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
2021年7月17日,在“黨的領導與百年中國職業教育”——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研究會第十一次年會開幕致辭時,上海市政協副主席、上海中華職業教育社主任周漢民滿懷深情地朗誦了由他為話劇《國士》主題曲所做的《你走來》的詞:
你從腥風血雨的歷史中走來,
臉上是深深的憂患。
山河破碎,
你想力挽狂瀾;
民族危亡,
你要慷慨赴難。
興職教,“雙手萬能”除萬難;
赴延安,共探“周期”啟未來。
創民建,誓與中共同前行,
為中華,敢叫日月換新天。
你從開國大典的壯麗中走來,
身后是朝霞滿天。
五星旗下,
你抒滿腔情懷;
國計民生,
你呈忠心赤膽。
為國是,理必求真勤思慮;
獻華夏,事必求是建箴言。
遍神州,言必守信作表率,
為人民,行必踏實是典范。
(副歌)
你走來,走過千山萬水,
人民就是江山。
你走來,走過人生漫漫,
國士是這樣的偉岸。
一、導言
黃炎培先生(以下敬稱先生)是我國近現代著名的民主革命家、社會活動家、教育家,以畢生精力奉獻于中國的職業教育事業,為改革脫離社會生活和生產的傳統教育,建設中國的職業教育作出了重要貢獻。英國思想家齊格蒙·鮑曼在《立法者與闡釋者:論現代性、后現代性與知識分子》中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洞見:作為“立法者”,知識分子的角色是仲裁社會的價值觀。令人感慰的是,先生懷有追求作為“立法者”的愿望,并付諸行動。新時代發揚光大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對于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意義重大。“如果說我今天終于決定踏上這段險程,也不僅僅是由于我現在自覺有了更好的準備,還有一個更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情勢的發展要求我必須承擔這一重任,因為我相信,它應合了當前的急需”,法國社會學家、教育學家埃米爾·涂爾干在《教育思想的演進》中的這句話,用在先生這些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思想做出開創性、奠基性的貢獻的前輩身上,可謂恰如其分。無論從職教理論方面,還是在職教實踐方面,先生都堪稱我國近現代職業教育的先驅,因為“這一人生與成就不僅旋律優美,且具有多聲部而又和諧統一的時代特征,人們念茲在茲。”
二、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形成及其內涵
在《無窮的困惑——黃炎培、張君勱與現代中國》一書中,許紀霖教授這樣寫道:“近代中國宛如一座云霧縈繞的歷史迷宮。當知識分子懷著救世的熱忱跨入它的大門,去探尋通向光明的出口時,他們不由得感到自己是在黑暗中摸索,到處都是陷阱、暗壁和死胡同”。就是在這種境況下,先生以赤子之心投入教育生活,并通過組建中華職業教育社連接理論與實踐。
(一)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形成
1.以赤子之心投入教育生活。
先生的座右銘是:理必求真、事必求是、言必守信、行必踏實。先生1878年生于江蘇省川沙縣(今上海市浦東新區),字楚南,后去日流亡時,改“韌之”,“韌字的意義,刃是刀,韋是牛皮”。辛亥革命后,先生又將字改為任之,他解釋說,這有兩層意思:一是自己認為應該擔當的責任,毫不推諉,勇于承擔,善始善終;另一層意思是:對于別人的議論、非難,聽之任之,隨它去,自己認清的路就要走到底。正是在這種信念指導下,先生懷著一顆赤子之心,全力參與到職業教育事業之中。
