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 “學規定、強作風、樹形…
- 會史大學習
-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
- 聚焦2024全國兩會
- 聚焦2024浙江省兩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
- 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
- 2023全國兩會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兩會
- 學習貫徹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
- 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
- 2022年全國兩會
- 十九屆六中全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2022年省兩會
- 2019年兩會專題
- 2018年兩會專題
- 2016年兩會專題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兩會專題
- 五水共治
- 2014年兩會專題
- 2013年兩會專題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兩會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
- 2011年兩會專題
-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 2010年兩會專題
- 建國60周年
- 抗擊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多黨…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征文選…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題…
- 優秀會員專題
- 紀念湯元炳同志誕辰100…
- 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
-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專…
- 2009年省兩會專題
專題專欄
《浙江民建》
關于推動浙西南地區進一步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的建議
金克明委員大會發言
發布時間:2012-01-15 18:10:38
|
作者:
浙江在地理上被長三角和海西兩大經濟區的重疊涵括,具有左右逢源的橋梁和樞紐功能。但以浙西南地區目前的發展水平,接受長三角經濟輻射的能量有限,與其它長三角城市相比也并無特別優勢。與之相反,浙西南具有參與海西建設的經濟基礎和能力,相對于福建更具有民營資本豐厚、國內國際市場渠道活絡、經濟基礎扎實等優勢,由甬臺溫、溫福鐵路,諸永、龍慶、龍浦高速公路,狀元岙對臺海上貨運直航構成的區域交通一體化也已初現雛形。溫州市經濟總量在海西20城市中一直穩居前三位,溫商進入福建發展多年,目前僅寧德就有5萬多溫州人在投資創業,創辦企業300家,總投資超過200億元。麗水擁有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突出的資源稟賦,多種礦產儲量居浙江首位,近些年積極打造綠色農產品基地、特色制造業基地和生態文化休閑度假目的地,初見成效。衢州與海西及臺灣人文歷史淵源深厚,農業、建材、機械、化工四大傳統產業基礎好,與海西、臺灣互補特性明顯。因此,我省應加大統籌規劃力度,出臺進一步舉措,推動浙西南地區融入海峽西岸經濟區建設,促進與臺灣、與海峽西岸其它地區的合作交流,提升浙西南地區的經濟活力,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具體建議: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供政策保障
建議成立專門機構,加強組織領導。可成立由省發改委牽頭、相關協作單位參與的海西工作小組,確定一名省領導負責我省參與海西區建設工作,提升工作力度和政策層面的支持,明確任務職責、指定專門部門具體抓落實。統籌溫、麗、衢及相鄰市縣參與海西建設的規劃安排,謀求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參與海西區建設。強力推動“部省合作”,加強與各個中央部委聯系,簽署相關協議,爭取中央對我省參與海西建設的支持。
(二)發揮區位優勢,尋求差異發展
1.積極探索參與海西建設的路徑,尋求差異化的發展定位和方向。在擬建重點產業等內容上,浙西南城市之間、浙西南與福建之間有著重疊,浙西南地區的自我定位和規劃未能較好體現差異競爭,因此,需要通過省級層面的協調,把各地方政府松散的參與海西建設的努力集合起來,因地制宜認真謀劃各地的差異競爭格局,形成區域經濟協作的長效機制,有組織、有力量、有規劃地進行推動,促進形成浙西南發展的新優勢。
2.對接城市,統一謀劃。建議省政府加大規劃和投入力度,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形成帶動輻射力強的閩東北區域中心城市。一是要支持建設杭(州)—福(州)軌道交通浙江段。二是要明確城市定位,強化城市規劃和城市形象設計,拉大城市框架,為產業和人口集聚留足空間。三是要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舊城改造力度,強化城市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啟動高星級賓館建設,提高接待能力。四是要優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味,努力將麗水構建成為浙南閩北邊際區域中心城市。
