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 “學規定、強作風、樹形…
- 會史大學習
-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
- 聚焦2024全國兩會
- 聚焦2024浙江省兩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
- 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
- 2023全國兩會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兩會
- 學習貫徹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
- 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
- 2022年全國兩會
- 十九屆六中全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2022年省兩會
- 2019年兩會專題
- 2018年兩會專題
- 2016年兩會專題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兩會專題
- 五水共治
- 2014年兩會專題
- 2013年兩會專題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兩會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
- 2011年兩會專題
-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 2010年兩會專題
- 建國60周年
- 抗擊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多黨…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征文選…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題…
- 優秀會員專題
- 紀念湯元炳同志誕辰100…
- 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
-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專…
- 2009年省兩會專題
專題專欄
《浙江民建》
浪沙淘盡始見金
發布時間:2015-12-14 14:13:48
|
作者: 翁榮金
1963年10月,我出生在義烏的一個平民家庭。
義烏是一個充滿挑戰、孕育商機的地方。在改革的大潮中,我也按捺不住想要去開創一番新天地。經過幾番嘗試,我選擇了經營襪子生意,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順利取得廣東一家襪子的全國總代理,用五年的時間迅速建立起遍布全國的銷售網絡,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做大做強 勇攀高峰
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經營管理經驗之后,我認識到要想有所突破實現爭做第一的目標,必須經營自己的品牌,況且自己擁有全國銷售網絡的重要資源,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1995年,我與港商合資,在義烏市經濟開發區創辦了浪莎針織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長,開始真正經營“浪莎”品牌。“浪莎”二字,代表著我對“十全十美”境界的追求,包含著浪莎人對客戶及消費者滿意服務的承諾。
1996年底,正值銷售旺季,幾十萬雙絲襪被發現跑了線筋。這點小問題在別的廠可能算不了什么,但我馬上下令將所有產品扣下,當著全廠職工的面將這些襪子付之一炬,為此蒙受70多萬元損失。
為了快速打響品牌,讓消費者想起襪子就想起浪莎,我于1996年投入大量資金在中央電視臺做廣告,這在當時被很多人認為是“瘋狂之舉”——“小小襪子在央視打廣告!”事實證明,我的第一次冒險是正確的,浪莎憑著高品質和有效的廣告宣傳迅速成為國內家喻戶曉的襪子品牌,成功也一步步向我們走來。
2002年,“浪莎”商標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04年被中國名牌戰略委員會評定為“中國名牌”,2005年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稱號。到2006年,集團下屬7家分公司、15個銷售公司及2個海外貿易公司,擁有員工6000多名。
