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 “學規定、強作風、樹形…
- 會史大學習
-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
- 聚焦2024全國兩會
- 聚焦2024浙江省兩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
- 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
- 2023全國兩會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兩會
- 學習貫徹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
- 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
- 2022年全國兩會
- 十九屆六中全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2022年省兩會
- 2019年兩會專題
- 2018年兩會專題
- 2016年兩會專題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兩會專題
- 五水共治
- 2014年兩會專題
- 2013年兩會專題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兩會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
- 2011年兩會專題
-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 2010年兩會專題
- 建國60周年
- 抗擊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多黨…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征文選…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題…
- 優秀會員專題
- 紀念湯元炳同志誕辰100…
- 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
-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a>
- 2009年省兩會專題
專題專欄
《浙江民建》
徐海榮委員:在伯克利講堂上宣講中國文化
發布時間:2012-01-14 00:00:00
|
作者: 本報記者 鄭銳
元月6日,杭州,西湖文化廣場。
時隔兩年,再一次走進省政協委員、杭州出版集團董事長徐海榮的辦公室。依舊是滿屋的書籍,依舊是素雅的裝扮,依舊是慷慨健談;不同的是,辦公室里多了一張折疊床。
“徐總,搬了新的辦公室氣派多了,怎么放張床在這里,有煞風景啊。”一句調侃,引出了一段新故事。“最近要幫美國加州伯克利學區的學校編寫中文系列教材,實在太忙,有時候索性就不回家了。這不,明天就要趕去北京匯報工作。”徐海榮看似幾分倦態的臉上,立馬來了精神。
美國西部時間2011年6月2日至7月12日,徐海榮應邀在伯克利大學赫斯特紀念館舉行“中國文化的特質與價值”系列課程,包括中國的政治文化、企業文化、飲食文化、風俗文化、禮儀文化、服飾文化、收藏文化、書畫文化、建筑文化、城市文化、鄉村文化、哲學文化等,內容琳瑯滿目,旨在全景式地向美國精英學子介紹中國文化,并向社會公眾開放。其間,累計有近2000人次前來聽課,聽眾除了伯克利大學的美國本土學生和來自歐洲、亞洲的國際學生外,還有伯克利的漢學家、多個學科的知名教授和多個國籍的訪問學者,也有當地社會知名人士趕來參加。
“現在,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介紹中國的時機已經到來。”徐海榮說,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在不斷地了解世界,現在,更需要讓世界了解中國。但作為一個出版人,出國講學困難重重。“我要出去,有一些人不太理解,說你不好好做出版,搞這個東西干什么?其實這與出版也有很大關系。傳統出版隨著現代技術的進步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受到很大沖擊,急需改革。我們祖先積淀的幾千年文化,應該成為現代出版的重要資源。文化是創造靈魂的基石,我堅信出版和教育是血肉相連的,從文化出版到文化教育,再從文化教育回歸到文化出版,是一條文化和出版雙贏的路徑。”他興奮地說。
談及伯克利之行的感受,徐海榮顯得十分淡定。“真正的文化走出去,是要把中華文化的理念、價值觀、思想觀輸出去,真正融入他們的心靈。因此我很看重培養西方新生一代的中國文化情結,一旦他們成為有能力決定美國走向的精英人物時,中國情結就有可能成為他們內心價值判斷的重要構成。”
“伯克利大學曾培養出4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我有幸在這里系統全面講授中國文化,我深以此為自豪。”他的話擲地有聲,豪氣十足。
時隔兩年,再一次走進省政協委員、杭州出版集團董事長徐海榮的辦公室。依舊是滿屋的書籍,依舊是素雅的裝扮,依舊是慷慨健談;不同的是,辦公室里多了一張折疊床。
“徐總,搬了新的辦公室氣派多了,怎么放張床在這里,有煞風景啊。”一句調侃,引出了一段新故事。“最近要幫美國加州伯克利學區的學校編寫中文系列教材,實在太忙,有時候索性就不回家了。這不,明天就要趕去北京匯報工作。”徐海榮看似幾分倦態的臉上,立馬來了精神。
美國西部時間2011年6月2日至7月12日,徐海榮應邀在伯克利大學赫斯特紀念館舉行“中國文化的特質與價值”系列課程,包括中國的政治文化、企業文化、飲食文化、風俗文化、禮儀文化、服飾文化、收藏文化、書畫文化、建筑文化、城市文化、鄉村文化、哲學文化等,內容琳瑯滿目,旨在全景式地向美國精英學子介紹中國文化,并向社會公眾開放。其間,累計有近2000人次前來聽課,聽眾除了伯克利大學的美國本土學生和來自歐洲、亞洲的國際學生外,還有伯克利的漢學家、多個學科的知名教授和多個國籍的訪問學者,也有當地社會知名人士趕來參加。
“現在,向以美國為首的西方世界介紹中國的時機已經到來。”徐海榮說,30多年改革開放,中國在不斷地了解世界,現在,更需要讓世界了解中國。但作為一個出版人,出國講學困難重重。“我要出去,有一些人不太理解,說你不好好做出版,搞這個東西干什么?其實這與出版也有很大關系。傳統出版隨著現代技術的進步和互聯網時代的到來,受到很大沖擊,急需改革。我們祖先積淀的幾千年文化,應該成為現代出版的重要資源。文化是創造靈魂的基石,我堅信出版和教育是血肉相連的,從文化出版到文化教育,再從文化教育回歸到文化出版,是一條文化和出版雙贏的路徑。”他興奮地說。
談及伯克利之行的感受,徐海榮顯得十分淡定。“真正的文化走出去,是要把中華文化的理念、價值觀、思想觀輸出去,真正融入他們的心靈。因此我很看重培養西方新生一代的中國文化情結,一旦他們成為有能力決定美國走向的精英人物時,中國情結就有可能成為他們內心價值判斷的重要構成。”
“伯克利大學曾培養出46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我有幸在這里系統全面講授中國文化,我深以此為自豪。”他的話擲地有聲,豪氣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