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了6小時的車,翻過一座座大山,冒著隨時發生泥石流的風險,克服高原反應帶來的嚴重不適,民建鄞州二支部會員、寧波大學附屬人民 醫院(鄞州人民醫院)院長、眼科專家陸勤康,時隔一年第二次來到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木里藏族自治縣人民醫院。
6月28日傍晚7點,經過轉機、6小時山路的行駛,陸勤康一行12人到達木里縣城,既有陸勤康名醫工作室落戶涼山,也有鄞州人民醫院專家團隊開展帶教支援工作,其中來自醫共體的4位專家將開展新一輪為期7個月的醫療幫扶工作。
隨著海拔的不斷攀升,空氣變得稀薄,專家團隊出現了不同程度的高原反應,胸悶、氣促,頭痛、頭暈。經過短暫的吸氧治療,陸勤康院長和該院眼科中心黨支部書記趙娜副主任醫師、王盛展副主任醫師和王蕓主管護師走進木里藏族自治縣人民醫院的眼科病房。經過前期篩查,共有60位眼疾患者在翹首期盼著這批眼科專家的到來。
藏族大媽復明后心愿是“看清做手術醫生的臉”
69歲的藏族大媽央青家住木里藏族自治縣水洛鄉,是全縣離縣城最遠的鄉鎮之一。隨著年歲的增長,央青的視力逐漸下降,尤其是右眼,已經到了幾乎失明的狀態。
“經過檢查后發現央青的右眼僅剩光感,白內障非常嚴重,走路都需要兒子攙扶。目前白內障晶狀體核硬度分級為1~5級,4級及以上為硬核,這次的手術病人中達到硬核程度的占一半,這類患者在寧波并不多見,給手術增加了難度。”陸勤康說道。
當被問到重見光明后最想做什么時,央青的回答令人意外:“我就想看清為我做手術這位醫生的臉。”術后第一天,她的右眼視力已經恢復到0.8。此時同病房77歲的馬約布老爺爺已經迫不及待在手機上翻看照片,他急著想要出院回家看清剛滿6個月小孫子的臉。
據統計,6月29日、30日兩天,陸勤康專家團隊每天工作13個小時以上,共完成了48例白內障復明術、1例眼瞼腫瘤切除術和11例復雜性眼病手術,患者平均年齡在75歲左右,其中還包括完成了當地首例人工晶體懸吊術。術中,專家團隊還要面臨被肝炎患者傳染的風險,好在一切順利。
“光明行”7年幫助3000多位眼病患者復明
“患者揭開紗布重新看見這個世界的瞬間,就是我最有滿足感的時刻。”2015年9月至今,作為省市共建重點學科、浙江省區城專病中心、寧波巿重點學科帶頭人,陸勤康和團隊的 “光明行”醫療援助活動已經走過貴州、新疆、吉林、四川等多個省市,已為3000多名當地白內障等眼病患者手術復明。
去年7月,鄞州人民醫院與木里藏族自治縣人民醫院結對,開始新一輪的醫療衛生對口幫扶工作,陸勤康帶隊深入涼山腹地了解當地醫療條件和患者需求。
對于國內大多數城市來說,通過實施白內障手術來復明已是“小菜一碟”,但對于木里的醫生們而言,這卻依然是根“難啃的硬骨頭”。眼科人才稀缺,設備不全,平時開展的眼科手術僅局限于翼狀胬肉切除以及一些外眼小手術。為此陸勤康幫扶的另一個重要任務是授人以漁,做好對當地醫生傳幫帶,去年11月1日,他派出鄞州人民醫院醫共體橫溪分院眼耳鼻喉科朱孟成醫生抵達木里開展幫扶工作,填補了多項醫療空白。
幫扶無限期,7月1日,陸勤康名醫工作室在木里藏族自治縣人民醫院成立,這是繼興仁、和龍、庫車之后的第四個名醫工作室,該院眼科醫生盧慶冉和沈秀成成了陸勤康在當地收的首批徒弟,他們還將被安排前往鄞州人民醫院眼科中心進修,繼續不斷地將學科前沿知識和先進的醫療技術“回輸”到木里,通過“造血式”幫扶,為當地醫院培養一支眼科隊伍,更好地服務木里人民。
不管是巍巍高原,還是山路十八彎,都擋不住陸勤康健康扶貧的腳步,改變不了他為山區人民帶來更多光明、通過醫療教育公益促進當地共同富裕的決心。他積極響應鄞州人民醫院 “按需幫扶、形式多樣、注重實效、幫扶無期限”的總方針,助力當地醫院采用新技術開展新項目,頻頻填補當地醫療技術空白,培養了一批又一批“帶不走的醫療隊”,在共富路上彰顯著民建會員的責任與擔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