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國華:降低行政成本時不我待
發布時間:2007-03-22 09:31:40
|
作者:
長期以來我國行政費用呈高速增長態勢,其增長幅度高于GDP的增長,高于財政支出的增長,高于財政支出中其他項目支出的增長,這種狀況迄今沒有得到有效遏制,已引起越來越多人士的關注和憂慮,成為社會反響強烈的問題之一。
廣義地講,行政成本是一國政府管理國家的費用,我國在傳統的計劃經濟時代,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各方面黨和政府一管到底,自然行政管理費用很高。經過近30年的市場化改革,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基本形成,構建小政府、大社會的條件逐步具備,降低行政成本、提高行政效能已成為一項迫切的歷史性任務。
當前我國行政成本過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一是行政部門眾多,只能交叉,公務人員隊伍龐大,編制總數屢減屢增,行政人員與事業單位人員混崗,變相增加行政人員等;二是預算編制執行不嚴,預算外資金缺乏法律監督,預算調整多追加多,支出隨意性較大。一些資金脫離了人大的監督,規避了程序性監控,降低了可支配資金的使用績效;三是文山會海、公款吃喝、公款旅游多,層層陪同接待,造成行政經費迅速膨脹;四是行政機關內部財務不規范,浪費多,審計監督中重指出的合法性,而輕支出所產生的社會效益;五是公務人員成本意識淡薄,艱苦奮斗思想缺乏,辦事大手大腳等。特此,對降低我國行政成本提出如下建議
一、切實轉變觀念,樹立成本意識
各級黨政領導和公務員要提高對降低行政成本,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重要性的認識,切實轉變觀念,把維護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作為降低政府行政成本工作的出發點和歸宿點。發展是政績,降低政府行政成本,節約社會資源也是政績。要教育、強化行政人員樹立成本意識、效益意識和現代化管理意識,不斷提高工作效率,更好地為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服務。
二、深化機構改革,嚴格編制管理 一是要深入研究“小政府、大社會”的運行機制和機構設置,鞏固上屆政府精簡機構的成果,跳出“減-增-再減-再增”的怪圈。中央各部委要從自身做起,不要通過考評等方式給地方施加增設機構、編制的壓力。二是切實把政府職能轉向宏觀調控、市場監管、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上來,進一步縮小政府的管理權限和范圍,實現政府與企業、社會、市場的科學分工。
三、推廣部門預算,加強預決算嚴肅性
一是要進一步深化預算編制等管理制度的改革,強化預算的權威性和嚴肅性,實現預算收支程序法律化、規范化。加強政府財政支出評價體系建設,完善政府財政支出考核體系。二是要嚴格預算外資金的管理,把預算外資金和制度外資金納入到預算控制內,形成完整統一的政府預算,統一財政。三是要提高行政成本運行的透明度,建立責任追究制度,實施重大決策聽證、論證、專家咨詢制度,對重大財政支出決策過程立法,提高決策的科學性。四是進一步完善政府采購制度,擴大采購范圍,用法制化的采購手段,規范化的財政支出,控制和降低行政物質成本。
四、強化部門管理,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
一是各級政府與部門要不斷完善內部財務管理制度,提高財務管理水平,降低行政成本。二是建立合理的支出程序,從嚴控制一般性支出。特別要加強對會議、文件資料、報刊、公務用車、公務接待、公款出省(國)學習考察、差旅費等的管理,認真貫徹執行中辦發(2006)33號《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印發〈黨政機關國內公務接待管理規定〉的通知》,規范公務接待行為,將公務接待費用納入財政預算管理,公開透明,接受監督。三是要挖潛與資源共享。如信息化建設等方面,要加強黨委與政府、部門與部門之間的信息化資源的整體規劃與整合,實現裝備共建,資源共享。
五、加快立法進程,建立評價機制
我國的行政經費不單單僅指政府部門的支出,除政府機關及所屬事業單位外,還涉及到黨委、人大、政協、民主黨派、群眾團體機關和法院、檢察院等。中央和地方的各套班子都要嚴格執行《預算法》,建立行政成本績效評價考核機制,建立降低行政成本首長負責制和責任追究制,加強監督檢查。
(吳國華系浙江省政協副主席、民建浙江省委會主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