碼頭、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完善堆場、錨地、航道等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港口設施配套能力、綜合服務能力、貨物通暢能力。形成與港口匹配、快速便捷的運輸網絡。一是設立港口建設發展基金。省財政每年安排補助資金用于港口建設,并逐年遞增,形成強有力的引導機制。二是爭取在省政府每年“以陸補水”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專項資金用于港口建設。三是爭取交通部將我省征收上解的港口建設費全額返回。四是采用市場運作辦法,解決資金投入問題。
5、加快平臺建設。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是我省臨港產業發展壯大的內在動力。加快構建技術創新平臺,扶持一批產業技術研發和推廣基地,提高臨港產業、相關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構建工業園區平臺,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加快構建融資服務平臺,健全信用擔保、融資擔保與再擔保機制,為臨港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撐;加快構建人才集聚平臺,培養、引進一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構筑人才高地。通過加快服務平臺建設,共同打造我省臨港先進制造業基地。
一、我省內河臨港產業發展狀況及存在問題
近年來,浙江省委、省政府確定 “建設大交通、促進大發展”的思路,完善航運發展規劃,加快基礎設施建設,加強航道養護管理,調整船舶運力結構,創新行業管理工作,切實加大對港航發展的投入,進一步加快了內河航運發展步伐。截至2009年年末,浙江內河航道通航里程達9667公里,年綜合通過能力3.5億噸。在各級政府重視下,各地憑借內河資源和港口優勢,傳統臨港產業穩步發展,新型臨港工業蓬勃發展,臨港產業平臺建設也在逐步推進,臨港產業發展的氛圍日益濃厚,各地把發展內河臨港產業放在打造新的經濟增長點,拓展新的經濟發展空間來認識,已成為各地經濟持續發展的重要力量。
但是,我省臨港產業在發展過程中存在著一些問題亟待解決:
一是規劃引導滯后。目前,各地對發展內河臨港產業在思想上已經得到重視,但各自為政現象也比較突出,尚未形成專項的臨港產業發展規劃,導致臨河許多地區區域功能定位不明確、產業布局不合理,資源利用率不高。
二是港口和腹地開發滯后。大部分優質港口資源岸線尚未開發,已建生產性碼頭岸線、生產性泊位總數、以及高噸位泊位等占可開發的資源比重太小。各港區產業發展腹地仍較小,發展速度緩慢。
三是臨港產業集聚度低。現有臨港產業規模普遍偏小,產業鏈較短,產業關聯度低,產業布局較分散,導致產業帶動能力較弱。
四是基礎設施欠完善。現有港區交通、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后,制約了產業項目落地。
五是要素資源短缺制約。土地、資金、人力資源等短缺,已成為我省各臨港區域發展最大瓶頸。目前已有碼頭、港口利用率和集約化程度較低,一些條件較好的深水岸線資源得不到合理開發利用,造成資源浪費。同時,港口與臨港產業發展也面臨資金、人才不足的制約,發展后勁乏力。
二、相關建議
內河港口是浙江最具潛力的資源,臨港產業是浙江經濟發展中具有相當競爭力和前途的產業。發展臨港產業,是促進港口功能升級換代,帶動經濟發展的客觀要求,也是實現浙江經濟跨越式發展,提前實現現代化的重要途徑。發展臨港產業正是我省經濟揚長避短、調整結構的必然選擇,是調整工業結構、加強工業主導地位的重要舉措,發展臨港產業也是推進城市化建設的正確路子。為此建議:
1、制定規劃。省有關部門應盡快制定科學的臨港產業發展規劃,為臨港產業發展提供戰略指導。規劃要突出科學性和前瞻性,統籌布局公用碼頭和專用碼頭,統籌布局港口、碼頭、各作業區、物流、倉儲、臨港加工貿易區和集疏運系統,做到既優化資源配置,又注意與臨港經濟和產業發展相結合;既保障物流運輸的需要,又完善配套服務。同時,對規劃中的各具體發展項目都應進行充分的科學論證,并納入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和布局之中。編列出全省現有可利用的岸線、港域和臨港腹地,根據環境和生態保護要求,盡早修訂岸線的使用功能和規劃,做好環境影響評估,推出招商的岸線和港區。
2、推動臨港產業轉型升級。要大力培育適宜臨港腹地發展需要的產業,構建臨港工業產業體系;把握先進制造業、重化工業加速向內地轉移、集聚的趨勢,積極招商引資、招商選資,引進若干產業關聯性大、帶動能力強的大型臨港工業項目,縱向延伸產業鏈,橫向拓展專業化分工協作,培育壯大特色產業以及港口物流業,做大產業經濟總量,做強產業發展競爭力。
3、解決好土地資源利用矛盾。臨港產業的布局范圍廣、土地占用量大,這和我省土地資源緊缺構成了矛盾。因此要從前期規劃角度預先調整、優化好當地的資源結構,促進土地合理開發利用,達到優化土地資源配置和優化產業布局的目的,推動土地的集約利用。在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的前提下,對列入臨港產業發展規劃的重點項目力爭保證土地供給。
4、推動基礎設施先行。加大投資力度,加快推進各港區碼頭、路、水、電等基礎設施建設,配套完善堆場、錨地、航道等公共服務設施,提升港口設施配套能力、綜合服務能力、貨物通暢能力。形成與港口匹配、快速便捷的運輸網絡。一是設立港口建設發展基金。省財政每年安排補助資金用于港口建設,并逐年遞增,形成強有力的引導機制。二是爭取在省政府每年“以陸補水”資金中安排一定比例的專項資金用于港口建設。三是爭取交通部將我省征收上解的港口建設費全額返回。四是采用市場運作辦法,解決資金投入問題。
5、加快平臺建設。人才、資金、技術等生產要素的合理流動與優化配置,是我省臨港產業發展壯大的內在動力。加快構建技術創新平臺,扶持一批產業技術研發和推廣基地,提高臨港產業、相關企業的科技創新能力;加快構建工業園區平臺,促進產業結構的優化與升級;加快構建融資服務平臺,健全信用擔保、融資擔保與再擔保機制,為臨港產業發展提供資金支撐;加快構建人才集聚平臺,培養、引進一批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構筑人才高地。通過加快服務平臺建設,共同打造我省臨港先進制造業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