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既是共同富裕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共同富裕的重要動力。自2019年寧波大學科學技術學院整體遷址慈溪辦學,填補了慈溪區域內高等教育布局的空白,其產教融合模式經過不斷探索取得了豐碩的實踐成果,期間多家慈溪民建會員企業傾力參與,整合各方資源優勢,構建應用型人才培養體系,源源不斷地結出服務于慈溪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人才碩果。
主動賦能·豐潤產教沃土
早在2017年,新海集團便與寧大科院合作建立大學生實習實踐基地。2019年-2021年期間,寧大科院先后與會員企業公牛集團、寧波慈星股份有限公司、新海集團合作成立公牛學院、慈星智能產業學院、新海學院。
三大產業學院均采用“2+2”辦學模式,通過學校內理論課程與企業內實踐訓練相結合模式,實現復合型人才培養,引入知名大學、研究機構的專家教授和知名企業公司高管擔任學院教師,為產業學院學生提供校企雙方資源。
寧大科院產業學院學生在公牛集團參加實踐訓練
為鼓勵學生進入產業學院學習,公牛、新海、慈星三大產業學院還針對2022屆畢業生實行超出原專業學分的學分免收學分費的政策,今年76名畢業生共減免學分費用20余萬元,還發放獎學金近75萬元,連續兩年面向優秀教師和團隊發放近400萬元的“公牛”人才工程系列獎項。
立足產業·結出人才碩果
2021年,寧大科院在產教融合模式下取得多項亮眼成績:獲得省級以上學科競賽17項,獲獎人數占比24%;以學生為第一申請者獲得實用新型專利、軟件著作權等10余項;公牛學院學生獲得2021年第八屆“學創杯”全國大學生創業綜合模擬大賽總決賽創業綜合模擬賽項一等獎,畢業生均獲得“精益人才認證證書”;新海學院畢業生全部考取醫療器械質量內審員資格證;慈星智能產業學院學生人均參與項目2項,其中政府項目3項,企業項目12項;該學院“路演式”校企人才對接變平面型推介為立體型輸出策劃,28名應屆畢業生講自己、講項目,口才、思路、氣質俱佳,充分展示了產教融合的成果,促進校企技術、項目、服務的深度合作……在高質量建設共富共美現代化新慈溪的征程中,這些民建會員企業正在輸出著屬于自己的力量,與校方合力探索協同育人的特色創新之路,努力培養和造就服務于慈溪市產業高質量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不僅如此,進入企業工作的寧大科院畢業生也獲得了更大的成長空間,如公牛學院李永祺同學任職項目管理部項目助理崗,主要工作內容為依據項目開發計劃,負責組件跨職能項目團隊,從項目啟動、規劃、實施、監控、收尾的全路徑管理,對新產品上市的整體成功負責;任職期間帶領項目團隊按期達成公牛墻開G35系列新品上市,上市兩個月累計銷售額突破7000萬元。
慈星智能產業學院3位畢業生參與慈星股份核心技術開發-針織制版軟件,已經完成了繪圖工具等系列重要功能,全自動成型和半自動成型的開發也取得了可喜的進展。同時,團隊負責對接慈星廠區的全成型設計院以及瑞士事坦格針織制版軟件開發團隊。
新海學院趙盼鈞同學將絲印技術應用到面板印刷上,只要將面板固定好,就能一次印刷所有圖案,從而使面板印刷的成本降低95%,為企業節省上百萬元的材料成本費。
這些慈溪民建會員企業秉承著產業報國、回報社會的理念,形成合力與寧大科院共同探索適應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產教融合模式,協同構建育人新機制,不斷輸出高水平的創新型、技能型、復合型人才,全力奔跑于賦能共同富裕的康莊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