1902年,考入南洋公學,師從中文總教習蔡元培。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先生本著“教育救國”理念,他認為“要救中國,只有到處辦學堂”,因為辦學能開啟民智,以挽救民族危亡。先生注重實踐,把研究學問和改造社會相結合,于是在他的家鄉浦東廣辦各級各類學堂。從川沙小學堂、開群女校、廣明小學、廣明師范講習所、到川沙縣立學校、浦東中學,再到中華職業學校、上海中華職業補習學校、重慶中華職業補習學校,重慶中華工商專科學校,在上海創辦比樂中學、廣西省立桂林職業學校、廣西平樂實用職業學校、四川灌縣農業職業學校等,先生投身具體辦學實踐,為中國近現代職業教育開展試驗和提供示范。
2.連接理論與實踐組建中華職業教育社。
1913年,先生寫成《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之商榷》一文,號召“打破平面的教育,而為立體的教育”“漸改文字的教育,而為實物的教育。”舒新城在《近代中國教育思想史》一書中寫道,學校教育采用實用主義“于民國二、三年間,蔚為一種思潮,流行全國。”陳青之先生在《中國教育史》一書中寫道,“實用主義的提出不能不謂我國教育史上的大革命”“自黃、莊(莊俞)二氏大聲一提倡,全國教育界觀念為之一大變。”
先生將實地調研與考察作為連接理論與實踐的橋梁,他曾言:“以謂吾輩業教育,教育此國民,譬之治病,外國考察,讀方書也;內國考察,尋病源也。方書誠不可不讀,而病之所由來與其現象,不一研究,執古方治今病,執彼方治此病,病曷能已?”從最早的1905年,先生被推舉為江蘇教育總會調查干事,一年多時間,足跡遍及江蘇63個縣的四分之三。1914年,先生遍訪安徽、江西、浙江、江蘇、山東諸省城鄉10個月,撰寫通訊在《申報》發表,后輯《黃炎培考察教育日記》兩集在商務印書館出版。1915年,先生以考察團編輯身份隨中華游美實業團赴美考察教育3個月。《中華職業教育社宣言書》中強調“施行方法奈何:曰調查,曰研究......”,《中華職業教育社組織大綱》中第三條“本社事業之種類及其項目如下列:第一類:甲、調查,乙、研究......”1917年,先生赴日本及菲律賓考察;同年,赴新加坡、馬六甲、吉隆坡等地調查華僑教育3個月。中華職業教育社成立大會“場中并陳列菲島學校出品多種其有關于職業教育之意見書等,亦均置諸臺上。”及至1931年,先生與江恒源等考察日本、朝鮮職業教育,先生先后出版《黃炎培考察教育日記》第一、二、三、四集,為開展職業教育改革提供了第一手資料。
在調查研究的基礎上,1916年9月,先生組織建立職業教育研究會,當時參加的會員有148人,這是我國近代教育史上最早成立的職業教育研究機構。1917年5月6日,先生聯合蔡元培、伍廷芳、梁啟超、張謇、馬相伯、嚴修、唐紹儀、張伯苓、聶云臺、史量才、穆藕初、宋漢章等社會名流48人,發起成立中華職業教育社,并發布宣言書及章程。中華職業教育社發起人中,江謙、蔣維喬、沈恩孚、賈豐臻、顧樹森、袁希濤、莊俞等都是當時教育界的著名學者,他們或精通中國古籍,或精研中外教育理論,或有豐富教育實踐經驗,或對中外教育做了深入調查研究。
(二)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內涵要義
先生出生于國家內憂外患交相煎迫、人民生活極為痛苦的時代,受民族災難的刺激和時代思潮的感召,先生立志教育救國,并決心通過教育特別是職業教育喚醒民眾覺悟,為國家培養人才。
1.“職業教育,凡教育皆含職業之意味。”
先生說:“職業教育,以廣義言之,凡教育皆含職業之意味。蓋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學識、技能而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若以狹義言,則僅以講求實用之知識者為限,亦尤實業教育也,唯實業教育,兼含研究學說之意味,而職業教育,則專重實用,純為生活起見。實業教育所養成之人物,則一部分主用思想;而職業教育所養成之人物,則完全主用藝術。蓋自歐洲18世紀工業革命以來,乃有所謂實業教育。至晚近,實業益發達,而生計問題亦日以急迫。于是復有所謂職業教育,專以職業上之學識、技能教授不能久學之青年,而一方面亦使實業前途進步益無限量。......故職業教育者,在學說上為后起的名詞,在社會上為切要之問題,而在教育上實為最新最良之制度。”(黃炎培.職業教育,載中華職業教育社編《黃炎培教育文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5:44.)
