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 “學規定、強作風、樹形…
- 會史大學習
-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
- 聚焦2024全國兩會
- 聚焦2024浙江省兩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
- 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
- 2023全國兩會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兩會
- 學習貫徹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
- 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
- 2022年全國兩會
- 十九屆六中全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2022年省兩會
- 2019年兩會專題
- 2018年兩會專題
- 2016年兩會專題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兩會專題
- 五水共治
- 2014年兩會專題
- 2013年兩會專題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兩會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
- 2011年兩會專題
-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 2010年兩會專題
- 建國60周年
- 抗擊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多黨…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征文選…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題…
- 優秀會員專題
- 紀念湯元炳同志誕辰100…
- 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
-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專…
- 2009年省兩會專題
專題專欄
《浙江民建》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
黨的恩情記在心
發布時間:2011-07-27 09:54:05
|
作者: 李鈺
到民建市委會工作后,每年都有一項慰問老會員的工作,每年也便會聽到幾多真誠的感謝,其中有位老先生特有意思,他只認準一句謝辭年年說:“謝謝黨!謝謝組織!謝謝領導關心!”。語句前后的位置從來沒有變過。
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謝語時,臉上不禁露出笑意:老人挺會說客套話的,說謝辭那么順,還用排比句。第二年,聽到的仍然是這些話,內心里有些許的觸動:老人簡單得可愛,只認這一句謝語來說。隨后的一次、再次,老人的年歲在年年遞增,言語越來越少,腳步越來越沉,但這句謝辭仍然沒變過。
后來的一些事,漸漸讓我體會到,其實這些話還真不是老人的客套話。汶川大地震,全會發動會員捐款獻愛心,組織上考慮到一批退休老會員的實際困難,表示可以不參加捐贈,但是沒有一個老人落后,老年支部的捐款數甚至還超出了其他有些支部的捐款數。就是這位老會員,因為耳聾不便,支部捐款活動的電話是子女接的,子女以他的經濟能力尺度替他捐了款。但當他知道捐款數后,認為太少,還不足以表達自己對災區人民的一份慰問之情,又堅持要增捐一份。與其他老會員一樣,他認為自己老了,沒有能力再親赴災區參加抗震救災,但還是要盡一份力,退休金雖然不多,但多捐一些款就是對災區多一份的支援。老人心里有黨、有國家,國家有困難時,樂于盡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作一點貢獻。
