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 “學規定、強作風、樹形…
- 會史大學習
-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
- 聚焦2024全國兩會
- 聚焦2024浙江省兩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
- 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
- 2023全國兩會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兩會
- 學習貫徹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
- 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
- 2022年全國兩會
- 十九屆六中全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2022年省兩會
- 2019年兩會專題
- 2018年兩會專題
- 2016年兩會專題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兩會專題
- 五水共治
- 2014年兩會專題
- 2013年兩會專題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兩會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
- 2011年兩會專題
-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 2010年兩會專題
- 建國60周年
- 抗擊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多黨…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征文選…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題…
- 優秀會員專題
- 紀念湯元炳同志誕辰100…
- 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
-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專…
- 2009年省兩會專題
專題專欄
《浙江民建》
[浙江日報]代表委員熱議法治浙江建設——讓法治的陽光照亮每個角落
發布時間:2016-01-27 00:00:00
|
作者: 本報記者 金春華 翁浩浩
大雪過后,天空如此澄澈。
就在今年春運啟動的前一天,在臺州打工的河南人張樹平從臺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員手里,接過了被拖欠的1.1萬元工資。“我已經買好了往返車票,可以安心過年了。”他開心地說。
群眾有難,法治相助。類似的溫馨故事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成為法治浙江建設最生動的實踐。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化法治浙江、平安浙江建設,完善基層社會治理網絡體系。同時,“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也提出,堅持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公平正義為追求,以基層建設為基礎,不斷提升法治浙江和平安浙江建設水平。
10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建設法治浙江,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作出建設法治浙江重大決策部署。10年來,省委、省政府歷任領導以“一任接著一任干”的信念,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了先行樣本,讓法治如雪后初霽的陽光,溫暖著5500萬浙江人民的心。
但法治浙江建設并非一蹴而就,目前還存在不少短板。深化法治浙江建設該如何發力?且聽代表委員們是怎么說的。
一問:打官司更加方便了嗎?
如果有一個人打破了一扇窗戶,會有更多的人把相鄰的窗戶都打破。
——破窗理論
法律,治國之重器。而法律的權威在于法之必行。
但長期以來,一些群眾自身利益受損時,首先想到的不是拿起法律武器,結果不僅沒能維權,反而觸犯法律。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行為往往會引人仿效。
如何防止“破窗效應”呢?我們先來看兩組數據:
——2015年5月1日,我省開始實行立案登記制度,對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在該制度實施后的首個工作日,全省法院一天的收案量比平時增加近20%。
——今年的省高院工作報告指出,2015年,全省法院新收各類案件134.4萬件,審執結127.2萬件,收結案數均居全國第二,分別上升18.1%和13.7%。
法院收結案數據上升,說明法院的門不再難進,也說明群眾法治意識的提升。“法院是解決糾紛的最后一道防線。打開法院大門,對建設法治浙江與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省人大代表、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程燕姬曾掛職擔任省高院民三庭庭長助理。對此,她深有感受。
(下轉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
“落實立案登記制,降低起訴難度,拓展起訴受理范圍,保障訴權……這一系列改革實踐證明,百姓還是愿意到法院解決糾紛的。”程燕姬代表說,這說明法治意識在百姓心中日益加強、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司法程序嚴格而專業,普通老百姓該如何向法院工作人員準確表達訴求?
寧波大學法學院內,有家向公眾開放的“法律診所”。所內工作人員清一色由法學院學生擔任。他們給來咨詢的農民工等群體提供幫助,必要時還出庭代理案件,在一些街道還設置“巡回診所”“流動診所”,為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法律援助。前不久,他們幫助一名一審敗訴的市民獲得了改判,一時間聲名鵲起。
“‘法律診所’是打造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一種實踐。”省政協委員、寧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吳建依說。
浙江是全國較早開展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探索實踐的省份之一。早在2008年,省委、省政府部署實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動計劃”,提出“加快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明確提出,完善法律服務供給制度,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是共享發展的內在要求,回應了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和權益保障的新期待。”吳建依委員建議,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項目合作的原則,培育發展公共法律服務組織,推行政府購買法律服務,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務的質量保障機制。
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全省法院探索“互聯網+法治”之道,建立“智慧法庭”“車載法庭”“法律大篷車”等載體,既方便群眾訴訟,又有利于提升法官的辦案質量和效率。
如何讓更多群眾樹立“有事找法律”的理念?10年來,浙江群眾的觀念悄悄發生著變化。
二問:正義天平如何不失真?