在第四屆浙江·中國民營企業峰會上,備受各界關注的“2006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50強”揭曉。浪莎作為唯一的襪業企業上榜,中國襪業大王的地位實至名歸。
一個企業要做大做強,資本運營是關鍵。我想,必須將實業和資本市場聯系在一起,謀求更大規模的長足發展,讓企業的先進程度更上一層樓。2007年5月,浪莎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正式上市,成為義烏市民企首例,也是全國5000多家襪業企業的首例。
上市的成功,使得浪莎財富倍增,為我實現產能擴張注入新的活力。之后的幾年,公司克服全球金融危機,在危機中逆勢成長,每年效益大幅增加,建成了遍布全國的2000多家專賣店,50000個銷售網點,市場占有率實現質的突破。
2010年,我一次性從意大利進口全電腦襪機4500臺,實現日產400萬雙襪子的產能擴張。截止當年年底,浪莎擁有全球最先進的襪機10000臺,員工10000余名,在義烏市經濟開發區擁有4個工業園區,占地1000余畝,同時在安徽廬江、四川宜賓建成2個工業園,產業向原材料環節延伸,實現了全球規模最大,做世界襪王的目標。
我的原則是“做第一”,所以不會滿足于做大產業,浪莎不僅要做大,更要做強,成為世界名牌,享譽全球。為了早日實現這一目標,我帶領浪莎人進行了多方面探索。
建立多元化產業集團。首先,憑著浪莎多年來積聚的品牌效應,我從襪子向相鄰產業延伸。2004年成立浪莎控股集團,2006年投資2.4億元興建占地700多畝、年創產值6.5億元的“中國內裝工業園”,并注冊了浙江浪莎內衣股份有限公司。從襪子到內衣,是浪莎產業多元化跨越的重要一步,我們的方向是將襪子、內衣、服飾、家居等相鄰產業納入浪莎品牌影響力之下,讓消費者體驗一站式服務。
無內不穩、無外不強,為此,我確定了“穩扎國內、拓展國際”的發展戰略,實現“內外兼修”,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方式。截止2010年,浪莎外銷實現8000萬美金銷售額,其中自主品牌“浪仕威”等占外銷的40%左右。浪仕威是我們注冊的自主國際品牌,做強自主品牌出口是我們今后做強外貿的重點,是浪莎打開國際市場,爭創世界名牌的一個突破口。為了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我們致力于和美國杜邦、法國羅納等國際頂尖原料商合作,共同開發國際品牌,在與國際名牌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
我經常對我的員工說:“無論工作多繁重,挑戰與競爭多激烈,我們都要保持平常心,熱愛工作,忠于事業。做事業要不斷進取,勇攀高峰,才能獲得最大的成功”。公司發展也一樣,我要讓浪莎集團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百年品牌企業。
技術軟實力是成功的法寶
作為義烏市襪業行業協會的會長,我最了解義烏襪業發展的處境:土地資源緊缺、水電能源使用成本高,襪業的價格優勢逐漸消失;其次,國內外同行競爭壓力日漸顯現,周邊如諸暨大唐襪業集群崛起,韓國、臺灣廠商紛紛也到內地辦廠,市場前景變得微妙。另外,義烏襪業的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戰導致行業利潤走低。
為此,集團每年將銷售收入的3%作為研發費用,開展各項研發活動,在那些追隨模仿者面前筑起了一道高高的技術創新“防火墻”。
浪莎長期與浙江大學、上海大學、東華大學、中科院、浙江理工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國內知名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在新產品的研發、自動化裝備的改造、節能減排等領域開展研發活動。
1995年,我們與東華大學成立“浪莎——東華紡織品研發中心”,與浙江理工大學在2008年成立聯合研發中心,2010年正式組建“浪莎——浙江理工大學研究院”,開展新材料研發和科研技術攻關。公司開展襪品負離子整理技術及納米復合功能材料和產品的研發,先后開發了甲殼質襪、玉米纖維襪等十幾個填補行業空白的產品,現有國家專利300余項、授權專利240項、其中發明專利10項。參與起草和修訂國家及行業標準10多項。技術上強大的軟實力令浪莎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引領市場潮流,并且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高浪莎品牌的市場競爭力。
每一個員工都是浪莎的人才
我的用人觀念是:“有德有才,一定重用;有德無才,可以錄用;無德有才,不予重用;無德無才,堅決不用。”所以在我眼里,能伴隨公司共同成長的每位員工都是浪莎的人才,員工的幸福是我的心愿。
自2004年以來,我將“視員工如親人,愛浪莎如自家,把義烏當故鄉”的企業文化深入詮釋,提出“為員工幸福、為客戶著想、為公司生存、為自己工作”的“四為理念”的企業價值觀,并始終把“為員工幸福”放在首位。
