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經驗值得借鑒和推廣
發布時間:2007-01-22 15:36:43
|
作者:
我省與中國社會科學院合作開展的“浙江經驗與中國發展”國情調研項目,經過一年半的調查研究,最終形成了包括6個分卷的《浙江經驗與中國發展——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建設在浙江》科研成果。這是省院合作的第一個重大項目。2007年1月19日,在該課題成果集首發式暨學術研討會上,本報記者專訪了專家組和課題組組長、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常務副院長、中國社會科學院民營經濟研究中心主任劉迎秋教授。
記者:此次國情調研成果以《浙江經驗與中國發展》為題,請問為什么把浙江經驗與中國發展連在一起?
劉迎秋:當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重要的戰略機遇期,同時也處于矛盾凸顯期。繼續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解決前進中的問題,必須轉變發展思路,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注意總結和借鑒先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經驗,對于實現上述要求,無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2005年,胡錦濤總書記先后兩次明確指示浙江要發揚成績,再接再歷,在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方面繼續走在前列。“春江水暖鴨先知”。浙江市場取向的改革起步早,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進程快,一些社會矛盾和問題也較早露出端倪。因此,認真總結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的發展經驗,特別是總結黨的十六大、十六屆三中全會以來浙江在堅持以人為本、樹立和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方面所做的積極探索及其取得的成就,不僅是浙江繼續走在前列的需要,更是借鑒浙江成功發展經驗指導我國發展的需要。
因此,《浙江經驗與中國發展》這套書從一開始就是站在中國發展的高度進行的調查與研究,而不是一個就浙江談浙江的調查研究成果。
記者:如果用最簡單的語言來概括,浙江最具魅力的特征是什么?
劉迎秋:怎樣用簡潔的語言來概括浙江,人們做了不少嘗試。比如,“發展動力來自內部”、“經濟立基民營資本”、“主體自覺、求真務實”,等等。但調查表明,這類概括還遠遠不能從總體上反映和揭示浙江怎樣在發展著的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指導下,銳意進取,務實創新,奮力拼搏,走出一條具有自身特色的新路,創造了從貧窮落后到富裕和諧的“浙江奇跡”,形成了科學發展的新格局。經過深入調研和反復研討,最后一致認為,將浙江經濟社會發展的基本特征概括為如下30個字:“經濟民本多元、社會包容有序、文化自強創新、政府服務有為、黨建堅強有力”。當然,用這樣30個字來概括浙江發展的特征是否恰當,還可進一步討論。
記者:浙江的發展吸引了眾多的目光,但成長中的煩惱也使得浙江人更加冷靜地思考自身的發展,所以,很想聽聽您如何看待浙江所處的發展階段及其所面臨的問題?
劉迎秋:改革開放以來,浙江大體經過了四個階段:1979年至1991年依靠民資民力發展農村工業和城鎮小型工業,推動城市工業迅速成長的階段;1992年至1997年深化體制改革、構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促進經濟社會迅速發展階段;1998年至2002年發展和完善市場經濟體制、全面推進小康社會建設階段;2003年開始至今,浙江經濟社會發展正處于一個新的歷史階段:經濟總量急劇擴大、社會發展水平明顯提高、“八八戰略”、“平安浙江”、 文化大省、“法治浙江”的實施和建設,使浙江站在了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
在這樣一個新的歷史起點上,浙江發展也面臨著兩大尖銳挑戰:一是產業結構面臨大挑戰。生產規模偏小,產業層次偏低,自主創新總體偏弱,企業競爭優勢過于偏重于低勞動成本和低銷售價格等等。所以,浙江產業能否盡快升級,主產業能否盡快轉向高附加值領域,就成了當前浙江經濟社會發展面臨的一個嚴峻挑戰。二是經濟社會統籌協調面臨的矛盾和挑戰。浙江靠全民創業,實現了高就業,靠發揮市縣主動性、積極性,實現了鄉鎮的發展。但是高人均收入下的收入水平差距仍然較大,城鄉地區發展仍然不夠協調,農村社會事業發展仍然相對滯后,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征地、拆遷、企業改制等引發的群體性事件仍時有發生,等等。顯然,處理好社會利益關系,保持社會和諧穩定的任務,仍然是浙江進一步發展面臨的新挑戰。
記者:這次調研是圍繞“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建設在浙江”展開的,從這個角度看,浙江有哪些值得總結的經驗?
劉迎秋:通過調研,我們總結出了浙江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社會方面的幾條重要經驗,如只有尊重規律、因勢利導、科學調控,才能達到促進經濟快速發展的目標;只有從群眾最直接的利益入手,力抓法制建設和平安建設,才能有效促進社會和諧穩定;只有著力弘揚與促進現代人文精神(如與時俱進的浙江精神),積極促進文化和經濟的大融合,才能進一步增強一個省、一個地區的競爭和發展軟實力;只有正確處理政府管理與社會發展的關系,才能成功構建法治政府、服務政府和效能政府;只有不斷加強黨的建設、提高黨的執政能力,才能更好地引領和促進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事業的科學發展。
記者:對全國來說,浙江的哪些經驗更具普遍意義,更值得推廣?
劉迎秋:改革開放以來,浙江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一系列巨大成就。近年來,按照“繼續走在前列”的要求,在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實踐中,浙江又取得了許多新鮮經驗。我們認為,這些經驗,對于其他地區,無論是發達地區還是欠發達地區,均有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概括地講,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立足本地實際,從人民群眾最根本利益要求出發,求真務實,創造性地落實中央重大決策和戰略部署,是實現本地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前提。二是尊重群眾的意愿和首創精神,加強和改善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引導和管理,是保持和提升經濟社會發展活力和動力的重要條件。三是始終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積極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全面發展,是實現社會和諧發展的重要基礎。四是把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作為增強執政能力、提高執政水平的核心,持之以恒、長抓不懈,是實現、維護和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根本保證。浙江經驗內容豐富,大家可以通過閱讀我們剛剛完成并由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出版的《浙江經驗與中國發展——科學發展觀與和諧社會建設在浙江》六卷套裝的中國社會科學院國情調研重點項目新作來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