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
——康德
近年來,行政訴訟案件往往特別引發公眾關注,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在一些人心目中,“民”告倒“官”很難,打贏官司的幾率微乎其微。
去年5月,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正式實施,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全面推行,使得“民告官”不再“難見官”。因為在正義的天平上,“民”和“官”的地位完全對等。
在研讀省高院工作報告后,省政協委員、省律師協會秘書長陳三聯認為,去年全省法院新收一審行政案件1.2萬件,審結9750件,比上年分別上升142%和110%。“這么高的增長率,與新《行政訴訟法》實施有很大關系。”
“深化法治浙江建設,主要涵蓋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四方面內容。其中,全民守法也包括提高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可以說,新《行政訴訟法》是一部保障‘民告官’的法律。”陳三聯委員說,我省法院還為此完善了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交叉管轄、提級管轄等制度,減少法院辦理“民告官”案件時可能受到的阻力。
在種種制度護佑下,“民告官”的效果如何?省高院工作報告顯示,行政機關敗訴的占全部判決案件的32.5%。
數字的背后,是法治觀念的強化。“各級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進一步強化,言行舉止更符合法律規范。”省人大代表、浙江大公律師事務所管委會主任李旺榮,同時擔任紹興市政府法律顧問,經常參加當地政府部門法律、政策咨詢、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等任務。一種變化令他印象深刻:2015年前,他們審核政府規范性文件時,還能發現不少問題,現在越來越規范了。
“民告官”,這種私權與公權的對撞,最能體現一個法律體系是否能堅守公平正義。不過目前,行政訴訟存在的一種怪現象也讓代表、委員們擔憂。根據新《行政訴訟法》等有關規定,行政訴訟案件實行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但現在不少負責人出庭后一聲不吭,讓庭審無法順利進行。
“主要原因還是相關部門負責人底氣不足,對案件不熟悉,對法律不了解。我希望今后要加強對行政機關負責人的法律知識和實務培訓。”省政協委員、浙江金克明律師事務所主任金克明說。
三問:信訪不信法怎么辦?
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培根
司法公信力有待提升。今年省高院工作報告的這句話,引起了代表、委員們關注。
代表、委員們認為,司法公信力的短板一大癥結在于一些司法人員作風不正、辦案不廉,辦金錢案、關系案、人情案等。
“我們的法律體系已較為完善,但法律執行力還存在問題。”省政協委員、浙江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鄭祥福說,法律沒有執行到位,影響社會關系穩定,從而影響人們對法律的信任。
最近,“中科院與北醫三院”事件又讓“醫鬧”成為熱詞。現在,社會上有種通過“鬧”來解決問題的不良風氣,在鄭祥福委員看來,不少因為法律沒有執行到位引起的。法大于情、法不容情是法治原則;如果情制約了法的執行,就容易回到人治的老路。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法治意識提高,我省各類案件大大增加。省高院工作報告指出,一線辦案法官人均結案218件,是全國平均數的2.2倍,居全國第一。
作為全國第二批司法改革試點省,我省于今年正式拉開司法改革的大幕。今年1月,“員額制”這一司法改革的基礎性工作率先啟動。
“員額制可以把優秀的法律人才集中起來,最大限度發揮法官的能力水平,提高案件辦理的質量。”吳建依委員評價說,加上配套的辦案團隊建設、辦案法官終身負責制等機制,相信這塊短板能夠很快補上。
就在今年春運啟動的前一天,在臺州打工的河南人張樹平從臺州市法律援助中心工作人員手里,接過了被拖欠的1.1萬元工資。“我已經買好了往返車票,可以安心過年了。”他開心地說。
群眾有難,法治相助。類似的溫馨故事每天都在我們身邊發生,成為法治浙江建設最生動的實踐。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深化法治浙江、平安浙江建設,完善基層社會治理網絡體系。同時,“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也提出,堅持以黨的領導為根本,以深化改革為動力,以公平正義為追求,以基層建設為基礎,不斷提升法治浙江和平安浙江建設水平。
10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習近平在大量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提出建設法治浙江,省委十一屆十次全會作出建設法治浙江重大決策部署。10年來,省委、省政府歷任領導以“一任接著一任干”的信念,為法治中國建設提供了先行樣本,讓法治如雪后初霽的陽光,溫暖著5500萬浙江人民的心。
但法治浙江建設并非一蹴而就,目前還存在不少短板。深化法治浙江建設該如何發力?且聽代表委員們是怎么說的。
一問:打官司更加方便了嗎?
