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欄目
- “學規定、強作風、樹形…
- 會史大學習
-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
- 聚焦2024全國兩會
- 聚焦2024浙江省兩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
- 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
- 2023全國兩會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兩會
- 學習貫徹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
- 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
- 2022年全國兩會
- 十九屆六中全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2022年省兩會
- 2019年兩會專題
- 2018年兩會專題
- 2016年兩會專題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兩會專題
- 五水共治
- 2014年兩會專題
- 2013年兩會專題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兩會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
- 2011年兩會專題
-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 2010年兩會專題
- 建國60周年
- 抗擊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多黨…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征文選…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題…
- 優秀會員專題
- 紀念湯元炳同志誕辰100…
- 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
-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a>
- 2009年省兩會專題
專題專欄
《浙江民建》
【聚焦全國兩會】鄭亞莉:建議設立全國工匠日
發布時間:2022-03-09 00:00:00
|
作者: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3月6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梁國勝)“在我國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的新征程中,技能人才無疑是中流砥柱。但是,尊重勞動、尊重技能的社會氛圍(環境)還有待進一步優化。”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金融職業學院院長鄭亞莉建議,設立全國工匠日,呼吁全社會尊重勞動、尊重技能。
目前,全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兩億人,高技能人才總量超過5000萬人。高素質產業工人是推動中國制造和服務上水平、提質量的重要人力資源。鄭亞莉認為,通過設立全國工匠日,有助于推動建設技能型社會,助力國家重視技能、社會崇尚技能、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讓個體感受到因為技能而生活更加美好,因成為工匠而受到社會更多尊重。
“當然,設立國家節日是一項嚴肅的工作,設立國家工匠日需要按照國家程序進行推進。”鄭亞莉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制定工作方案向全國征集意見,國務院可安排人社部、教育部等行政部門進行廣泛社會調研,形成工作方案,征求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職業教育社等群眾團體意見,再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
在調研中,鄭亞莉發現,在地方實踐已經有了試點經驗,設立全國工匠日是將地方行為上升為國家行為。如,2019年,杭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決定,自當年起將每年的9月26日設立為杭州工匠日。2021年,蘇州將每年4月28日設立為蘇州工匠日。
在2021年全國人大網公布的《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中,有“每年5月第2周為職業教育活動周”的內容,這說明職業教育活動周已經納入職業教育法修訂的內容。因此,鄭亞莉建議,可以考慮將全國工匠日設在每年的職業教育周活動中。同時,培育一批國家層面的“工匠”相關品牌活動,加強中國工匠培育選樹,常態化開展時代工匠的尋訪活動,打造工匠主題的品牌活動,成立諸如工匠智庫、工匠協會等社團組織,完善政策制度,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為更多的工匠成長成才提供保障。
目前,全國技能人才總量超過兩億人,高技能人才總量超過5000萬人。高素質產業工人是推動中國制造和服務上水平、提質量的重要人力資源。鄭亞莉認為,通過設立全國工匠日,有助于推動建設技能型社會,助力國家重視技能、社會崇尚技能、人人學習技能、人人擁有技能,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讓個體感受到因為技能而生活更加美好,因成為工匠而受到社會更多尊重。
“當然,設立國家節日是一項嚴肅的工作,設立國家工匠日需要按照國家程序進行推進。”鄭亞莉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制定工作方案向全國征集意見,國務院可安排人社部、教育部等行政部門進行廣泛社會調研,形成工作方案,征求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職業教育社等群眾團體意見,再提交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審議。
在調研中,鄭亞莉發現,在地方實踐已經有了試點經驗,設立全國工匠日是將地方行為上升為國家行為。如,2019年,杭州市第十三屆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決定,自當年起將每年的9月26日設立為杭州工匠日。2021年,蘇州將每年4月28日設立為蘇州工匠日。
在2021年全國人大網公布的《職業教育法(修訂草案)》中,有“每年5月第2周為職業教育活動周”的內容,這說明職業教育活動周已經納入職業教育法修訂的內容。因此,鄭亞莉建議,可以考慮將全國工匠日設在每年的職業教育周活動中。同時,培育一批國家層面的“工匠”相關品牌活動,加強中國工匠培育選樹,常態化開展時代工匠的尋訪活動,打造工匠主題的品牌活動,成立諸如工匠智庫、工匠協會等社團組織,完善政策制度,營造良好社會環境,為更多的工匠成長成才提供保障。
.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