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 “學規定、強作風、樹形…
- 會史大學習
-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
- 聚焦2024全國兩會
- 聚焦2024浙江省兩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
- 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
- 2023全國兩會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兩會
- 學習貫徹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
- 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
- 2022年全國兩會
- 十九屆六中全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2022年省兩會
- 2019年兩會專題
- 2018年兩會專題
- 2016年兩會專題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兩會專題
- 五水共治
- 2014年兩會專題
- 2013年兩會專題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兩會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
- 2011年兩會專題
-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 2010年兩會專題
- 建國60周年
- 抗擊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多黨…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征文選…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題…
- 優秀會員專題
- 紀念湯元炳同志誕辰100…
- 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
-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專…
- 2009年省兩會專題
專題專欄
《浙江民建》
關于振興我省絲綢產業的建議
黃小杭委員大會發言
發布時間:2012-01-13 13:20:59
|
作者:
我省自古以來就有“絲綢之府”之稱,種桑養蠶繅絲織綢等生產活動最早出現在距今四五千年的良渚文化時期,浙江人對蠶桑絲綢有一種難以割舍的特殊情感。近年來,由于受多重因素影響,我省絲綢發展處于萎縮狀態,多數企業舉步維艱。雖然,絲綢業目前在全省GDP總量中所占比重不大,但是它是我省傳統的特色產業,更與我省的文化、傳統、歷史血脈相連。在崇尚自然、重視生活品質的今天,絲綢業完全可以成為新興的朝陽產業、潛力產業。因此,振興我省絲綢,擦亮浙江絲綢“金名片”既是歷史的要求,也是時代賦予浙江的責任。
一、我省絲綢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與問題
(一)產業鏈前端價格大起大落,影響整個產業發展。絲綢具有一個較長的產業鏈,從蠶繭到繅絲到織綢到印染再到服裝等成品,一個環節的劇烈波動都會對整個產業造成劇烈影響。生絲的價格先從17萬/噸漲到到30萬/噸,跌到20萬/噸后又迅速暴漲到43萬/噸,接著又跌至33萬/噸。蠶繭一般一年只有春秋兩季可收蠶繭,春季收的“高價繭”,夏季要賣“低價絲”,出現“繭絲倒掛”。絲價暴漲暴跌,業者摸不透行情,客戶不敢下單,廠家有單不敢接。前期買了高價絲的廠家為降低損失,有的以低端絲冒充高端絲生產,或摻雜其他原料冒充全真絲,行業信譽受挫。
(二)產品多元化開發、印染、設計等能力落后,導致產品附加值遠低于國外產品。目前,浙江絲綢企業的生產設備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差無幾,但在絲綢產品多元化開發、印染、設計、款式、后整理技術上等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絲綢產品的款式普遍沿襲傳統,缺乏時尚元素。這些差距使浙江絲綢產品停留在低端價位上,價格與國外相差數倍或幾十倍之巨。