如果有一個人打破了一扇窗戶,會有更多的人把相鄰的窗戶都打破。
——破窗理論
法律,治國之重器。而法律的權威在于法之必行。
但長期以來,一些群眾自身利益受損時,首先想到的不是拿起法律武器,結果不僅沒能維權,反而觸犯法律。令人擔憂的是,這樣的行為往往會引人仿效。
如何防止“破窗效應”呢?我們先來看兩組數據:
——2015年5月1日,我省開始實行立案登記制度,對依法應該受理的案件,有案必立,有訴必理。在該制度實施后的首個工作日,全省法院一天的收案量比平時增加近20%。
——今年的省高院工作報告指出,2015年,全省法院新收各類案件134.4萬件,審執結127.2萬件,收結案數均居全國第二,分別上升18.1%和13.7%。
法院收結案數據上升,說明法院的門不再難進,也說明群眾法治意識的提升。“法院是解決糾紛的最后一道防線。打開法院大門,對建設法治浙江與和諧社會具有重要意義。”省人大代表、浙江工商大學法學院副教授程燕姬曾掛職擔任省高院民三庭庭長助理。對此,她深有感受。
(下轉第六版)
(上接第一版)
“落實立案登記制,降低起訴難度,拓展起訴受理范圍,保障訴權……這一系列改革實踐證明,百姓還是愿意到法院解決糾紛的。”程燕姬代表說,這說明法治意識在百姓心中日益加強、地位日益重要。
然而,司法程序嚴格而專業,普通老百姓該如何向法院工作人員準確表達訴求?
寧波大學法學院內,有家向公眾開放的“法律診所”。所內工作人員清一色由法學院學生擔任。他們給來咨詢的農民工等群體提供幫助,必要時還出庭代理案件,在一些街道還設置“巡回診所”“流動診所”,為更多需要幫助的人提供法律援助。前不久,他們幫助一名一審敗訴的市民獲得了改判,一時間聲名鵲起。
“‘法律診所’是打造公共法律服務體系的一種實踐。”省政協委員、寧波大學法學院副院長吳建依說。
浙江是全國較早開展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探索實踐的省份之一。早在2008年,省委、省政府部署實施“全面小康六大行動計劃”,提出“加快形成惠及全民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明確提出,完善法律服務供給制度,構建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
“推進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是共享發展的內在要求,回應了人民群眾對公平正義和權益保障的新期待。”吳建依委員建議,按照政府主導、社會參與、項目合作的原則,培育發展公共法律服務組織,推行政府購買法律服務,建立健全公共法律服務的質量保障機制。
站在“互聯網+”的風口上,全省法院探索“互聯網+法治”之道,建立“智慧法庭”“車載法庭”“法律大篷車”等載體,既方便群眾訴訟,又有利于提升法官的辦案質量和效率。
如何讓更多群眾樹立“有事找法律”的理念?10年來,浙江群眾的觀念悄悄發生著變化。
二問:正義天平如何不失真?
