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 “學規定、強作風、樹形…
- 會史大學習
-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
- 聚焦2024全國兩會
- 聚焦2024浙江省兩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
- 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
- 2023全國兩會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兩會
- 學習貫徹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
- 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
- 2022年全國兩會
- 十九屆六中全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2022年省兩會
- 2019年兩會專題
- 2018年兩會專題
- 2016年兩會專題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兩會專題
- 五水共治
- 2014年兩會專題
- 2013年兩會專題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兩會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
- 2011年兩會專題
-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 2010年兩會專題
- 建國60周年
- 抗擊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多黨…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征文選…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題…
- 優秀會員專題
- 紀念湯元炳同志誕辰100…
- 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
-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專…
- 2009年省兩會專題
專題專欄
《浙江民建》
[團體提案]關于咬定出口不放松 推動我省外貿提質增量的建議
發布時間:2013-01-30 11:31:53
|
作者: 民建浙江省委會
外貿出口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之一,在相當長時期仍然是支撐我省加快發展的主要力量,具有不可缺少、無法替代的重要作用。黨的十八大提出,要強化貿易政策和產業政策協調,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這為我省外貿出口指明了方向。
去年以來,由于國際市場需求萎縮、生產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約,浙江外貿出口形勢不容樂觀。2011年,全省實現外貿出口2164億美元,增長19.9%。但2012年增速逐步放緩,全年2245億美元,同比增長3.8%,低于全國平均增速4.1個百分點,在沿海主要出口大省(市)中出口增速低于廣東、江蘇列第三位。
一、我省外貿出口增速下滑的情況分析
1、從出口市場看,對歐盟出口持續下行。歐盟是我省最大出口市場。受歐債危機影響,我省對歐盟出口持續下降,是影響我省出口低迷的主要因素。1-12月我省對歐盟出口505億美元,同比下降9.3%,拉低了全省出口2.4個百分點,占全省比重也下降了3.3個百分點,為22.5%,但仍為我省第一大出口市場;歐盟27個國家和地區有16個出口下降,其中對德國、荷蘭、意大利等較大市場的降幅均超過10%。同時,日本是我省第3大出口市場,受日本經濟不景氣和中日關系惡化的影響,對日本出口增速創2009年以外的新低,僅增長0.8%,占全省比重為6.0%,較去年底下降0.2個百分點。
2、從地市情況看,傳統出口大戶均比較低迷。2012年寧波、杭州和紹興進出口965億美元、616億美元和321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1.6%、3.6%和4.2%,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時,2012年金華出口21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0.7%,對全省出口增長貢獻率達到了75%,全省出口增加的82億美元中61億來自金華,主要原因是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的“市場采購”方式先行先試,義烏出口增長達150%。
