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業”到底有多難--民主黨派成員中的人大代表解析就業難題
發布時間:2007-03-13 10:21:30
|
作者: 記者 秦 維
人們常說安居樂業,就業乃民生之本。伴隨著就業促進法草案提請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在今年的十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上,就業問題成為來自民主黨派的人大代表們關注的熱點問題之一。在記者的采訪中,幾個關鍵詞頻頻出現在代表們的建議和議案中。
平 等   消除就業歧視
[新聞背景]放眼當下的勞動就業市場,各種五花八門、或明或暗的“就業歧視”,正是其中一大刺眼“風景”。如性別歧視(不招女大學生)、年齡歧視(35歲以下)、身體歧視(身高、相貌、殘疾)、健康歧視(乙肝等病毒攜帶者)、地域歧視(外地戶籍限制)、學歷歧視(本科以上)等。對女性的歧視還有一個特點,就是學歷越高,歧視越大。
[代表建議]
杜宜瑾(致公黨):這些大量存在的歧視,完全是一種地道的“就業阻礙”。不僅在總量上,對充分就業的實現構成極大的妨礙,而且在品質上,更是對公平就業環境的嚴重侵害,必將置那些相對弱勢的勞動群體(如女性、殘疾人、農民工等)于更加惡劣的就業處境,惡化他們的生存環境。
龐麗娟(民進):用人單位對女生、對本科學歷以下的歧視比較突出,而不看人的實際能力與素質,這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損害了勞動者平等就業的權利。期待“就業促進法”能嚴厲禁止和懲處各種就業歧視。   
 大學生就業   多渠道解決更重要
[新聞背景]眼下用人單位的大學畢業生招聘會異常火爆,人才市場信息顯示,有的公務員崗位是40個大學畢業生錄取一個;而有的用人單位卻抱怨說,招聘到滿意的員工不容易。那么究竟是大學畢業生供過于求,還是用人單位的要求太苛刻?中國青少年研究中心發布的報告指出,高校畢業生初次就業率在持續走低。2007年,中國將有495萬名大學生畢業,較去年又增加了82萬人。當就業的壓力洶涌而來的時候,平靜的校園開始變得浮躁,很多大學生發出了“一畢業也就意味著失業”的感嘆。
[代表建議]
鈕小明(民革):目前高校畢業生整體就業情況已進入“大眾化就業”時期,畢業生要合理定位,調整就業觀和就業期望值,樹立大眾化的就業觀。大學生的職業要求要符合自身實際,不能盲目攀比。同時,完善相關政策,鼓勵更多的畢業生到農村、邊疆工作。
王亨君(民革):解決大學生就業難,關鍵在于大學教育改革要適應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還要改革教學內容。按人才市場的需求給辦學單位一定的自主權,包括專業設置、課程設置、招生人數等,鼓勵發展高等職業技術教育。
瞿  鈞(民進):大學擴招把就業難推向了更窘迫的境地。擴招的最初目的,是為了提供更多更好的人才,現在看來,很多“人才”沒有培育出來,“非人才大學生”卻一批一批地產生了。此外,目前大學生自主創業的就業模式遠未形成規模,更多停留在政策扶持和媒體關注層面,需要多方面的推動。
實現再就業  轉變觀念創造機會
[新聞背景]2006年我國就業再就業工作取得了顯著成績,中央財政安排就業再就業資金234億元,全國城鎮新增就業首次突破1000萬人,是實施積極就業政策以來城鎮新增就業人數最多的一年。許多下崗職工、失業人員開始投入到以商業零售為主的個體店鋪、居民服務業和家庭手工業、運輸服務業、各種修理服務業等各色行業中,有的還準備向正規小企業過渡。但是,2007年的再就業壓力依然不減,零就業家庭、下崗職工等困難群體的再就業尤為緊迫。
[代表建議]
王維城(民盟):就業是促進社會和諧的重要因素。要在解決歷史遺留問題上采取更積極有效的政策和措施,重點做好下崗失業人員特別是困難群體再就業工作,將就業援助與解決就業困難人員的生產生活結合起來。
賀  鏗(九三學社):確立就業優先的原則,把促進充分就業作為考量政府政績的主要指標。要鼓勵發展勞動密集型產業、服務業、非公有制經濟、中小企業,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業崗位。對解決勞動力就業貢獻大的企業,應該在稅收方面給予一些優惠和折扣。
劉  曉(民革):勞動者本身也要不斷提高自身職業技能和就業觀念,發揮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通過參加各種職業培訓和學習,增強再就業能力,擴大成功就業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