還是這位老人,當年喬遷新居,只為了一個電話號碼和家庭住址的改變,在家寫好了紙條,不顧自己80多歲高齡,耳聾又腿腳不便,硬是柱著拐杖,獨自乘坐公交,到遠離自家小區的、從未去過的行政中心尋找民建市委會辦公處。問他為什么要這么辛苦自己找來,讓子女來一個電話告知就行了,他說:我是怕組織上有事聯系不到我啊,我要自己交給組織上電話和家里地址才放心。也許有人會認為老人固執,但也正是他的這種固執說明了他心里有組織,而且組織在他心中占據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平時,即使耳聾完全聽不見別人的說話,但他寧愿只坐在那兒只用眼睛看著別人說也仍然要堅持參加支部活動。只要置身于支部成員中,覺得自己是融在組織集體中,對他來說就是一種滿足。
今年春節時再看望他時,已經90歲的他陪著同樣高齡的老伴住在了康復醫院。看到會里的干部來看望他,依然是一種激動的神情。他可以聽不清你們在說些什么,也不在乎你們能停留多長時間看望他,但臨了的那一句謝辭,依然不會改變:“謝謝黨啊!謝謝組織!謝謝領導關心!”盡管步履已經是蹣跚不穩,但他會把那句感謝的話和揮著的手一直到看望他的人遠離才肯停止。
忽然的,內心里便生出無數的感動:這一句話,并不是老人的客套話,沒有絲毫的理由讓90歲的老人再虛情表白。這是一位從舊時代走過來的老人,這是一位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老人,但是從他的身上,我們會發現一種力量穿透他的思想,穿透他的靈魂而過,那就是黨的偉大感召力。是新中國的誕生,推翻了一個舊時代,拯救了他的人生;是黨和國家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改變了一批含他在內的舊時代人的思想,是他飄搖的人生讓他深悟黨的恩情,讓他如此地執著于對黨、對組織表達這樣的一種感激情愫。那句感謝的話留在老人的腦海中多少年,他說了無數遍,今生也再不會改變,就象烙印,永遠地鐫刻在了老人的心中。
老人小時候家中應該還算是殷實的,至少他還讀了幾年的書,但是隨著日寇鐵蹄踏入中國,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他不得不中斷學業,隨父外出設攤謀生,那些艱辛漂零的日子是少年的他難以忘卻的記憶。是共產黨領導著全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打敗了日本鬼子,趕走了侵略者,才讓百姓們重新有了一個可以喘息的生存空間,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舊社會,建立新政權,人民當家作主,也讓青年的他在歷經社會變革后,黨和政府把他從一個私營的小百貨業主逐漸經過公私合營,參加社會主義改造,從政治上、思想上和經濟上給予充分關心,成為社會主義勞動者的一分子,開始了他全新的人生。是黨的陽光照耀,讓他沐浴在社會主義國家作為勞動者一員的幸福雨露之中,并且在退休后享受著晚年的快樂、安定生活。黨的恩情他深深銘記在心。
支部中有不少象他一樣的老工商業者,相似的坎坷歲月和艱辛經歷,同樣讓他們深切感受到:是黨給了他們的幸福生活,黨恩高于天,黨恩深似海。他們談得最多的話題是共產黨領導老百姓翻身得解放,過上幸福日子的功績,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今昔對比,讓老人們感觸良多。有一個老會員特有性格,支部中要是有人提出一些社會上還存在的一些難點、結節點問題,老先生定然會奮起而杠:這么大一個國家,誰有能耐管理?只有共產黨才能領導和管理。一個小家庭還有這樣那樣的矛盾呢,何況是這么一個大國家!人吶,要知足,看看我們老百姓現在過的生活有多好啊,從前哪敢想:家人在外,想家了有電話可通;從前一家幾代人窩在一個小披間,現在住的是高樓大房,子孫都有自己的房,照顧老人還能請保姆;出門有車坐,老年人坐公交還可以免費;看病有醫保,退休工資雖然漲幅不大,但也還是多次在增加啊。
也許對黨的歌頌,這些老人們吟誦不出華麗的詩句,但是他們用自己樸素的語言、樸實的行動,就在平凡的生活中,時刻表達著對黨的感激之情,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感恩之心。
第一次聽到這樣的謝語時,臉上不禁露出笑意:老人挺會說客套話的,說謝辭那么順,還用排比句。第二年,聽到的仍然是這些話,內心里有些許的觸動:老人簡單得可愛,只認這一句謝語來說。隨后的一次、再次,老人的年歲在年年遞增,言語越來越少,腳步越來越沉,但這句謝辭仍然沒變過。