(三)貼牌生產或有品牌無創新。我省絲綢業雖然有 “萬事利”、“絲綢之路”等品牌,但大多數中小企業仍然停留在“加工經濟”上,造成我省絲綢企業多是貼牌生產或有品牌無知名度的現狀,至今浙江仍無一個國際上叫的響的品牌。
(四)國內市場開拓乏力,市場管理欠缺。國外市場,中國絲綢的占有量已經達到70%以上,浙江絲綢出口量為全國第一。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景氣,國外市場的空間已經不大,大力開拓國內市場是必然之路。然而,浙江絲綢企業原來多是做出口,內銷缺乏經驗和手段,普遍表現在等客戶上門,而不是做宣傳、創品牌、進賣場。市場管理欠缺,導致市場上50元一件和500元一件的衣服都標明全真絲,顧客真假難辨,影響消費欲望。
二、振興我省絲綢產業的建議
振興浙江絲綢,除了市場主體的自覺意識,政府相關部門的推動、管理、引導至關重要。
(一)積極推進絲綢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轉型升級是我省絲綢業適應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的必然要求,也是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趨勢。
(1)發展絲綢產品新領域,開拓國內市場。我國人均絲綢消費量不到0.25米,消費市場前景廣闊。要發展新的絲綢產品,打破絲綢就是服裝面料的傳統觀念。部分大的絲綢企業勇于嘗試并收到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如“絲綢之路”的家紡產品、“萬事利”的絲綢禮品和室內裝飾等。
(2)要堅持走高端路線。在絲綢深厚的文化底蘊中,絲綢始終代表著高貴、富有、健康、美麗,有著“纖維皇后”的美譽。低端、同質化的競爭,對絲綢產業發展是沒有前途的,必然會導致絲綢產品的貶值,砸掉“浙江絲綢”這個金字招牌。要通過技術、設計、品牌、產品領域拓展等手段,提高絲綢產品的檔次、附加值,走高檔、精品之路,才能振興絲綢產業。
(3)實施品牌戰略,鼓勵合并重組,形成大集團。要樹立品牌第一的理念,已經較為成熟的品牌,鼓勵合并重組,通過重組優化資源配置,培育主導產業,逐步打造成世界名牌。
(4)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搭建絲綢產業科技創新公共平臺。我省的絲綢企業大都是中小企業,自身缺乏科技創新能力,需要政府牽頭,通過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合作的方式,研究開發與引進吸收相結合,搭建絲綢產業科技創新公共平臺,解決產業內部的共性關鍵技術問題。
(二)加強行業管理,積極引導、扶持絲綢產業發展
振興浙江絲綢,關鍵要有一個科學的振興發展規劃,出臺目標措施及具體實施辦法。
(1)加大宣傳力度。宣傳絲綢文化、絲綢歷史、絲綢與中國、浙江千絲萬縷的關系,“喚醒”國人心中沉睡的“絲綢情結”。
(2)維護產業鏈健康運行。一是鼓勵企業做長產業鏈。如“絲綢之路”已在廣西、四川建立了蠶桑基地,有了從原料到成品的完整產業鏈,可以不受產業鏈前端劇烈波動的影響。對于中小絲綢企業,可以通過行業協會,抱團以訂單的形式延長產業鏈,減輕產業鏈波動對企業的影響。二是向國家相關部門建議加大國家繭絲綢儲備倉庫的儲備量,增強調控力量,防治產業鏈前端價格大起大落。
(3)明確管理部門,加強市場監管。現在絲綢產業的經濟貢獻力遠弱于其它紡織品,管理也不到位。應進一步明確管理職能部門,加強對絲綢市場的監督、管理和服務,營造一個透明、公平的市場環境。
(4)實施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絲綢產業現在的盈利能力弱,政府應給予適當的財政補助和稅收優惠政策,促進產業做強做精。
(5)保留部分蠶桑基地。隨著“東桑西移”的推進,我省蠶桑基地大都轉移,僅在淳安、麗水還有部分較大的蠶桑基地。假如蠶桑基地完全轉移到省外,則會受制于人,造成被動,應保留一部分。
(6)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行業協會同會員企業聯系密切,情況熟悉,要發揮協會穩定市場、產品營銷、融資擔保、企業維權、行業自律等方面作用。同時,在制定振興絲綢規劃時,應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發言人:民建界,金華市副市長、民建省委會副主委)
一、我省絲綢產業發展面臨的困境與問題