3、從出口產品看,高新技術、機電、紡織服裝出口下滑。全省船舶出口57.1億美元,同比下降13.4%。紡織服裝出口出口598億美元,同比下降0.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48億美元,同比下降4.6%,其中太陽能電池全年共出口15.4億美元,同比下降48.5%。
4、從出口企業性質看,外商投資企業、國有企業出口下降。國有企業出口206億美元,同比下降2.5%;外商投資企業出口630億美元,同比下降3.5%。
二、2013年我省對外貿易發展環境分析
1、從國際上看,世界貿易大環境短時間內難以復蘇。據預測,2013年全球經濟發展環境或有所改善,歐債危機形勢有所緩和,主要發達經濟體相繼出臺量化寬松政策,將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場信心,一些新興經濟體也放松宏觀經濟政策,將對經濟增長起到刺激作用。但是,世界經濟復蘇之路充滿不確定性,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依然不足。美國經濟增長沒有明顯起色,歐元區核心國家經濟走弱,日本經濟增長還在減速,新興經濟體增長普遍放慢。考慮到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問題可能再起波瀾,國際金融和商品市場仍可能持續動蕩,加上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加劇,預計今年世界經濟低增長、高風險態勢不會明顯改觀,浙江外貿面對的外需低迷的態勢難有根本好轉。
2、從全國來看,經濟企穩回升尚有一個過程。隨著黨的十八大順利召開,一系列穩增長、穩外貿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到位并發揮成效,全國經濟出現一些積極變化,工業生產、商品零售、固定資產投資等增速均有所提高,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消費者信心指數均有所回升。但要認識到,經濟運行還存在較多短期和長期問題:一方面,短期來看,受歐美經濟影響,外需不振的情況難以有大的改觀,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摩擦大幅上升,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 的貢獻率為負;國內需求增長受到一些體制機制因素的制約,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較為突出,企業生產經營仍然面臨較多困難。另一方面,外貿出口亟待轉型的經濟結構性問題還未根本解決 ;隨著要素成本上升較快,我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進一步削弱,企業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技術、質量、品牌、服務等綜合優勢,經濟轉型升級任務更加緊迫。
3、從浙江來看,制約外貿穩定回升的阻力依然較大。雖然省委、省政府強工業興實體,擴投資拓市場促外貿,幫扶企業排憂解難等一攬子政策效應逐步顯現,下階段浙江經濟將繼續呈現回升向上態勢。但是受國際大環境、大背景的深度影響,今年外需持續疲軟訂單不足,貿易保護主義情緒依然高漲,世界部分地區政局動蕩,企業成本持續上升等情況難以有大的改觀,我省外貿出口外部環境依然復雜。
綜上所述, 今年浙江對外貿易環境預計將有所改善,但面臨的外部環境依然復雜。特別是從中長期來看,浙江外貿出口有可能已經進入一個相對低速平穩增長的時期,下一階段浙江外貿增速低于全國可能將成為常態。
三、保持我省外貿出口平穩增長的對策建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浙江外貿要立足“穩中求進、轉中求好”的工作基調,著力于“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面對或即將面對外貿相對低速增長期,著眼長遠,轉變思路,建議做好以下“四個優化”的文章:
一是優化外貿結構。在“五個進一步”上下工夫:進一步優化市場結構,堅持“兩手抓”——一手抓鞏固歐美日等傳統市場,另一手抓大力開拓東盟、非洲、拉美、中東等新興市場。進一步優化商品結構,穩定傳統優勢產品貿易,推動知識產權、品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貿易。進一步優化貿易方式結構,做強一般貿易,提升加工貿易,發展其他貿易。進一步優化進出口結構,增加進口,促進貿易平衡;依托義烏小商品市場等現有市場,培育進口商品國內市場載體。進一步優化外貿企業主體結構,一方面做強外貿出口大集團、大企業,發揮龍頭引領作用,另一方面扶持面大量廣的民營中小外貿企業發展,進一步增加出口主體。