后來的一些事,漸漸讓我體會到,其實這些話還真不是老人的客套話。汶川大地震,全會發動會員捐款獻愛心,組織上考慮到一批退休老會員的實際困難,表示可以不參加捐贈,但是沒有一個老人落后,老年支部的捐款數甚至還超出了其他有些支部的捐款數。就是這位老會員,因為耳聾不便,支部捐款活動的電話是子女接的,子女以他的經濟能力尺度替他捐了款。但當他知道捐款數后,認為太少,還不足以表達自己對災區人民的一份慰問之情,又堅持要增捐一份。與其他老會員一樣,他認為自己老了,沒有能力再親赴災區參加抗震救災,但還是要盡一份力,退休金雖然不多,但多捐一些款就是對災區多一份的支援。老人心里有黨、有國家,國家有困難時,樂于盡自己一份微薄的力量作一點貢獻。
還是這位老人,當年喬遷新居,只為了一個電話號碼和家庭住址的改變,在家寫好了紙條,不顧自己80多歲高齡,耳聾又腿腳不便,硬是柱著拐杖,獨自乘坐公交,到遠離自家小區的、從未去過的行政中心尋找民建市委會辦公處。問他為什么要這么辛苦自己找來,讓子女來一個電話告知就行了,他說:我是怕組織上有事聯系不到我啊,我要自己交給組織上電話和家里地址才放心。也許有人會認為老人固執,但也正是他的這種固執說明了他心里有組織,而且組織在他心中占據著一個非常重要的位置。平時,即使耳聾完全聽不見別人的說話,但他寧愿只坐在那兒只用眼睛看著別人說也仍然要堅持參加支部活動。只要置身于支部成員中,覺得自己是融在組織集體中,對他來說就是一種滿足。
今年春節時再看望他時,已經90歲的他陪著同樣高齡的老伴住在了康復醫院。看到會里的干部來看望他,依然是一種激動的神情。他可以聽不清你們在說些什么,也不在乎你們能停留多長時間看望他,但臨了的那一句謝辭,依然不會改變:“謝謝黨啊!謝謝組織!謝謝領導關心!”盡管步履已經是蹣跚不穩,但他會把那句感謝的話和揮著的手一直到看望他的人遠離才肯停止。
忽然的,內心里便生出無數的感動:這一句話,并不是老人的客套話,沒有絲毫的理由讓90歲的老人再虛情表白。這是一位從舊時代走過來的老人,這是一位生活中再平常不過的老人,但是從他的身上,我們會發現一種力量穿透他的思想,穿透他的靈魂而過,那就是黨的偉大感召力。是新中國的誕生,推翻了一個舊時代,拯救了他的人生;是黨和國家的社會主義改造運動,改變了一批含他在內的舊時代人的思想,是他飄搖的人生讓他深悟黨的恩情,讓他如此地執著于對黨、對組織表達這樣的一種感激情愫。那句感謝的話留在老人的腦海中多少年,他說了無數遍,今生也再不會改變,就象烙印,永遠地鐫刻在了老人的心中。
老人小時候家中應該還算是殷實的,至少他還讀了幾年的書,但是隨著日寇鐵蹄踏入中國,百姓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他不得不中斷學業,隨父外出設攤謀生,那些艱辛漂零的日子是少年的他難以忘卻的記憶。是共產黨領導著全國人民經過浴血奮戰,打敗了日本鬼子,趕走了侵略者,才讓百姓們重新有了一個可以喘息的生存空間,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推翻舊社會,建立新政權,人民當家作主,也讓青年的他在歷經社會變革后,黨和政府把他從一個私營的小百貨業主逐漸經過公私合營,參加社會主義改造,從政治上、思想上和經濟上給予充分關心,成為社會主義勞動者的一分子,開始了他全新的人生。是黨的陽光照耀,讓他沐浴在社會主義國家作為勞動者一員的幸福雨露之中,并且在退休后享受著晚年的快樂、安定生活。黨的恩情他深深銘記在心。
支部中有不少象他一樣的老工商業者,相似的坎坷歲月和艱辛經歷,同樣讓他們深切感受到:是黨給了他們的幸福生活,黨恩高于天,黨恩深似海。他們談得最多的話題是共產黨領導老百姓翻身得解放,過上幸福日子的功績,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老百姓的日子越過越紅火,今昔對比,讓老人們感觸良多。有一個老會員特有性格,支部中要是有人提出一些社會上還存在的一些難點、結節點問題,老先生定然會奮起而杠:這么大一個國家,誰有能耐管理?只有共產黨才能領導和管理。一個小家庭還有這樣那樣的矛盾呢,何況是這么一個大國家!人吶,要知足,看看我們老百姓現在過的生活有多好啊,從前哪敢想:家人在外,想家了有電話可通;從前一家幾代人窩在一個小披間,現在住的是高樓大房,子孫都有自己的房,照顧老人還能請保姆;出門有車坐,老年人坐公交還可以免費;看病有醫保,退休工資雖然漲幅不大,但也還是多次在增加啊。
也許對黨的歌頌,這些老人們吟誦不出華麗的詩句,但是他們用自己樸素的語言、樸實的行動,就在平凡的生活中,時刻表達著對黨的感激之情,對社會主義國家的感恩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