2.“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
先生提出職業教育終極目標是“使無業者有業,使有業者樂業。”在《中華職業教育社組織大綱》中,先生指出“曰吾中國現時之教育,不惟不能解決生計問題,且將重予關于解決生計問題之莫大障礙。而求根本上解決此問題,舍溝通教育與職業,無所為計。”他強調“凡教育皆含職業之意味,蓋教育云者,固授人以學識技能而能使之能生存于世界也。”“職業教育是為個人謀生之預備,為個人服務社會之預備,為世界及國家增進生產能力之預備。”
3.“大職業教育主義”。
先生指出“我國向來貴士而賤工,學生畢業后有為工者,人必以為降格”“數向各方面提倡,乃有學生反對,家族不贊成之困難。”“將不適宜之習慣漸漸變更,殊非提倡職業教育不可也。”他從職業教育重在滿足社會需要的角度提出“大職業教育主義”“(一)只從職業學校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二)只從教育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三)只從農、工、商職業界做工夫,不能發達職業教育。”因此,他強調“辦職業學校的,須同時和一切教育界、職業界努力地溝通聯絡。提倡職業教育的,同時須分一部分精神,參加全社會的運動。”“設什么科,要看職業界的需要;定什么課程,用什么教材,要問問職業界的意見;就是訓練學生,也要體察職業界的習慣;有時聘請教員,還要利用職業界的人才。”“對外還須有最高的熱情,參與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納一切”。伴隨著職業學校的開辦、職業課程的開設和職業人才的培養,既推動了傳統教育形態由封閉走向開放,也推動著我國近現代工業化、城市化的進程。
4.“雙手萬能、手腦并用、做學合一”。
先生倡導職業教育采用“雙手萬能、手腦并用”。他強調職業教育要注重動手能力培養,“理論與實際并行”“知識與技能并重”,力爭“物盡其用”“人盡其才”,如此以來,做到“工作重效能”。先生通過“做學合一”教學原則把職業教育運動擴展開來,使其與平民教育、生活教育、農民教育相結合,先生先后創辦蘇州昆山徐公橋農村改進試驗區、鎮江黃墟鄉村改進試驗區、漕河涇農學團等30個農村改進設施。
5.“敬業”“樂群”。
在《我之人生觀與吾人從事職業教育之基本理論》一文中,先生說:“人有知,乃求真。有為,乃求善。有感,乃求美。而其本在求生。孤生不能,生亦寡趣,乃求群。”在先生看來,所謂“敬業”,是“對所習之職業具嗜好心,所任之事業具責任心。”所謂“樂群”,是“具優美和樂之情操及共同協作精神。”在身體力行推進我國職業教育發展外,先生還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在戰區救濟、救護,推動民族工業內遷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1931年“九一八”事變后,先生和中華職業教育社創辦《救國通訊》雜志,“本刊為國難而生,為國難而死,為國難而更生”。先生參與發起組織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后改組為中國民主同盟)和民主建國會,并積極參與到新政協籌備工作中來,這也是“敬業樂群”的生動體現。
三、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與高質量發展
2017年,中華職業教育社成立100周年之際,習近平總書記致賀信指出:中華職業教育社是我國成立最早的職業教育社團。在風雨如晦的舊中國,中華職業教育社本著教育救國的宗旨,致力于改革傳統教育、推動職業教育發展,參與愛國民主運動,投身民族救亡,成為接受中國共產黨領導、追求民主進步的愛國社團。
撫今追昔,吃水不忘挖井人。先生作為我國近現代職業教育的奠基人,其產生于100多年前的職業教育思想既站在了世界前沿,又根植于中華大地。正是由于黃炎培先生較早地認識到職業教育的跨界性,觸及了職業教育的本質規律,其職業教育思想對我國一個多世紀的職業教育發展起到了重要的指導作用。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以“大職業教育主義”為精髓,認為職業教育應該與整個產業界和教育界相聯系,這與目前我國所提倡的普職融通、產教融合的要求是完全一致的。在當前的職業教育改革與發展中,職業院校新生缺乏職業啟蒙和勞動教育基礎、行業企業參與度不夠仍是兩大難題。在新的歷史條件下繼承和弘揚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深入認識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本質特征,對于構建產教融合、育訓結合、普職融通、多級貫通的中國特色現代職教體系具有重要意義。
(一)職業教育的系統性
“大職業教育主義”是一種系統觀念,是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中共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經濟已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系統的性質和功能不僅取決于要素的性質和功能,還取決于要素之間的互動。
