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揮優勢 抓住重點 不斷拓展社會服務工作新途徑
發布時間:2007-01-15 11:07:54
|
作者: 民建吉林市委
社會服務工作是參政黨合作共事的重要任務。多年來,我們精心組織,積極協調,在服務“三農”、招商引資和社會公益事業等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建立支農學校 服務“三農”  2004年我們確定在龍潭區缸窯鎮致富聯合村建立民建吉林市委支農學校,建立之初,我們就規劃了3年發展目標:第一年摸清情況,第二年抓好試點工作,第三年顯見成效。  2004年,分別在中國共產黨成立八十三周年的時候,向全村中共黨員宣講了中共中央一號文件精神;請四名專家為近二百名村民講授致富信息、養牛、蔬菜等知識;請人大、市農委等部門的領導和專家到該村實地考察,謀劃發展之路,尋找致富之途徑;組織該村領導和骨干到樺甸市夾皮溝鎮東興村學習考察貝母種植技術,并請農業專家到該村介紹最新的農業科研成果和新項目;建立養殖協會,培養示范戶,選擇了該村黨支部書記高云升作為養牛示范戶,并請專家進行技術指導,當年出欄24頭牛,獲利26000多元,同時,養蜂、養蠶的示范戶也初具規模,全村僅養殖就增加收入近20萬元等工作。  一年中,我們不僅全面掌握了該村的情況,也使該村村干部和農民對民建增加了信任感。就像該村黨支部書記高云升所說:“每個村民都知道民建。我們親如兄弟,情似手足,幾天看不到他們就特別想。”  2005年初春,看到致富村這片希望的田野,看著村民們渴望致富的目光,我們陷入了沉思,一種責任感和使命感油然而生。回顧過去的一年,我們發現空有熱情是不夠的,全面出擊也是徒勞的,只有根據實際情況集中精力,抓住重點才能見到成效,才能讓農民的希望不變成失望。為此,于春節前后,我們深入到農民家中,逐戶征求他們的意見,傾聽他們的心聲。農民的想法給了我們極大的啟示:解決農村問題必須依靠農業技術,必須向土地要成果。  我們重新理清了工作思路,聘請農業技術專家葛耀星擔任扶貧業校的顧問。葛耀星幾次來到致富聯聯合村,講授種子化肥的選用、土壤成分等農業科技知識,深受農民的歡迎。葛耀星被民建真誠為農民服務的精神所感動,提出在該村建立玉米、大豆試驗田,讓這里的農民先增收致富。  為了打消農民的顧慮,我們先做村干部的思想工作,讓他們帶頭播種新品種。村干部們都積極配合,建立了3塊3畝多地的玉米、大豆試驗田。從選種、育種到田間管理、施肥等等,我們都和葛老師一起,不顧風吹日曬,幾次都是冒著雨,趟著泥水,行走在田間地頭,口授、手教農民新技術。多次的現場指導,保證了試產驗田取得成功。年底,試驗田的玉米、大豆產量比普通田增產了30%和10%。市人大常委會副主任、民建吉林市委主委楊萬軍,市政協副主席、市委統戰部部長張鐵軍,副部長徐亮等親臨試驗田,并給予肯定。在現場會上,該村農民們看到這豐收果實,聯想起民建同志時常奔走在田間地頭的身影,更加從心里相信:民建是為他們辦實事的。  當第三個春天即將來臨的時候,坐在冰涼的教室里的農民臉上都掛滿了希望,葛老師的講課時常被打斷,他一言你一語的,什么都問,仿佛是學術答辯會。全村每一家都有人來聽課,把教室擠得滿滿的,這在致富村的歷史上是沒有的。課后,村民們紛紛預訂葛老師介紹的玉米、化肥新品種。因為他們知道,這正是民建吉林市委和葛老師在去年成功的基礎上,與國內知名科學院校合作全新培育的新品種。這些種子不僅能使他們獲得土地的豐收,更是孕育著他們致富的希望。我們與葛老師一起馬上回到市內,選配種子和化肥,并雇車分兩批將一噸多種子和兩噸多化肥送到該村,并逐戶送到村民家中。每次,我們都忙到凌晨一二點鐘,忘了吃飯。初春東北農村的夜晚是伸手不見五指的,冷風刺骨的。我們不管多冷多餓,始終帶著微笑面對村民們。因為,我們代表的是民建組織。  這個春夏,我們更是加強了技術指導,和葛老師無數次地研究并實地考察,解決了一個又一個的技術問題。一分耕耘一分收獲,當金秋的陽光再次照在這八百多畝埋下希望的土地時,沉甸甸的玉米告訴我們,去年以前玉米年均畝產最高達800公斤,經實測今年玉米畝產至少可以達到1600公斤,整整增加了一倍。按現在每公斤玉米1元計算,全村今年種植新品種玉米800畝,可增加收入64萬元,該村人均增收320元。當我們再次走入該村時,聽到的都是感謝之聲,看到的都是豎起的大拇指。  看到豐收的田野,看到農民的笑臉,我們真切地感悟到,中央提出建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決策無比正確。發展農村經濟,特別是發展農業生產,向土地要財富,向科技要增收,是農村發展的根本思路。同時,也看到我們民主黨派在服務“三農”方面是大有作為的。 
  積極招商引資 服務統戰經濟工作  去年以來,我們按照中共吉林市委統戰部的統一部署,注重發揮民建經濟界人士居多的優勢,多渠道,多方位地招商引資。去年我們與民建中央、省委聯系,得到民建中央聯絡部的支持,已與南方多個發達地區的民建組織建立了聯絡機制。2005年,由會員宋治平引進的四川科倫集團重點項目,在我市投資已達四千五百萬元,建立了北方最大的大輸液項目。  2006年,在會員陳祥國的引薦下,成功把北京鼎新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引進到我市,在蛟河天崗鎮投資二千多萬元興建鼎新花園。還有會員景維忠從北京引進資金一億多元,改造吉化通信系統。會員王少琰也成功引進資金三千多萬元,落戶龍潭經濟開發區。 