二是優化市場開拓方式。加快建設貿易平臺和國際營銷網絡,發揮好印尼、澳門、匈牙利等浙江商品境外貿易(展示)中心的作用,推進莫斯科—義烏國際商貿中心、坦桑尼亞中國商品物流園區建設,提高市場占有率。充分發揮好我省電子商務優勢,用好阿里巴巴等大型電子商務平臺,鼓勵省內企業開展跨境電子商務,探索跨境零售和小額批發業務。加快國際營銷網絡建設,積極推進浙江優勢企業和產品在全球市場的合理布局;鼓勵優質企業自主構建國際營銷渠道,建設一批市場滲透能力強的品牌專賣店,入駐市場終端賣場等;創新營銷模式,在境外建設一批品牌推廣效果好的展示中心、區域輻射半徑大的批發市場;引導企業自主掌握銷售渠道,增強浙江產品在全球市場銷售的主導權。
三是優化政策導向。著眼長遠,把外貿促進工作從重“量”轉向“量質 ”并重,把政策導向逐漸轉到加大外貿結構調整、加快外貿發展方式轉變和增強外貿可持續發展能力上面來。調整政策支持方向,加大對企業自主品牌培育、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和營銷渠道建設等有利于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舉措的支持力度。在當前形勢下,要進一步優化政府服務,切實減輕外貿企業稅費負擔,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加大對外貿企業信貸支持,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提高貿易通關效率,積極幫助企業應對貿易摩擦。
四是優化貿易模式。大力支持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盡快確立“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制訂完善海關、檢驗檢疫、外匯管理、國稅、工商、商務等與“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相適應的管理措施,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融合與匹配。加快改變當前以無品牌、無渠道產品出口為主的貿易模式,增強企業在品牌、渠道、創新等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上的實力,強化企業對產品價值鏈兩端的控制力,實現從產品“走出去”向品牌“走出去”、企業“走出去”轉變,來帶動全省外貿“量”和“質”的提升,真正增強外貿效益,實現外貿模式的轉變。
去年以來,由于國際市場需求萎縮、生產成本上升等因素制約,浙江外貿出口形勢不容樂觀。2011年,全省實現外貿出口2164億美元,增長19.9%。但2012年增速逐步放緩,全年2245億美元,同比增長3.8%,低于全國平均增速4.1個百分點,在沿海主要出口大省(市)中出口增速低于廣東、江蘇列第三位。
一、我省外貿出口增速下滑的情況分析
1、從出口市場看,對歐盟出口持續下行。歐盟是我省最大出口市場。受歐債危機影響,我省對歐盟出口持續下降,是影響我省出口低迷的主要因素。1-12月我省對歐盟出口505億美元,同比下降9.3%,拉低了全省出口2.4個百分點,占全省比重也下降了3.3個百分點,為22.5%,但仍為我省第一大出口市場;歐盟27個國家和地區有16個出口下降,其中對德國、荷蘭、意大利等較大市場的降幅均超過10%。同時,日本是我省第3大出口市場,受日本經濟不景氣和中日關系惡化的影響,對日本出口增速創2009年以外的新低,僅增長0.8%,占全省比重為6.0%,較去年底下降0.2個百分點。
2、從地市情況看,傳統出口大戶均比較低迷。2012年寧波、杭州和紹興進出口965億美元、616億美元和321億美元,同比分別下降1.6%、3.6%和4.2%,均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同時,2012年金華出口213億美元,比上年增長40.7%,對全省出口增長貢獻率達到了75%,全省出口增加的82億美元中61億來自金華,主要原因是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的“市場采購”方式先行先試,義烏出口增長達150%。
3、從出口產品看,高新技術、機電、紡織服裝出口下滑。全省船舶出口57.1億美元,同比下降13.4%。紡織服裝出口出口598億美元,同比下降0.7%。高新技術產品出口148億美元,同比下降4.6%,其中太陽能電池全年共出口15.4億美元,同比下降48.5%。
4、從出口企業性質看,外商投資企業、國有企業出口下降。國有企業出口206億美元,同比下降2.5%;外商投資企業出口630億美元,同比下降3.5%。
二、2013年我省對外貿易發展環境分析