在公司定期召開的部長會議中,我要求公司干部都要關心員工,大家一起來為公司出力,與公司榮辱與共。因為,不管是從事銷售、采購,還是生產、管理,企業缺了誰都不行。
每逢中秋節,公司舉辦“明月寄相思、千里送真情”活動,我為所有在廠工作滿五年的員工準備了一份精致的月餅禮盒,寄往全國各地浪莎員工的家里。這不僅是一個份小小的禮物,更加承載著我對員工家庭的滿滿的祝福。
在我的指導下,公司不斷完善獎勵、激勵、福利三個“百寶箱”,多年來,不斷完善激勵機制、提高獎勵力度,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涉及保險、帶薪休假、法定福利、生產和銷售、人文關懷等各方面,每年、每季、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有獎勵政策在實施,每年金額多達上千萬元以上,這其中還不包括完成銷售額的獎勵。
舞臺已經搭好,主角是我們的每一位員工,堅信“浪莎是我一生事業”的每一位員工都是浪莎的人才,一線員工可以提升到管理層,目的就是為了鼓勵員工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進步,奮發向前,和公司一起成長。
飲水思源
做實業,用的是社會的資源,所以無論具體到對員工、對供應商、對股民、對客戶、對社區、對環境的保護等,還是大到對義烏、對祖國、對社會,我都責無旁貸地要履行一份社會責任。
為了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工業反哺農業”、“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號召,我于2006年3月聯合城鎮職校創辦了浪莎三農學院。浪莎三農學院主要發揮浪莎集團先進的生產技術優勢和城鎮職校雄厚的教學資源優勢,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使之掌握一技之長,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為提高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公司設立了“浪莎三農學院教育基金會”,計劃投入500萬,5年內培訓10000名農民工就業,并實行學員帶薪培訓,讓學員在免費培訓同時,每月還享有800元的薪酬待遇。培訓主要開設水電工、焊工、鍋爐、服裝縫紉、電梯操作、機械維修等實用強的課程。結業后,實行雙向選擇,自主擇業。
到2011年,我們已成功舉辦了二十余期,基本完成了初定目標,其中80%憑借一技之長走上新的就業崗位,有的還自己當起了老板。
浪莎三農學院成立以來,受到了國家、省市領導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全國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張榕明和時任浙江省委副書記喬傳秀還曾專為此作出批示,給予了高度評價。
“請明德同志、社會服務部閱,將浪莎三農學院納入思源工程范圍,并請民訊、信息中心予以宣傳” ——張榕明
“回報社會,出資辦創辦三農學院,讓農民帶薪學習技能,此舉實屬可貴!以實際行動支持新農村建設,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喬傳秀
隨著浪莎三農學院工作的不斷深入,我探索性開創了一種新的幫扶模式——來料加工。浪莎控股集團先后在四川宜賓、江西廣豐、安徽廬江等省外地區和蘭溪、仙居、衢州、千島湖等省內地區投資設立分廠20余家。分廠在取得當地政府大力支持的前提下,由集團公司出資購買設備,組織對當地使用勞動力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并且有公司提供生產原料組織生產。而且,在浪莎三農學院政策支持下,參加分廠就業培訓的農民不僅免學費,每人每月還能領到由浪莎集團發放的800元工資。
因為資金、設備、組織培訓和提供原料都是有我們來承擔,所以徹底解決了分廠所在地政府和農民的后顧之憂,他們只要積極參與就可以在家門口實現零風險就業。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級大地震,舉國悲痛,我第一時間號召和組織全廠員工在公司總部進行了一場“這一刻,我們在一起!”的大型募捐活動,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陳昌智現場見證了本次募捐。活動現場,幾千名員工和公司客戶把自己平日里省下的錢投進募捐箱,共募得60余萬元善款,我十分感動,并代表公司董事局簽字,向地震災區捐款捐物500萬元。
我一直秉承“三個回報”的理念,以飲水思源、回報社會為己任,個人及公司多次向第三方慈善機構捐款,累計達到3000余萬元。獲得了2012年國務院頒發的“全國扶貧開發先進個人”等稱號,我會繼續努力,爭取為社會多做貢獻。