3.充分利用資源,發展循環經濟。要爭取在浙南地區選擇建立臺灣農民創業園,通過聚焦兩地農業產業合作,激發兩地農業經營理念的交流與碰撞,推進浙南山區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三)加強平臺建設,注重對臺合作
1.加強交通等重大建設項目的統籌協調。共同推進跨省的鐵路、高速公路、港口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規劃和建設,暢通海西區域內連接港口與腹地的通道。建議省級部門盡快啟動麗水到衢州的西部貨運通道,打通溫州-麗水-衢州-景德鎮-九江連接武漢的鐵路,規劃建設麗水-龍泉-南平的鐵路,進一步開放狀元岙港區對臺直航,開通定期航線和海上直航客輪。
2.整合現有資源,打造對臺合作新平臺。一方面,鼓勵有條件的市縣在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內規劃、專門設立臺商投資園區,“以臺引臺”,引導農業項目、物流項目、臺籍管理干部等關注浙西南地區。另一方面,積極打造蒼南縣作為我省參與海西區建設的先行先試區,在臨海產業基地范圍內規劃建設臺商投資區,對接精細化工、造船等產業,充分發揮溫州民營經濟創新示范作用;充分發揮大麥嶼港天然資源和對臺區位雙重優勢,建設臺州大麥嶼港區對臺自由貿易區;借義烏市開展國際貿易和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重要契機,籌劃在臺灣建設大型商品交易市場,探索與臺合作共建商品交易市場模式。此外,在旅游、教育、金融、農業等方面,我省也要積極與臺灣加強合作,不斷提升對臺合作層次和水平。
3.做好產業對接,發展現代農業、金融服務業、現代物流業。積極探索異地共建產業園區模式,并積極在主要港口通道及省際交界處布局建設產業發展區,促進海洋產業和省界特色產業發展。同時重視浙臺人才合作,完善臺灣人才來浙創業優惠政策,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在兩岸互設分支機構,在浙西南核心城市的人才服務中心設立臺灣人才服務部,鼓勵在大陸高校畢業的臺灣學生來浙就業,探索兩岸高等院校和高職院校實現合作辦學、師生交流等。
(發言人:民建界委員,浙江金克明律師事務所主任、民建溫州市委會副主委)
(一)加強組織領導,提供政策保障
建議成立專門機構,加強組織領導。可成立由省發改委牽頭、相關協作單位參與的海西工作小組,確定一名省領導負責我省參與海西區建設工作,提升工作力度和政策層面的支持,明確任務職責、指定專門部門具體抓落實。統籌溫、麗、衢及相鄰市縣參與海西建設的規劃安排,謀求在更大范圍、更寬領域、更高層次參與海西區建設。強力推動“部省合作”,加強與各個中央部委聯系,簽署相關協議,爭取中央對我省參與海西建設的支持。
(二)發揮區位優勢,尋求差異發展
1.積極探索參與海西建設的路徑,尋求差異化的發展定位和方向。在擬建重點產業等內容上,浙西南城市之間、浙西南與福建之間有著重疊,浙西南地區的自我定位和規劃未能較好體現差異競爭,因此,需要通過省級層面的協調,把各地方政府松散的參與海西建設的努力集合起來,因地制宜認真謀劃各地的差異競爭格局,形成區域經濟協作的長效機制,有組織、有力量、有規劃地進行推動,促進形成浙西南發展的新優勢。
2.對接城市,統一謀劃。建議省政府加大規劃和投入力度,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快形成帶動輻射力強的閩東北區域中心城市。一是要支持建設杭(州)—福(州)軌道交通浙江段。二是要明確城市定位,強化城市規劃和城市形象設計,拉大城市框架,為產業和人口集聚留足空間。三是要加快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加大舊城改造力度,強化城市垃圾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啟動高星級賓館建設,提高接待能力。四是要優化城市環境,提升城市品味,努力將麗水構建成為浙南閩北邊際區域中心城市。
3.充分利用資源,發展循環經濟。要爭取在浙南地區選擇建立臺灣農民創業園,通過聚焦兩地農業產業合作,激發兩地農業經營理念的交流與碰撞,推進浙南山區農業的現代化進程。
(三)加強平臺建設,注重對臺合作
1.加強交通等重大建設項目的統籌協調。共同推進跨省的鐵路、高速公路、港口等重大基礎設施項目的規劃和建設,暢通海西區域內連接港口與腹地的通道。建議省級部門盡快啟動麗水到衢州的西部貨運通道,打通溫州-麗水-衢州-景德鎮-九江連接武漢的鐵路,規劃建設麗水-龍泉-南平的鐵路,進一步開放狀元岙港區對臺直航,開通定期航線和海上直航客輪。
2.整合現有資源,打造對臺合作新平臺。一方面,鼓勵有條件的市縣在省級以上工業園區內規劃、專門設立臺商投資園區,“以臺引臺”,引導農業項目、物流項目、臺籍管理干部等關注浙西南地區。另一方面,積極打造蒼南縣作為我省參與海西區建設的先行先試區,在臨海產業基地范圍內規劃建設臺商投資區,對接精細化工、造船等產業,充分發揮溫州民營經濟創新示范作用;充分發揮大麥嶼港天然資源和對臺區位雙重優勢,建設臺州大麥嶼港區對臺自由貿易區;借義烏市開展國際貿易和統籌城鄉綜合配套改革試點的重要契機,籌劃在臺灣建設大型商品交易市場,探索與臺合作共建商品交易市場模式。此外,在旅游、教育、金融、農業等方面,我省也要積極與臺灣加強合作,不斷提升對臺合作層次和水平。
3.做好產業對接,發展現代農業、金融服務業、現代物流業。積極探索異地共建產業園區模式,并積極在主要港口通道及省際交界處布局建設產業發展區,促進海洋產業和省界特色產業發展。同時重視浙臺人才合作,完善臺灣人才來浙創業優惠政策,推動人力資源服務機構在兩岸互設分支機構,在浙西南核心城市的人才服務中心設立臺灣人才服務部,鼓勵在大陸高校畢業的臺灣學生來浙就業,探索兩岸高等院校和高職院校實現合作辦學、師生交流等。
(發言人:民建界委員,浙江金克明律師事務所主任、民建溫州市委會副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