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 “學規定、強作風、樹形…
- 會史大學習
-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
- 聚焦2024全國兩會
- 聚焦2024浙江省兩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
- 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
- 2023全國兩會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兩會
- 學習貫徹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
- 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
- 2022年全國兩會
- 十九屆六中全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2022年省兩會
- 2019年兩會專題
- 2018年兩會專題
- 2016年兩會專題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兩會專題
- 五水共治
- 2014年兩會專題
- 2013年兩會專題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兩會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
- 2011年兩會專題
-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 2010年兩會專題
- 建國60周年
- 抗擊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多黨…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征文選…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題…
- 優秀會員專題
- 紀念湯元炳同志誕辰100…
- 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
-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專…
- 2009年省兩會專題
專題專欄
《浙江民建》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周年
我與祖國同心同行
發布時間:2011-07-27 10:32:59
|
作者: 肖賀
今年是建黨90周年,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新中國建立60多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變化。特別是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精神指引下,經過30多年的改革開放,偉大祖國日新月異,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美好景象。國民經濟高速發展,由昔日貧窮落后的中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經濟強國。
在慶祝建黨90周年之際,回顧與祖國同心同行的幾十年歷程,收獲頗豐,由衷地感受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今天。
首先,信念是支柱
我出生于50年代,那時的中國百廢待興,正是因為有了黨的領導,才有了祖國今天的繁榮強大。這一切源于一個精神支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的信念。
從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那天起,中國革命就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解放苦難深重的中國各族人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建黨的指導思想,堅持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堅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代表人民的意志,順應歷史潮流,從北伐戰爭到土地革命,從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到紅軍長征的苦斗,從抗日戰爭的烽火到大軍南下的炮聲,黨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艱險,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勝利,歷史充分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記得剛入小學,我就開始朦朧地接受黨的教育。到了中學階段,開始接觸中國近現代歷史,在學習過程中,我逐步了解了中國共產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帶領中國人民走上全面發展道路的艱難歷程。隨著認識的深入,越來越堅信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偉大的黨,是一個真正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黨。
進入大學以后,我對黨的認識不僅在廣度上得到擴展,而是開始從深度上對這個挽救了中華民族的政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解”和“理解”雖然僅一字之差,但對我來說意義完全不同。“理解”表明我對黨有了一個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更加堅定“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社會主義”的信念。雖然現在黨內出現了一些貪污腐敗等方面的問題,但我們必須看到,黨的主流、本質是好的,不能因為存在問題就以偏概全,更不能因此對黨失去信心。
“堅定不移跟黨走”是十三億中國人民的決心,也是我的心聲。知識使人強大,理想使人升華,信念使人堅定。時代在前進,環境在變化,但跟黨走的信念不會動搖,因為黨的領導是我們的精神支柱。