職業教育是惠及人口最廣泛、經濟社會效益最直接的教育類型。職業教育一頭連著教育,一頭連著經濟,既體現著內在的教育性,也體現著外部的經濟性。優化職業教育類型定位不僅是教育問題,也與經濟社會發展有著直接而密切的聯系。針對不同受教育者群體多層次、多樣化的需求,與基礎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終身教育形成了重要的聯系。隨著我國產業升級和經濟結構調整不斷加快,各行各業對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越來越緊迫,職業教育重要地位和作用越來越凸顯,迫切需要通過高質量的職業教育,使勞動者能有效適應以知識生產配置為核心的產業轉型升級。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的《中國教育現代化2035》提出,到2035年,推動我國成為學習大國、人力資源強國和人才強國,這就需要牢牢把握人才整體性和層次性的需求。在這個意義上,“五個堅持”是運用系統觀念和動態思維來謀劃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基本方法論。
(二)職業教育的適應性
先生認為職業教育的本質就是社會化,職業教育要打通與社會的藩籬,適應社會需求。他積極倡導職業教育社會化,強調職業教育“須同時與社會經濟結構相匹配,與社會生活相配合,才能興旺發達”。先生一生把工作重點放在平民職業教育上,正如他在《中華職業學校五年來之經過》一文中指出的那樣“凡平民教育性質之職業學校,最合現今社會所需要。”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已經轉變為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雖然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職業教育體系,但職業教育領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十分突出,與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建設教育強國、辦人民滿意教育的要求相比,我國職業教育還存在著類型定位不夠優化、體系建設不夠完善、制度標準不夠健全、辦學和人才培養質量水平參差不齊、社會參與辦學的動力不足、適應性不強、社會吸引力不高、有利于技術技能人才成長的配套政策尚待完善等問題。經濟發展是分階段的,不同階段對應不同的需求結構、產業結構和技術體系。《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增強職業技術教育適應性,深化職普融通、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探索中國特色學徒制。”隨著我國進入新的發展階段,經濟結構進一步優化,產業升級不斷加快。新一輪的科技革命正在塑造新的產業形態,智能制造、大數據、物聯網等新技術的廣泛應用對工作內容產生了深刻而長遠的影響,從我國產業發展看,到2025年技能型人才缺口率將達48%,技術藍領缺口更是高達3000萬人,迫切要求提升職業教育在服務產業轉型升級、服務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適應性。
(三)職業教育的包容性
先生指出“職業教育一切設施,須使勿遠于是種社會之生活狀況,否則其結果將與其宗旨日趨而日遠。”他強調“凡職業學校之設科,須十分注重當地社會狀況。鄉村與城市不同。即同是鄉村,同是城市,其地方狀況,亦不盡同。萬一設科不合需要,必至影響于他日學生出路。”當今世界正在努力尋求更加包容性的經濟發展方式,因為受教育程度低下和技能水平低下不僅與收入和就業相關,而且也和許多其他社會結果相關。技能開發是讓青年人能夠順利過渡到工作的一個主要手段,2014年經濟發展與合作組織(OECD)發布《教育概覽》報告的主題即是“為了包容性增長的教育與技能”,報告特別指出,教育和技能是實現未來幸福的關鍵所在,并對恢復長期經濟增長、降低失業率、提升國家競爭力、培養更具包容性及更有凝聚力的人才至關重要。
2021年召開的全國職業教育大會提出建設技能型社會,《意見》明確啟動實施技能型社會職業教育體系建設地方試點,辦好全國職業院校技能大賽,全方位踐行世界技能組織2025戰略等具體舉措,旨在讓廣大青年能夠享受到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和培訓,通過發展技能,實現高質量就業,使他們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為他們人生出彩搭建平臺和舞臺,在改變個人命運的同時,更能惠及家庭和整個社會,這也是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實現共同富裕的應有之義。
四、新時代發揚光大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路徑
