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 “學規定、強作風、樹形…
- 會史大學習
-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
- 聚焦2024全國兩會
- 聚焦2024浙江省兩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
- 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
- 2023全國兩會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兩會
- 學習貫徹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
- 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
- 2022年全國兩會
- 十九屆六中全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2022年省兩會
- 2019年兩會專題
- 2018年兩會專題
- 2016年兩會專題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兩會專題
- 五水共治
- 2014年兩會專題
- 2013年兩會專題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兩會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
- 2011年兩會專題
-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 2010年兩會專題
- 建國60周年
- 抗擊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多黨…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征文選…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題…
- 優秀會員專題
- 紀念湯元炳同志誕辰100…
- 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
-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專…
- 2009年省兩會專題
專題專欄
《浙江民建》
[浙江日報]代表委員共話全面深化改革
一子落,滿盤活
發布時間:2015-01-22 10:22:14
|
作者: 本報記者 余勤 通訊員 范冰潔 盛相良
【代表委員名片】
沈曉紅 省人大代表、海鹽縣委書記
吳建榮 省人大代表、浙江中南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
錢水土 省政協常委、浙江工商大學金融學院院長
徐敏利 省政協委員、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經濟合作社社長
全面深化改革,是發展的主旋律。
新常態下,浙江如何在新一輪改革中再立潮頭?更多的期待、更新的認識、更深的思索,在省兩會會場內外交流、碰撞,匯聚成砥礪前行的正能量。
牽住牛鼻子——
釋放改革紅利
“在海鹽注冊一家企業,從正式受理申請開始,最快可在一個工作日內完成,申請人在一個窗口就能領到所有證章。”盤點過去一年改革探索的新進展,沈曉紅代表說,簡政放權本身就是“紅利”。
2014年至今,全省省級部門行政權力從1.23萬項精減到4236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面取消,40多個部門全部實行一站式網上審批,向社會發出了深化改革的強烈信號。
“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府自身改革,是協調推進各項改革的‘牛鼻子’。過去的一年,諸多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彰顯了我省減少行政權力對微觀事務干預的決心。”沈曉紅代表認為,轉變政府職能,歸根結底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真正把政府管理職能集中到宏觀調控、市場監管、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上來。
“環境好比‘氣候’,資本、項目好比‘候鳥’。哪兒環境好,資金、項目就往哪兒飛,就在哪兒棲息繁衍。這個環境,既指硬環境,也指軟環境。”吳建榮代表認為,隨著政府不斷釋放改革紅利、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也會不斷凸顯。企業家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努力做好轉型升級的功課,積極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敢啃硬骨頭——
激發市場活力
改革,只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取得“一子落而滿盤活”的效果。
“加快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錢水土委員表示,面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浪潮,要積極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抓緊探索社會資本建設基礎設施等大項目的體制機制。
“農村產權由于涉及范圍廣、涉及農民利益多,一直是農村改革的核心所在。”沈曉紅代表建議,以產權制度改革為切入點,通過“確權、賦權、活權、保權”,解開禁錮農村發展的“最粗一根繩索”。同時,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農民非農就業和市民化。