其次,責任是根基
在與祖國同行的幾十年中,我曾上山下鄉做過農民;后又考入大學深造;畢業后從基層施工單位的普通技術人員做起,逐步成長為一名高級工程師。回顧自己的成長道路,我深切地體會到,一個人的成長和成就,離不開一個根基——責任重于泰山。
我于1975年高中畢業后上山下鄉,在農村鍛煉三年后迎來了改革開放,有幸在1978年參加高考,成了一名重點大學水利工程專業的大學生。1982年畢業后走上了工作崗位,在一個基層施工單位任工程技術人員,曾參與和負責了十余個水利、建筑等工程項目的施工管理。三年的基層施工實踐,雖然條件極其艱苦,但對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影響,使我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掌握了工程建設的實戰本領,提升了對工程性質和特點的認識,完成了從一個大學生到工程技術人員的轉變,為以后的工程設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于我對工作認真負責,不怕苦、不怕累,1984年下半年組織上將我調到水利設計院從事工程設計工作,使我有機會參與了一些重大工程項目的設計。比如在安徽省重點特大工程─巢湖流域治理工程的設計任務中,我承擔了一些大項目的主要設計工作;在牛屯河分洪道銅城節制閘設計中,我采用新技術和新結構,不僅較好地完成了設計任務,還獲得了安徽省水利科研三等獎。在該工程的橋梁設計中,創新設計了本地區史無先例的新橋型,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由于我在擔任助理工程師期間責任心強、成績顯著,1987年破格晉升為工程師。
1993年,我參加了在杭州舉辦的浙江省首次面向全國的人才招聘會,應聘進入北侖新組建的市政設計室工作,主要從事市政工程設計。對我而言,可以說是進入了一個新的技術領域。市政室在創業初期,條件特別艱苦,一切從頭開始,白手起家。然而,我并沒有被困難所嚇倒,而是振作精神,從零起步,開始提升自己在市政工程設計方面的技術。在市政室工作期間,我主持了北侖的道路、橋梁、給排水、燃氣、水廠等近百個項目的設計,為北侖的市政建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1998年,我進入北侖水利設計所工作,主要從事水利工程設計與管理。在海塘建設、河道治理、水庫加固、土地整理等方面,完成工程30多項。由于工作出色,順利晉升為高級工程師。
2003年,因工作需要,我被調入寧波市交通設計研究院從事交通市政工程設計工作,參加和主持了象山港大橋、杭州灣連接線、鎮海化工區主干道、寧海駕校等交通和市政工程項目40余項。
回首往事,之所以能取得這些成績,是“責任”使然。我是黨教育和培養起來的工程師,深知責任重于泰山。工程建設的每一分資金來源于人民的勞動,我不能辜負人民的信任、浪費人民的血汗。
再次,學習是動力
從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到現在,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我一直堅持孜孜不倦地學習。從書本知識到請教專家、從屢次失敗到總結經驗,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我之所以能做到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學習,源于一個動力——學習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我的學習有三種方式:
一是向書本學習。大學畢業后,我雖然走出了校門,卻并沒有走出書本。畢業之初,雖收入菲薄,卻將僅有的收入,在維持基本生活以外,全用在了買書上。書架是所有家俱中最多的陳設。后來有條件進行房子裝修后,所有能利用的墻面全都做成了書架。工作之余,我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在職研究生課程的學習,又用了三年,我堅持參加了全國英語統一考試、完成了碩士畢業論文,終于取得了工程碩士學位。2003年,通過培訓學習和考試,取得了浙江省交通行業預算員資格。2007年,通過全國統一考試,取得了全國注冊土木工程師(道路)資格。除此,我還在國家級和省級公開雜志發表了《沉管灌注樁極限承載力的統計分析》、《對寧波市北侖區土地整理有關問題的思考》等多篇論文。
二是向專家學習。幾十年的實踐使我體會到,不僅要堅持向書本學習,還要善于向專家學習。工程設計責任重大,離不開專家的指導,特別是在一些重、特大項目的設計上,為了達到新的更高要求,必須謙虛謹慎,向有關專家請教,再加進自己的思考。記得在安徽牛屯河分洪道橋梁設計中,我多次去上海同濟大學向有關專家請教,聽取他們的建議。同時,多次參觀學習外省的先進經驗,最后才創新了在當時史無前例的新橋型。
三是向實踐學習。過去認為,學習主要是學書本,忽視了如何在實踐中求真知。在基層施工單位工作的幾年使我深深體會到,人生最重要的學習其實是在實踐中求真知。技術創造離不開“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反復過程,工程設計離不開對具體情況的具體分析。每一個項目的設計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沒有實踐經驗,光有技術層面的知識,創造發明幾乎沒有可能。我在寧波市交通設計研究院主持設計的40余個項目中,就是在不斷調研、學習、請教、思考的基礎上完成的。
回首自己與祖國同心同行的經歷,我深深地感悟到:只有堅定信念,才能不迷失政治方向;只有牢記責任,才能不辜負人民期望;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超越和創新。展望未來,我會更加珍惜工作、感恩生活,用自己的技術進一步服務于北侖的開發建設,為北侖的“十二五”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
在慶祝建黨90周年之際,回顧與祖國同心同行的幾十年歷程,收獲頗豐,由衷地感受到: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我的今天。
首先,信念是支柱
我出生于50年代,那時的中國百廢待興,正是因為有了黨的領導,才有了祖國今天的繁榮強大。這一切源于一個精神支柱——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社會主義的信念。