這個世界上,唯有兩樣東西能讓我們的心靈感到深深的震撼,一是我們頭上燦爛的星空,一是我們內心崇高的道德法則。
——康德
近年來,行政訴訟案件往往特別引發公眾關注,其中一大原因就是在一些人心目中,“民”告倒“官”很難,打贏官司的幾率微乎其微。
去年5月,新修訂的《行政訴訟法》正式實施,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全面推行,使得“民告官”不再“難見官”。因為在正義的天平上,“民”和“官”的地位完全對等。
在研讀省高院工作報告后,省政協委員、省律師協會秘書長陳三聯認為,去年全省法院新收一審行政案件1.2萬件,審結9750件,比上年分別上升142%和110%。“這么高的增長率,與新《行政訴訟法》實施有很大關系。”
“深化法治浙江建設,主要涵蓋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和全民守法四方面內容。其中,全民守法也包括提高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和法治意識。可以說,新《行政訴訟法》是一部保障‘民告官’的法律。”陳三聯委員說,我省法院還為此完善了跨行政區劃集中管轄、交叉管轄、提級管轄等制度,減少法院辦理“民告官”案件時可能受到的阻力。
在種種制度護佑下,“民告官”的效果如何?省高院工作報告顯示,行政機關敗訴的占全部判決案件的32.5%。
數字的背后,是法治觀念的強化。“各級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進一步強化,言行舉止更符合法律規范。”省人大代表、浙江大公律師事務所管委會主任李旺榮,同時擔任紹興市政府法律顧問,經常參加當地政府部門法律、政策咨詢、行政決策合法性審查等任務。一種變化令他印象深刻:2015年前,他們審核政府規范性文件時,還能發現不少問題,現在越來越規范了。
“民告官”,這種私權與公權的對撞,最能體現一個法律體系是否能堅守公平正義。不過目前,行政訴訟存在的一種怪現象也讓代表、委員們擔憂。根據新《行政訴訟法》等有關規定,行政訴訟案件實行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但現在不少負責人出庭后一聲不吭,讓庭審無法順利進行。
“主要原因還是相關部門負責人底氣不足,對案件不熟悉,對法律不了解。我希望今后要加強對行政機關負責人的法律知識和實務培訓。”省政協委員、浙江金克明律師事務所主任金克明說。
三問:信訪不信法怎么辦?
一次不公正的審判,其惡果甚至超過十次犯罪。因為犯罪雖是無視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流,而不公正的審判則毀壞法律——好比污染了水源。
——培根
司法公信力有待提升。今年省高院工作報告的這句話,引起了代表、委員們關注。
代表、委員們認為,司法公信力的短板一大癥結在于一些司法人員作風不正、辦案不廉,辦金錢案、關系案、人情案等。
“我們的法律體系已較為完善,但法律執行力還存在問題。”省政協委員、浙江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研究所所長鄭祥福說,法律沒有執行到位,影響社會關系穩定,從而影響人們對法律的信任。
最近,“中科院與北醫三院”事件又讓“醫鬧”成為熱詞。現在,社會上有種通過“鬧”來解決問題的不良風氣,在鄭祥福委員看來,不少因為法律沒有執行到位引起的。法大于情、法不容情是法治原則;如果情制約了法的執行,就容易回到人治的老路。
隨著經濟社會發展和人們法治意識提高,我省各類案件大大增加。省高院工作報告指出,一線辦案法官人均結案218件,是全國平均數的2.2倍,居全國第一。
作為全國第二批司法改革試點省,我省于今年正式拉開司法改革的大幕。今年1月,“員額制”這一司法改革的基礎性工作率先啟動。
“員額制可以把優秀的法律人才集中起來,最大限度發揮法官的能力水平,提高案件辦理的質量。”吳建依委員評價說,加上配套的辦案團隊建設、辦案法官終身負責制等機制,相信這塊短板能夠很快補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