徐敏利委員認為,要充分利用農村資源優勢,通過改造環境,推動農村生態旅游、特色旅游發展,帶動村民致富,也為農村文化建設營造一個好的開端。
我省有不少中心鎮的經濟規模超過了中西部縣級城市,但在管理體制上仍按鄉鎮管理,因而出現“小馬拉大車”的情況。對此,代表、委員們建議,通過進一步劃分事權、財權,理順責權利關系,激發鄉鎮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踩準落腳點——
分享發展成果
如何破解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實現一體化發展?徐敏利委員說,唯有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進一步統籌城鄉發展,才能讓廣大農民分享發展成果。徐敏利坦言,目前一些方面還比較欠缺,比如一體化還浮在表面,需要進一步加大提升力度。
吳建榮代表認為,敢不敢動真碰硬,是不是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改革的“試金石”。為此,需要我們迎難而上,才能讓廣大民眾分享改革紅利。
不管走多遠,都不能忘了為什么而出發。代表、委員們表示,全面深化改革要瞄準百姓關注的問題,加快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在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方面實現城鄉均等化。
畢竟,改革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百姓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
沈曉紅 省人大代表、海鹽縣委書記
吳建榮 省人大代表、浙江中南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
錢水土 省政協常委、浙江工商大學金融學院院長
徐敏利 省政協委員、湖州市南潯區和孚鎮荻港村經濟合作社社長
全面深化改革,是發展的主旋律。
新常態下,浙江如何在新一輪改革中再立潮頭?更多的期待、更新的認識、更深的思索,在省兩會會場內外交流、碰撞,匯聚成砥礪前行的正能量。
牽住牛鼻子——
釋放改革紅利
“在海鹽注冊一家企業,從正式受理申請開始,最快可在一個工作日內完成,申請人在一個窗口就能領到所有證章。”盤點過去一年改革探索的新進展,沈曉紅代表說,簡政放權本身就是“紅利”。
2014年至今,全省省級部門行政權力從1.23萬項精減到4236項,非行政許可審批事項全面取消,40多個部門全部實行一站式網上審批,向社會發出了深化改革的強烈信號。
“轉變政府職能,推進政府自身改革,是協調推進各項改革的‘牛鼻子’。過去的一年,諸多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彰顯了我省減少行政權力對微觀事務干預的決心。”沈曉紅代表認為,轉變政府職能,歸根結底要處理好政府和市場的關系,真正把政府管理職能集中到宏觀調控、市場監管、提供公共產品和服務上來。
“環境好比‘氣候’,資本、項目好比‘候鳥’。哪兒環境好,資金、項目就往哪兒飛,就在哪兒棲息繁衍。這個環境,既指硬環境,也指軟環境。”吳建榮代表認為,隨著政府不斷釋放改革紅利、厘清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市場配置資源的決定性作用也會不斷凸顯。企業家必須緊跟時代步伐,努力做好轉型升級的功課,積極培育新的競爭優勢。
敢啃硬骨頭——
激發市場活力
改革,只有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取得“一子落而滿盤活”的效果。
“加快推進投融資體制改革,將進一步激發市場活力。”錢水土委員表示,面對新型城鎮化建設的浪潮,要積極推廣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模式,抓緊探索社會資本建設基礎設施等大項目的體制機制。
“農村產權由于涉及范圍廣、涉及農民利益多,一直是農村改革的核心所在。”沈曉紅代表建議,以產權制度改革為切入點,通過“確權、賦權、活權、保權”,解開禁錮農村發展的“最粗一根繩索”。同時,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推進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實現農民非農就業和市民化。
徐敏利委員認為,要充分利用農村資源優勢,通過改造環境,推動農村生態旅游、特色旅游發展,帶動村民致富,也為農村文化建設營造一個好的開端。
我省有不少中心鎮的經濟規模超過了中西部縣級城市,但在管理體制上仍按鄉鎮管理,因而出現“小馬拉大車”的情況。對此,代表、委員們建議,通過進一步劃分事權、財權,理順責權利關系,激發鄉鎮的內生動力和發展活力。
踩準落腳點——
分享發展成果
如何破解城鄉分割的二元結構,實現一體化發展?徐敏利委員說,唯有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創新,進一步統籌城鄉發展,才能讓廣大農民分享發展成果。徐敏利坦言,目前一些方面還比較欠缺,比如一體化還浮在表面,需要進一步加大提升力度。
吳建榮代表認為,敢不敢動真碰硬,是不是符合大多數人的利益,是改革的“試金石”。為此,需要我們迎難而上,才能讓廣大民眾分享改革紅利。
不管走多遠,都不能忘了為什么而出發。代表、委員們表示,全面深化改革要瞄準百姓關注的問題,加快推進城鄉要素平等交換和公共資源均衡配置,在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服務方面實現城鄉均等化。
畢竟,改革發展的最終目的,是讓百姓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