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中國特色是歷史和現實做出的回答,是國際比較得出的結論,既是獨具特色的,又是獨具優勢的。法國社會學家、教育學家埃米爾·涂爾干在《教育思想的演進》中指出“歷史的研究不僅將會使我們有能力與我們自己的原則交流,而且也會使我們時不時從我們的前輩那里,發現我們必須納入考慮的一些至關重要的東西。因為他們是我們的先輩,而我們是他們的傳人。”2021年全國職業教育大會召開后,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堅持面向市場、促進就業,堅持面向實踐、強化能力,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以下稱“五個堅持”),并將其作為推動現代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工作要求。這與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不謀而合,可進一步形成新時代發揚光大黃炎培職業教育思想的基本路徑。
(一)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推動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
立德樹人是各級各類教育的根本任務。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強調個人道德修養與治國平天下有機結合、成人與成才相輔相成的教化實質,這種教化具有強大的生命力和感召力。德技并修要求以專業建設為龍頭帶動課程等主要載體建設,發揮課堂作為立德樹人主陣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并通過素質教育夯實立德樹人基礎,重視文化建設在立德樹人中功能與效應的內化與彰顯。《職業教育法》規定實施職業教育應當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受教育者進行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道德教育,培育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傳授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培養技術技能,進行職業指導,全面提高受教育者的素質。堅持立德樹人、德技并修必須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切實增強對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理念認同、思想認同和感情認同,堅持把德育放在首位、同時做到德技并修、育訓結合,特別是要把思想政治教育與技術技能培養融合統一,當前特別要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
(二)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推動形成產教良性互動、校企優勢互補的發展格局
堅持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實質上就是堅持并發展職業教育的跨界屬性,正確處理好產教關系、校企關系,積極倡導和全面推動雙主體辦學,實施專業對接產業、課程對接崗位、教學過程對接生產經營過程、科研服務國家戰略和行業企業,真正推動產教良性互動,校企優勢互補。《職業教育法》規定職業學校、職業培訓機構實施職業教育應當注重產教融合,實行校企合作,培育供需匹配的產教融合服務組織。在考量職業院校發展實際需求的基礎上,通過優化職業教育供給結構,政府發揮其宏觀引導作用,制定規則和監督執行,同時,職業院校在公平競爭和兼顧社會利益平衡的基礎上,通過優化專業體系、優化資源配置,強化校地合作、育訓結合等具體舉措和程序,使供需雙方能夠理解職業教育結構變化的現象與過程,更好把握教育制度供需的互動關系及結構特征,使促進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新制度供給在實體上更具科學性,在程序上更具規范性。
(三)堅持面向市場、促進就業,推動科研布局、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與市場需求相對接
在加快壯大現代產業體系的背景下,以服務發展、促進就業為宗旨的職業教育將人力資本投入和就業兩端緊密聯系在一起。由工業社會向信息時代轉型的過程中,傳統的工作形式及對工作的準備過程發生變化,這既對勞動者從體力勞動技能轉向腦力勞動技能提出了新要求,也為職業教育落實就業優先政策,推進高質量發展創造了新需求。
堅持面向市場、促進就業,培養能夠適應就業市場需要的人是職業教育基本要求。職業教育是近現代工業化的產物,專業源于產業,職業教育專業目錄要對接現代產業體系,根據產業發展及時調整更新,才能更好服務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現代化。2021年3月,教育部印發了全面修(制)訂后的《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這是推進職業教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提高職業教育適應性的重要舉措,以此推動職業教育科研布局、專業設置、人才培養與市場有機銜接。