義烏是一個充滿挑戰、孕育商機的地方。在改革的大潮中,我也按捺不住想要去開創一番新天地。經過幾番嘗試,我選擇了經營襪子生意,到上世紀九十年代初順利取得廣東一家襪子的全國總代理,用五年的時間迅速建立起遍布全國的銷售網絡,完成了資本的原始積累。
做大做強 勇攀高峰
有了一定的經濟基礎和經營管理經驗之后,我認識到要想有所突破實現爭做第一的目標,必須經營自己的品牌,況且自己擁有全國銷售網絡的重要資源,這是一個很大的優勢。
1995年,我與港商合資,在義烏市經濟開發區創辦了浪莎針織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長,開始真正經營“浪莎”品牌。“浪莎”二字,代表著我對“十全十美”境界的追求,包含著浪莎人對客戶及消費者滿意服務的承諾。
1996年底,正值銷售旺季,幾十萬雙絲襪被發現跑了線筋。這點小問題在別的廠可能算不了什么,但我馬上下令將所有產品扣下,當著全廠職工的面將這些襪子付之一炬,為此蒙受70多萬元損失。
為了快速打響品牌,讓消費者想起襪子就想起浪莎,我于1996年投入大量資金在中央電視臺做廣告,這在當時被很多人認為是“瘋狂之舉”——“小小襪子在央視打廣告!”事實證明,我的第一次冒險是正確的,浪莎憑著高品質和有效的廣告宣傳迅速成為國內家喻戶曉的襪子品牌,成功也一步步向我們走來。
2002年,“浪莎”商標被國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認定為“中國馳名商標”;2004年被中國名牌戰略委員會評定為“中國名牌”,2005年獲得“國家免檢產品”稱號。到2006年,集團下屬7家分公司、15個銷售公司及2個海外貿易公司,擁有員工6000多名。
在第四屆浙江·中國民營企業峰會上,備受各界關注的“2006中國制造業民營企業自主創新能力50強”揭曉。浪莎作為唯一的襪業企業上榜,中國襪業大王的地位實至名歸。
一個企業要做大做強,資本運營是關鍵。我想,必須將實業和資本市場聯系在一起,謀求更大規模的長足發展,讓企業的先進程度更上一層樓。2007年5月,浪莎股份在上海證券交易所A股正式上市,成為義烏市民企首例,也是全國5000多家襪業企業的首例。
上市的成功,使得浪莎財富倍增,為我實現產能擴張注入新的活力。之后的幾年,公司克服全球金融危機,在危機中逆勢成長,每年效益大幅增加,建成了遍布全國的2000多家專賣店,50000個銷售網點,市場占有率實現質的突破。
2010年,我一次性從意大利進口全電腦襪機4500臺,實現日產400萬雙襪子的產能擴張。截止當年年底,浪莎擁有全球最先進的襪機10000臺,員工10000余名,在義烏市經濟開發區擁有4個工業園區,占地1000余畝,同時在安徽廬江、四川宜賓建成2個工業園,產業向原材料環節延伸,實現了全球規模最大,做世界襪王的目標。
我的原則是“做第一”,所以不會滿足于做大產業,浪莎不僅要做大,更要做強,成為世界名牌,享譽全球。為了早日實現這一目標,我帶領浪莎人進行了多方面探索。
建立多元化產業集團。首先,憑著浪莎多年來積聚的品牌效應,我從襪子向相鄰產業延伸。2004年成立浪莎控股集團,2006年投資2.4億元興建占地700多畝、年創產值6.5億元的“中國內裝工業園”,并注冊了浙江浪莎內衣股份有限公司。從襪子到內衣,是浪莎產業多元化跨越的重要一步,我們的方向是將襪子、內衣、服飾、家居等相鄰產業納入浪莎品牌影響力之下,讓消費者體驗一站式服務。
無內不穩、無外不強,為此,我確定了“穩扎國內、拓展國際”的發展戰略,實現“內外兼修”,兩條腿走路的發展方式。截止2010年,浪莎外銷實現8000萬美金銷售額,其中自主品牌“浪仕威”等占外銷的40%左右。浪仕威是我們注冊的自主國際品牌,做強自主品牌出口是我們今后做強外貿的重點,是浪莎打開國際市場,爭創世界名牌的一個突破口。為了提高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能力,我們致力于和美國杜邦、法國羅納等國際頂尖原料商合作,共同開發國際品牌,在與國際名牌合作的過程中學習先進的管理經驗。
我經常對我的員工說:“無論工作多繁重,挑戰與競爭多激烈,我們都要保持平常心,熱愛工作,忠于事業。做事業要不斷進取,勇攀高峰,才能獲得最大的成功”。公司發展也一樣,我要讓浪莎集團成為一個全球化的百年品牌企業。
技術軟實力是成功的法寶
作為義烏市襪業行業協會的會長,我最了解義烏襪業發展的處境:土地資源緊缺、水電能源使用成本高,襪業的價格優勢逐漸消失;其次,國內外同行競爭壓力日漸顯現,周邊如諸暨大唐襪業集群崛起,韓國、臺灣廠商紛紛也到內地辦廠,市場前景變得微妙。另外,義烏襪業的產品同質化嚴重,價格戰導致行業利潤走低。
為此,集團每年將銷售收入的3%作為研發費用,開展各項研發活動,在那些追隨模仿者面前筑起了一道高高的技術創新“防火墻”。
浪莎長期與浙江大學、上海大學、東華大學、中科院、浙江理工大學、浙江工商大學等國內知名院所建立合作關系,在新產品的研發、自動化裝備的改造、節能減排等領域開展研發活動。