1、從國際上看,世界貿易大環境短時間內難以復蘇。據預測,2013年全球經濟發展環境或有所改善,歐債危機形勢有所緩和,主要發達經濟體相繼出臺量化寬松政策,將在一定程度上提振市場信心,一些新興經濟體也放松宏觀經濟政策,將對經濟增長起到刺激作用。但是,世界經濟復蘇之路充滿不確定性,全球經濟增長動力依然不足。美國經濟增長沒有明顯起色,歐元區核心國家經濟走弱,日本經濟增長還在減速,新興經濟體增長普遍放慢。考慮到發達國家主權債務問題可能再起波瀾,國際金融和商品市場仍可能持續動蕩,加上貿易投資保護主義加劇,預計今年世界經濟低增長、高風險態勢不會明顯改觀,浙江外貿面對的外需低迷的態勢難有根本好轉。
2、從全國來看,經濟企穩回升尚有一個過程。隨著黨的十八大順利召開,一系列穩增長、穩外貿政策措施逐步落實到位并發揮成效,全國經濟出現一些積極變化,工業生產、商品零售、固定資產投資等增速均有所提高,制造業采購經理人指數、消費者信心指數均有所回升。但要認識到,經濟運行還存在較多短期和長期問題:一方面,短期來看,受歐美經濟影響,外需不振的情況難以有大的改觀,針對中國產品的貿易摩擦大幅上升,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GDP 的貢獻率為負;國內需求增長受到一些體制機制因素的制約,部分行業產能過剩較為突出,企業生產經營仍然面臨較多困難。另一方面,外貿出口亟待轉型的經濟結構性問題還未根本解決 ;隨著要素成本上升較快,我國制造業的成本優勢進一步削弱,企業迫切需要加快培育技術、質量、品牌、服務等綜合優勢,經濟轉型升級任務更加緊迫。
3、從浙江來看,制約外貿穩定回升的阻力依然較大。雖然省委、省政府強工業興實體,擴投資拓市場促外貿,幫扶企業排憂解難等一攬子政策效應逐步顯現,下階段浙江經濟將繼續呈現回升向上態勢。但是受國際大環境、大背景的深度影響,今年外需持續疲軟訂單不足,貿易保護主義情緒依然高漲,世界部分地區政局動蕩,企業成本持續上升等情況難以有大的改觀,我省外貿出口外部環境依然復雜。
綜上所述, 今年浙江對外貿易環境預計將有所改善,但面臨的外部環境依然復雜。特別是從中長期來看,浙江外貿出口有可能已經進入一個相對低速平穩增長的時期,下一階段浙江外貿增速低于全國可能將成為常態。
三、保持我省外貿出口平穩增長的對策建議
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浙江外貿要立足“穩中求進、轉中求好”的工作基調,著力于“穩增長、調結構、促平衡”,面對或即將面對外貿相對低速增長期,著眼長遠,轉變思路,建議做好以下“四個優化”的文章:
一是優化外貿結構。在“五個進一步”上下工夫:進一步優化市場結構,堅持“兩手抓”——一手抓鞏固歐美日等傳統市場,另一手抓大力開拓東盟、非洲、拉美、中東等新興市場。進一步優化商品結構,穩定傳統優勢產品貿易,推動知識產權、品牌、高技術含量、高附加值產品貿易。進一步優化貿易方式結構,做強一般貿易,提升加工貿易,發展其他貿易。進一步優化進出口結構,增加進口,促進貿易平衡;依托義烏小商品市場等現有市場,培育進口商品國內市場載體。進一步優化外貿企業主體結構,一方面做強外貿出口大集團、大企業,發揮龍頭引領作用,另一方面扶持面大量廣的民營中小外貿企業發展,進一步增加出口主體。
二是優化市場開拓方式。加快建設貿易平臺和國際營銷網絡,發揮好印尼、澳門、匈牙利等浙江商品境外貿易(展示)中心的作用,推進莫斯科—義烏國際商貿中心、坦桑尼亞中國商品物流園區建設,提高市場占有率。充分發揮好我省電子商務優勢,用好阿里巴巴等大型電子商務平臺,鼓勵省內企業開展跨境電子商務,探索跨境零售和小額批發業務。加快國際營銷網絡建設,積極推進浙江優勢企業和產品在全球市場的合理布局;鼓勵優質企業自主構建國際營銷渠道,建設一批市場滲透能力強的品牌專賣店,入駐市場終端賣場等;創新營銷模式,在境外建設一批品牌推廣效果好的展示中心、區域輻射半徑大的批發市場;引導企業自主掌握銷售渠道,增強浙江產品在全球市場銷售的主導權。
三是優化政策導向。著眼長遠,把外貿促進工作從重“量”轉向“量質 ”并重,把政策導向逐漸轉到加大外貿結構調整、加快外貿發展方式轉變和增強外貿可持續發展能力上面來。調整政策支持方向,加大對企業自主品牌培育、自主創新能力提升和營銷渠道建設等有利于增強企業核心競爭力舉措的支持力度。在當前形勢下,要進一步優化政府服務,切實減輕外貿企業稅費負擔,加快出口退稅進度,加大對外貿企業信貸支持,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規模,提高貿易通關效率,積極幫助企業應對貿易摩擦。
四是優化貿易模式。大力支持義烏國際貿易綜合改革試點,盡快確立“市場采購”新型貿易方式,制訂完善海關、檢驗檢疫、外匯管理、國稅、工商、商務等與“市場采購”貿易方式相適應的管理措施,促進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的融合與匹配。加快改變當前以無品牌、無渠道產品出口為主的貿易模式,增強企業在品牌、渠道、創新等核心競爭力構成要素上的實力,強化企業對產品價值鏈兩端的控制力,實現從產品“走出去”向品牌“走出去”、企業“走出去”轉變,來帶動全省外貿“量”和“質”的提升,真正增強外貿效益,實現外貿模式的轉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