(一)產業鏈前端價格大起大落,影響整個產業發展。絲綢具有一個較長的產業鏈,從蠶繭到繅絲到織綢到印染再到服裝等成品,一個環節的劇烈波動都會對整個產業造成劇烈影響。生絲的價格先從17萬/噸漲到到30萬/噸,跌到20萬/噸后又迅速暴漲到43萬/噸,接著又跌至33萬/噸。蠶繭一般一年只有春秋兩季可收蠶繭,春季收的“高價繭”,夏季要賣“低價絲”,出現“繭絲倒掛”。絲價暴漲暴跌,業者摸不透行情,客戶不敢下單,廠家有單不敢接。前期買了高價絲的廠家為降低損失,有的以低端絲冒充高端絲生產,或摻雜其他原料冒充全真絲,行業信譽受挫。
(二)產品多元化開發、印染、設計等能力落后,導致產品附加值遠低于國外產品。目前,浙江絲綢企業的生產設備與國際先進水平相差無幾,但在絲綢產品多元化開發、印染、設計、款式、后整理技術上等方面與國外先進水平存在很大差距,絲綢產品的款式普遍沿襲傳統,缺乏時尚元素。這些差距使浙江絲綢產品停留在低端價位上,價格與國外相差數倍或幾十倍之巨。
(三)貼牌生產或有品牌無創新。我省絲綢業雖然有 “萬事利”、“絲綢之路”等品牌,但大多數中小企業仍然停留在“加工經濟”上,造成我省絲綢企業多是貼牌生產或有品牌無知名度的現狀,至今浙江仍無一個國際上叫的響的品牌。
(四)國內市場開拓乏力,市場管理欠缺。國外市場,中國絲綢的占有量已經達到70%以上,浙江絲綢出口量為全國第一。隨著世界經濟的不景氣,國外市場的空間已經不大,大力開拓國內市場是必然之路。然而,浙江絲綢企業原來多是做出口,內銷缺乏經驗和手段,普遍表現在等客戶上門,而不是做宣傳、創品牌、進賣場。市場管理欠缺,導致市場上50元一件和500元一件的衣服都標明全真絲,顧客真假難辨,影響消費欲望。
二、振興我省絲綢產業的建議
振興浙江絲綢,除了市場主體的自覺意識,政府相關部門的推動、管理、引導至關重要。
(一)積極推進絲綢產業轉型升級
產業轉型升級是我省絲綢業適應激烈的國際、國內競爭的必然要求,也是其“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必然趨勢。
(1)發展絲綢產品新領域,開拓國內市場。我國人均絲綢消費量不到0.25米,消費市場前景廣闊。要發展新的絲綢產品,打破絲綢就是服裝面料的傳統觀念。部分大的絲綢企業勇于嘗試并收到了良好的經濟社會效益,如“絲綢之路”的家紡產品、“萬事利”的絲綢禮品和室內裝飾等。
(2)要堅持走高端路線。在絲綢深厚的文化底蘊中,絲綢始終代表著高貴、富有、健康、美麗,有著“纖維皇后”的美譽。低端、同質化的競爭,對絲綢產業發展是沒有前途的,必然會導致絲綢產品的貶值,砸掉“浙江絲綢”這個金字招牌。要通過技術、設計、品牌、產品領域拓展等手段,提高絲綢產品的檔次、附加值,走高檔、精品之路,才能振興絲綢產業。
(3)實施品牌戰略,鼓勵合并重組,形成大集團。要樹立品牌第一的理念,已經較為成熟的品牌,鼓勵合并重組,通過重組優化資源配置,培育主導產業,逐步打造成世界名牌。
(4)提高自主創新能力,搭建絲綢產業科技創新公共平臺。我省的絲綢企業大都是中小企業,自身缺乏科技創新能力,需要政府牽頭,通過國內外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合作的方式,研究開發與引進吸收相結合,搭建絲綢產業科技創新公共平臺,解決產業內部的共性關鍵技術問題。
(二)加強行業管理,積極引導、扶持絲綢產業發展
振興浙江絲綢,關鍵要有一個科學的振興發展規劃,出臺目標措施及具體實施辦法。
(1)加大宣傳力度。宣傳絲綢文化、絲綢歷史、絲綢與中國、浙江千絲萬縷的關系,“喚醒”國人心中沉睡的“絲綢情結”。
(2)維護產業鏈健康運行。一是鼓勵企業做長產業鏈。如“絲綢之路”已在廣西、四川建立了蠶桑基地,有了從原料到成品的完整產業鏈,可以不受產業鏈前端劇烈波動的影響。對于中小絲綢企業,可以通過行業協會,抱團以訂單的形式延長產業鏈,減輕產業鏈波動對企業的影響。二是向國家相關部門建議加大國家繭絲綢儲備倉庫的儲備量,增強調控力量,防治產業鏈前端價格大起大落。
(3)明確管理部門,加強市場監管。現在絲綢產業的經濟貢獻力遠弱于其它紡織品,管理也不到位。應進一步明確管理職能部門,加強對絲綢市場的監督、管理和服務,營造一個透明、公平的市場環境。
(4)實施財政、稅收等優惠政策。絲綢產業現在的盈利能力弱,政府應給予適當的財政補助和稅收優惠政策,促進產業做強做精。
(5)保留部分蠶桑基地。隨著“東桑西移”的推進,我省蠶桑基地大都轉移,僅在淳安、麗水還有部分較大的蠶桑基地。假如蠶桑基地完全轉移到省外,則會受制于人,造成被動,應保留一部分。
(6)充分發揮行業協會的作用。行業協會同會員企業聯系密切,情況熟悉,要發揮協會穩定市場、產品營銷、融資擔保、企業維權、行業自律等方面作用。同時,在制定振興絲綢規劃時,應充分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發言人:民建界,金華市副市長、民建省委會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