1995年,我們與東華大學成立“浪莎——東華紡織品研發中心”,與浙江理工大學在2008年成立聯合研發中心,2010年正式組建“浪莎——浙江理工大學研究院”,開展新材料研發和科研技術攻關。公司開展襪品負離子整理技術及納米復合功能材料和產品的研發,先后開發了甲殼質襪、玉米纖維襪等十幾個填補行業空白的產品,現有國家專利300余項、授權專利240項、其中發明專利10項。參與起草和修訂國家及行業標準10多項。技術上強大的軟實力令浪莎產品不斷推陳出新,引領市場潮流,并且不斷提高產品的附加值,提高浪莎品牌的市場競爭力。
每一個員工都是浪莎的人才
我的用人觀念是:“有德有才,一定重用;有德無才,可以錄用;無德有才,不予重用;無德無才,堅決不用。”所以在我眼里,能伴隨公司共同成長的每位員工都是浪莎的人才,員工的幸福是我的心愿。
自2004年以來,我將“視員工如親人,愛浪莎如自家,把義烏當故鄉”的企業文化深入詮釋,提出“為員工幸福、為客戶著想、為公司生存、為自己工作”的“四為理念”的企業價值觀,并始終把“為員工幸福”放在首位。
在公司定期召開的部長會議中,我要求公司干部都要關心員工,大家一起來為公司出力,與公司榮辱與共。因為,不管是從事銷售、采購,還是生產、管理,企業缺了誰都不行。
每逢中秋節,公司舉辦“明月寄相思、千里送真情”活動,我為所有在廠工作滿五年的員工準備了一份精致的月餅禮盒,寄往全國各地浪莎員工的家里。這不僅是一個份小小的禮物,更加承載著我對員工家庭的滿滿的祝福。
在我的指導下,公司不斷完善獎勵、激勵、福利三個“百寶箱”,多年來,不斷完善激勵機制、提高獎勵力度,從無到有,從少到多,涉及保險、帶薪休假、法定福利、生產和銷售、人文關懷等各方面,每年、每季、每月、每周甚至每天都有獎勵政策在實施,每年金額多達上千萬元以上,這其中還不包括完成銷售額的獎勵。
舞臺已經搭好,主角是我們的每一位員工,堅信“浪莎是我一生事業”的每一位員工都是浪莎的人才,一線員工可以提升到管理層,目的就是為了鼓勵員工在工作中學習,在學習中進步,奮發向前,和公司一起成長。
飲水思源
做實業,用的是社會的資源,所以無論具體到對員工、對供應商、對股民、對客戶、對社區、對環境的保護等,還是大到對義烏、對祖國、對社會,我都責無旁貸地要履行一份社會責任。
為了積極響應國家提出的“工業反哺農業”、“支持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的號召,我于2006年3月聯合城鎮職校創辦了浪莎三農學院。浪莎三農學院主要發揮浪莎集團先進的生產技術優勢和城鎮職校雄厚的教學資源優勢,開展農民職業技能培訓,使之掌握一技之長,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提供人才支撐。
為提高農民參加培訓的積極性,公司設立了“浪莎三農學院教育基金會”,計劃投入500萬,5年內培訓10000名農民工就業,并實行學員帶薪培訓,讓學員在免費培訓同時,每月還享有800元的薪酬待遇。培訓主要開設水電工、焊工、鍋爐、服裝縫紉、電梯操作、機械維修等實用強的課程。結業后,實行雙向選擇,自主擇業。
到2011年,我們已成功舉辦了二十余期,基本完成了初定目標,其中80%憑借一技之長走上新的就業崗位,有的還自己當起了老板。
浪莎三農學院成立以來,受到了國家、省市領導和社會各界廣泛關注。全國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張榕明和時任浙江省委副書記喬傳秀還曾專為此作出批示,給予了高度評價。
“請明德同志、社會服務部閱,將浪莎三農學院納入思源工程范圍,并請民訊、信息中心予以宣傳” ——張榕明
“回報社會,出資辦創辦三農學院,讓農民帶薪學習技能,此舉實屬可貴!以實際行動支持新農村建設,體現了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喬傳秀
隨著浪莎三農學院工作的不斷深入,我探索性開創了一種新的幫扶模式——來料加工。浪莎控股集團先后在四川宜賓、江西廣豐、安徽廬江等省外地區和蘭溪、仙居、衢州、千島湖等省內地區投資設立分廠20余家。分廠在取得當地政府大力支持的前提下,由集團公司出資購買設備,組織對當地使用勞動力進行專業技能培訓,并且有公司提供生產原料組織生產。而且,在浪莎三農學院政策支持下,參加分廠就業培訓的農民不僅免學費,每人每月還能領到由浪莎集團發放的800元工資。
因為資金、設備、組織培訓和提供原料都是有我們來承擔,所以徹底解決了分廠所在地政府和農民的后顧之憂,他們只要積極參與就可以在家門口實現零風險就業。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發生8級大地震,舉國悲痛,我第一時間號召和組織全廠員工在公司總部進行了一場“這一刻,我們在一起!”的大型募捐活動,全國人大副委員長、民建中央主席陳昌智現場見證了本次募捐。活動現場,幾千名員工和公司客戶把自己平日里省下的錢投進募捐箱,共募得60余萬元善款,我十分感動,并代表公司董事局簽字,向地震災區捐款捐物500萬元。
我一直秉承“三個回報”的理念,以飲水思源、回報社會為己任,個人及公司多次向第三方慈善機構捐款,累計達到3000余萬元。獲得了2012年國務院頒發的“全國扶貧開發先進個人”等稱號,我會繼續努力,爭取為社會多做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