(四)堅持面向實踐、強化能力,讓更多青年憑借一技之長實現人生價值
《職業教育法》第二條規定:本法所稱職業教育,是指為了培養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使受教育者具備從事某種職業或者實現職業發展所需要的職業道德、科學文化與專業知識、技術技能等職業綜合素質和行動能力而實施的教育。面向實踐、強化能力要求職業教育所開設專業要適應區域經濟發展以及產業升級需要,通過職業教育,為青年人生出彩搭建平臺和舞臺,使這些群體的人們通過體面的工作獲得人生的尊嚴與價值,在改變個人命運的同時,惠及整個家庭。目前我國已建成世界規模最大職業教育體系,培養了一大批支撐經濟社會發展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堅持面向實踐、強化能力是育成技術技能人才最直接和基本的途徑,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則是更高的要求和更高層次的追求,其中重要的路徑是必須弘揚工匠精神,直接的方向是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有力人才和技能支撐。職業教育既是特色鮮明的類型教育,也是面向市場的就業教育,更是培養能力的實踐教育,尤其是推進技能型社會建設進程中,職業教育不可或缺,大有可為。職業教育的人才培養一定要瞄準能力、突出技能,讓更多受教育者以一技之長走向職場、實現人生價值。
(五)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營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良好環境
我國《憲法》《教育法》《職業教育法》都規定,受教育權是公民的一項基本權利。《職業教育法》規定職業教育是與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的教育類型,是國民教育體系和人力資源開發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多樣化人才、傳承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的重要途徑。同時又規定國家采取措施,提高技術技能人才的社會地位和待遇,弘揚勞動光榮、技能寶貴、創造偉大的時代風尚。當今世界正在努力尋求更加包容性的經濟發展方式,受教育程度低下和技能水平低下不僅與收入和就業相關,而且也和許多其他社會結果相關。職業教育既與教育的大眾化普及化密切相聯,更與面向人人直接相聯,一定要站在全面發展、終身教育的視角,努力在營造人人努力成才、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上下功夫、見成效,推動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堅持面向人人、因材施教就要深入推進育人方式改革、辦學模式改革、管理體制改革、保障機制改革。在此過程中,在政府統籌下動員社會力量參與舉辦職業教育,充分利用行業企業資源創新育人方式,以真正實現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雙元育人,這是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在職業教育領域的具體體現,讓更多受教育者享受到包容性發展的成果,踐行建設教育強國、人力資源強國和技能型社會的初心和使命。
五、結語
20世紀以來,黃炎培等教育家對職業教育的探索與實踐也給我們提供了許多重要的啟示,特別是對事物生成與演變過程的分析,可以使人由此理解為什么是“這樣一個”而不是其他結果,最終成了演化的定局,從而更為深刻地認識它的特質,成為我國教育現代化進程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職業教育發展是一個宏大的歷史課題,職業教育逐步形成具有歷史特征和制度因素的類型特色,而這正是職業教育發展的基本底色。而只有通過解釋職業教育的緣起動因和發展軌跡,并挖掘作為本土化文化適應手段的職業教育之價值,才能為構建中國特色職業教育體系提供資源和奠定基礎。恰是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這種緊密的辯證關系和有機結合,賦予了這一教育類型獨特的個性和價值。在這個過程中,支持、建構和組織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的是一種行進中的力量,對這種行進中的力量進行觀察、記錄、分析和發揚光大是尤為重要的。
(本文獲2022年度民建省委會理論研究優秀結項成果一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