 關注社會弱勢群體 熱心公益事業  民建吉林市委始終把社會公益事業作為一項長期的社會服務工作來抓,幾年來,分別組織向統戰系統團結小學捐款92350元,是吉林市各民主黨派、工商聯等捐款總數的一半,其中副主委宋治平、尹維君各捐款3萬元;出資為磐石市明城鎮幸福村患眼疾的特困女童劉艷做手術,并承擔了兩年的學雜費及生活費用,在全市殘疾人和當地群眾中引起極大反響;捐款一萬多元為7名患眼疾的特困兒童做了復明手術,是當年吉林市社會捐助“光明行”活動最多的單位;組織了向特困老人和糖尿病患者獻愛心大型免費贈藥活動,價值近10萬元。  此外,船營區總支連續三年捐款5000元,資助了20多名貧困學生;昌邑總支在“三·八”節等到貧困村開展義診贈藥、法律咨詢等活動,捐款4000元;龍潭總支多年來一直堅持到敬老院等地開展義診送藥等活動,捐出藥品價值5000元;豐滿總支五年間出資1萬元幫助區內貧困戶;吉化總支幫扶困難職工,捐款捐物3萬多元。  廣大私營企業家會員更是積極響應民建吉林市委的號召,努力回報社會,熱心公益事業。幾年來,會員宋治平共出資70多萬元,幫助孤兒、貧困學生、患病職工等;會員尹維君、閆龍、魯彬、付欣、李淑榮、王緒龍、劉長林、李寶輝等,共向社會弱勢群體捐款達150多萬元。據不完全統計,僅近五年,吉林市民建會員捐款捐物累計達300多萬元。  回顧多年來社會服務工作所取得的成績,主要有以下四點體會:  一、領導班子的重視是做好社會服務工作的重要基礎  自2001年八屆委員會以來,始終把社會服務工作列為三大會務工作之一,不僅制定了五年工作規劃,而且每年都召開主委會議、委員會議專門研究工作計劃。具體工作中,主委、副主委不僅給予指導、協調,而且親自到場,主委每年至少到支農學校一次,為支農學校一年上一個新臺階起到了促進作用。還有,在得到向統戰系統團結小學捐款的消息后,主委正在參加一個區總支的換屆,他馬上在會議期間開會落實,副主委宋治平、尹維君帶頭捐款3萬元,使這次活動得到了統戰部的稱贊和肯定。  二、機關和基層組織是做好社會服務工作的重要力量  會機關承擔著社會服務工作的組織、落實任務,因此我們指定一名駐會副主委和一名機關干部具體負責。由于他們工作認真、扎實,使民建吉林市的社會服務工作,無論是支農學校工作、還是招商引資和社會公益事業等工作都開展的井井有條。為了支農學校所在地—致富村的農民增收致富,機關的同志每年都到該村十余次,多次住在農民家里,走遍了每一片土地,走進了家家戶戶。在田間地頭,在農民炕頭,與他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不斷增進了感情,了解了情況,克服了衛生條件差、溝通難、農民不理解等困難,逐步找到了為農民服務的新路子。我們還充分利用基層組織具有聯系廣、組織靈活的特點,鼓勵、支持、指導他們開展義診贈藥、扶貧助學等活動,極大的豐富了我們社會服務工作的內容。  三、參政議政、自身建設和擴大影響是做好社會服務工作的重要目的  正是由于我們在服務“三農”工作中,對農村問題有了較為深刻的了解和認識,才能在中共市委、政府有關論證會、征求意見會議等參政議政活動中言而有倨,也為我們開展的《關于加快吉林市農村工業化進程的調查》、《關于吉林市供銷社發展農村經濟組織、促進農民增收情況的調查》、《關于吉林市農業產業化大項目情況的調查》《關于吉林市牧業發展情況的調查》提供了第一手資料,這些調查報告不僅被中共市委作為重點調研成果編入專輯,還連續四年作為市政協的大會發言,得到好評。在社會服務工作過程中,廣大會員了解了國情,增強了建設社會主義的信心;同時凝聚了人心,提高了會員的政治覺悟和組織觀念,為自身建設水平的不斷提高提供了豐富的內容和嶄新的平臺。由于我們在社會服務工作中堅持辦好事、辦實事的原則,不僅引起新聞媒體的廣泛關注,在活動所在地更是受到一致贊譽,民建的社會影響在一天天擴大。  四、抓骨干、有重點、多途徑、重獎勵是做好社會服務工作的重要保證  我們注意在社會服務工作發現和培養骨干力量,也正是有一大批政黨覺悟高、經濟實力強、熱心公益事業的骨干會員,才保證了各項社會服務工作的有效開展。社會服務工作的內容很多,我們的能力有限,必須量力而行,突出重點,幾年來我們堅持以服務“三農”、招商引資和社會公益事業為重點,而且又以支農學校工作為重中之重,使有限的資源取得了最大的成效。我們還不斷尋求新的途徑開展社會服務工作,如主動與吉林市殘聯聯系,尋找扶助對象,劉艷和七名7名患眼疾的特困兒童都是通過他們聯系上的,并在吉林市殘聯的協助下開展了活動,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果。我們還在每年對社會服務工作突出的會員進行獎勵,而且占獎勵會員總數的近一半,足以說明對社會服務工作的重視,也激勵了廣大會員積極投入到社會服務工作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