從中國共產黨誕生的那天起,中國革命就揭開了歷史的新篇章。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為了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解放苦難深重的中國各族人民,堅持以馬克思主義作為建黨的指導思想,堅持以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堅持深深扎根于人民群眾之中,代表人民的意志,順應歷史潮流,從北伐戰爭到土地革命,從井岡山的星星之火到紅軍長征的苦斗,從抗日戰爭的烽火到大軍南下的炮聲,黨領導人民進行了艱苦卓絕的斗爭,歷程艱險,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偉大勝利,歷史充分證明: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
記得剛入小學,我就開始朦朧地接受黨的教育。到了中學階段,開始接觸中國近現代歷史,在學習過程中,我逐步了解了中國共產黨從小到大、從弱到強,帶領中國人民走上全面發展道路的艱難歷程。隨著認識的深入,越來越堅信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偉大的黨,是一個真正為人民利益而奮斗的黨。
進入大學以后,我對黨的認識不僅在廣度上得到擴展,而是開始從深度上對這個挽救了中華民族的政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了解”和“理解”雖然僅一字之差,但對我來說意義完全不同。“理解”表明我對黨有了一個更加全面、更加深刻的認識,也讓我更加堅定“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社會主義”的信念。雖然現在黨內出現了一些貪污腐敗等方面的問題,但我們必須看到,黨的主流、本質是好的,不能因為存在問題就以偏概全,更不能因此對黨失去信心。
“堅定不移跟黨走”是十三億中國人民的決心,也是我的心聲。知識使人強大,理想使人升華,信念使人堅定。時代在前進,環境在變化,但跟黨走的信念不會動搖,因為黨的領導是我們的精神支柱。
其次,責任是根基
在與祖國同行的幾十年中,我曾上山下鄉做過農民;后又考入大學深造;畢業后從基層施工單位的普通技術人員做起,逐步成長為一名高級工程師。回顧自己的成長道路,我深切地體會到,一個人的成長和成就,離不開一個根基——責任重于泰山。
我于1975年高中畢業后上山下鄉,在農村鍛煉三年后迎來了改革開放,有幸在1978年參加高考,成了一名重點大學水利工程專業的大學生。1982年畢業后走上了工作崗位,在一個基層施工單位任工程技術人員,曾參與和負責了十余個水利、建筑等工程項目的施工管理。三年的基層施工實踐,雖然條件極其艱苦,但對我以后的人生道路有很大的影響,使我積累了大量的實踐經驗,掌握了工程建設的實戰本領,提升了對工程性質和特點的認識,完成了從一個大學生到工程技術人員的轉變,為以后的工程設計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由于我對工作認真負責,不怕苦、不怕累,1984年下半年組織上將我調到水利設計院從事工程設計工作,使我有機會參與了一些重大工程項目的設計。比如在安徽省重點特大工程─巢湖流域治理工程的設計任務中,我承擔了一些大項目的主要設計工作;在牛屯河分洪道銅城節制閘設計中,我采用新技術和新結構,不僅較好地完成了設計任務,還獲得了安徽省水利科研三等獎。在該工程的橋梁設計中,創新設計了本地區史無先例的新橋型,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由于我在擔任助理工程師期間責任心強、成績顯著,1987年破格晉升為工程師。
1993年,我參加了在杭州舉辦的浙江省首次面向全國的人才招聘會,應聘進入北侖新組建的市政設計室工作,主要從事市政工程設計。對我而言,可以說是進入了一個新的技術領域。市政室在創業初期,條件特別艱苦,一切從頭開始,白手起家。然而,我并沒有被困難所嚇倒,而是振作精神,從零起步,開始提升自己在市政工程設計方面的技術。在市政室工作期間,我主持了北侖的道路、橋梁、給排水、燃氣、水廠等近百個項目的設計,為北侖的市政建設做出了一定的貢獻。
1998年,我進入北侖水利設計所工作,主要從事水利工程設計與管理。在海塘建設、河道治理、水庫加固、土地整理等方面,完成工程30多項。由于工作出色,順利晉升為高級工程師。
2003年,因工作需要,我被調入寧波市交通設計研究院從事交通市政工程設計工作,參加和主持了象山港大橋、杭州灣連接線、鎮海化工區主干道、寧海駕校等交通和市政工程項目40余項。
回首往事,之所以能取得這些成績,是“責任”使然。我是黨教育和培養起來的工程師,深知責任重于泰山。工程建設的每一分資金來源于人民的勞動,我不能辜負人民的信任、浪費人民的血汗。
再次,學習是動力
從大學畢業參加工作到現在,為了不斷提高自己的專業技術水平,我一直堅持孜孜不倦地學習。從書本知識到請教專家、從屢次失敗到總結經驗,在實踐中不斷提升自己。我之所以能做到幾十年如一日地堅持學習,源于一個動力——學習能將知識轉化為能力。
我的學習有三種方式:
一是向書本學習。大學畢業后,我雖然走出了校門,卻并沒有走出書本。畢業之初,雖收入菲薄,卻將僅有的收入,在維持基本生活以外,全用在了買書上。書架是所有家俱中最多的陳設。后來有條件進行房子裝修后,所有能利用的墻面全都做成了書架。工作之余,我用三年時間完成了在職研究生課程的學習,又用了三年,我堅持參加了全國英語統一考試、完成了碩士畢業論文,終于取得了工程碩士學位。2003年,通過培訓學習和考試,取得了浙江省交通行業預算員資格。2007年,通過全國統一考試,取得了全國注冊土木工程師(道路)資格。除此,我還在國家級和省級公開雜志發表了《沉管灌注樁極限承載力的統計分析》、《對寧波市北侖區土地整理有關問題的思考》等多篇論文。
二是向專家學習。幾十年的實踐使我體會到,不僅要堅持向書本學習,還要善于向專家學習。工程設計責任重大,離不開專家的指導,特別是在一些重、特大項目的設計上,為了達到新的更高要求,必須謙虛謹慎,向有關專家請教,再加進自己的思考。記得在安徽牛屯河分洪道橋梁設計中,我多次去上海同濟大學向有關專家請教,聽取他們的建議。同時,多次參觀學習外省的先進經驗,最后才創新了在當時史無前例的新橋型。
三是向實踐學習。過去認為,學習主要是學書本,忽視了如何在實踐中求真知。在基層施工單位工作的幾年使我深深體會到,人生最重要的學習其實是在實踐中求真知。技術創造離不開“從實踐到認識、再從認識到實踐”的反復過程,工程設計離不開對具體情況的具體分析。每一個項目的設計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如果沒有實踐經驗,光有技術層面的知識,創造發明幾乎沒有可能。我在寧波市交通設計研究院主持設計的40余個項目中,就是在不斷調研、學習、請教、思考的基礎上完成的。
回首自己與祖國同心同行的經歷,我深深地感悟到:只有堅定信念,才能不迷失政治方向;只有牢記責任,才能不辜負人民期望;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超越和創新。展望未來,我會更加珍惜工作、感恩生活,用自己的技術進一步服務于北侖的開發建設,為北侖的“十二五”發展貢獻自己的微薄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