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請問機器人會喊救命嗎?”“這位同學的提問很有創意,機器人能不能喊救命,其實屬于機器人對外界的識別和反應功能,這項功能的實現取決于我們如何去對它進行數據歸集和編程,因此想讓機器人喊救命是可以實現的哦!”日前,在余杭區鸕鳥鎮中心小學某教室內,民建余杭區一支部會員陳薇博士給鸕鳥小學的孩子們帶來了一節趣味橫生的“人工智能”科普課。
陳薇,清華大學畢業,后赴美國攻讀博士學位。曾為清華大學人工智能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員、美國Paypal主任分析師、Lending Club首席風控數據科學家、排列科技聯合創始人兼首席科學家。目前,任教于中國計量大學信息工程學院人工智能系。
作為余杭民建會員,在其他會員的最初印象里,陳薇是一個不善言談、學術成果頗豐的“學術咖”,接觸久了才發現她不僅熱心務實,并且執行力驚人。據了解,陳薇博士開設的“趣味人工智能”課程是民建余杭區基層委主導的“教育共富-鸕鳥鎮中心小學-教育共富課程計劃”項目的一部分,從學術及業界資源的搭建,到鸕鳥鎮中心小學的需求調研及各項課程設置,陳薇儼然成了“教育共富”項目的“項目經理”,推動了課程正式落地。
給大學生上課信手拈來,給小學生講課對陳薇來說卻是頭一遭。如何將晦澀抽象的理論知識用具體生動的形式展示在課堂上,陳薇著實費了一番功夫。目前,中小學人工智能課程這一塊并沒有標準的教材可供參考,為了盡快熟悉中小學生的上課模式,陳薇不僅在專業網站上觀看了大量中小學教師的公開課,還旁聽了杭州市區幾所中小學設置的特色科技課程,由此總結出一套適合鸕鳥鎮中心小學孩子們的‘趣味人工智能’教案。
“趣味人工智能”課程中的“趣味”是關鍵。為了激發孩子們的學習興趣,每當引入一個新的人工智能基本概念,陳薇都會提前篩選準備兩到三個趣味十足的小故事,以便學生們更為直觀的理解人工智能的現實意義。“兩次課程接觸下來,通過孩子們的反饋,我發現這種方式很奏效,當我在講臺上為孩子們分享人工智能趣味小故事時,看到的是一張張專注而渴求知識的臉,他們的熱情、活躍和奇思妙想讓我驚喜連連。”陳薇感慨道。
除了重視趣味故事的運用,陳薇的人工智能課程還十分重視學生們的親身參與實踐。在教到“冒泡排序”時,她提前準備了標上1-10數字的紙片并打亂順序,然后邀請同學們到講臺前根據自己的理解依次將數字按照從小到大排列組合,讓孩子們通過動手和思考對交換排序的算法概念有更深入具象的理解。
提到為什么在會將人工智能課程作為教育共富計劃中的第一個課程,陳薇表示,在科技進步與社會需求的共同促進下,從小學課堂到高等學府,人工智能教育已遍地開花,但在偏遠的鄉村,人工智能基礎教育的缺失仍舊是短板。鸕鳥學校的校舍和機房條件是很完備的,但仍缺少先進的教學理念,缺少接軌前沿技術的課程,缺少帶領孩子們打開眼界、面向未來新世界的資源和機會。
“通過教研和運用先進的技術,讓先進的教育理念和優質的課程資源能夠落地于鄉村,幫助他們培養出更多優秀的人才,我想這就是這就是在鄉村學校開設人工智能課程的意義,也是在推動教育領域實現共富的載體。”陳薇說。
除了人工智能教育課程之外,陳薇還積極探索以“自然成長、純真童年”為導向,完善鸕鳥鎮中心小學辦學理念,在充分利用各支部教育系統會員和企業家會員等資源的基礎上,結合當前社會經濟發展趨勢和鸕鳥鎮中心小學師生需要,還開設了包括法制、理財、環保等課程,不斷豐富當地學生的知識儲備和素質教育資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