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民建
專題專欄
《浙江民建》
理論與研究
我的位置:主頁  > 宣傳教育 > 理論與研究
將人民政協建設成全過程人民民主 實踐平臺的必要性及路徑研究
發布時間:2023-01-04 10:30:01
  |  
作者: 王益女 吳雨倩 黃挺輝 任央君 任思帥

        “民主”歷來是國家這一主權形式的核心議題。放眼全球,幾乎所有的當代國家都標榜自己為民主國家,“民主”也深入人心地成為當代國家獲得合法性統治的基礎條件,并不約而同地設計和配套所處時代的治理制度和秩序規范。中國提出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一種新類型的世界民主形式,其最顯著的本質特征在于民主的人民性和民主的全過程性,是人類民主的中國實踐、中國方案和中國貢獻。而作為中國獨創的、內生的人民政協,應當并且可以打造成為面向海內外展示“全過程人民民主”這一“中國之治”的實踐平臺。

        一、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要義

        馬克思和恩格斯曾說:“民主是什么呢?它必須具備一定的意義,否則它就不能存在。因此全部問題就在于確定民主的真正意義。”[1]肇始于馬克思主義的一般原理,孕育成符合中國自身政治邏輯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在本國實踐基礎上摸索而來的、不斷深化馬克思主義民主理論的最新成果,首先需要厘清它的基本含義,從而賦予它真正意義。

        (一)概念提出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21年7月1日,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的全新概括和全新提法。在總書記的論述中,其主要內涵指向廣大人民對國家重大立法事項、重大決策事宜的參與。在此之前,已有“全過程民主”的概括,而在此基礎上又加入“人民”二字,更凸顯了中國民主的“人民性”。因此,“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基本定義可以從中國民主的一體兩面一窺究竟:一是民主的“人民性”,二是民主的“全過程”性。在同年10月召開的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又進一步全面系統闡述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內涵價值、制度要求和工作舉措,他指出,“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僅有完整的制度程序,而且有完整的參與實踐。我國全過程人民民主實現了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是全鏈條、全方位、全覆蓋的民主,是最廣泛、最真實、最管用的社會主義民主?!?/p>

        (二)本質特征

        “全過程人民民主”作為一種民主新類型,是中國共產黨持續推進民主理論創新、制度創新、實踐創新的經驗總結,是對中國民主而不是他國民主的高度凝練,為新時代一以貫之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提供了科學指引和根本遵循。其本質特征可以由字面得以體現,“全”“過程”“人民”,也即由上述基本定義的一體兩面拆解為三方面。一是全鏈條的民主。體現了過程民主的重要性,過程性作為民主原本的內在要求被“全過程人民民主”再強調和再重視,擯棄了西方國家將民主概念窄化為“選舉民主”的通病。二是全方位的民主。表現了民主參與方式的全面性,“全過程人民民主”通過一系列國家民主制度安排,將民主選舉、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等各個環節有效串聯,打造了中國民主鏈條的完整閉環。三是全覆蓋的民主。顯示了涵蓋范圍的多元性、參與主體的廣泛性,一方面全過程人民民主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各領域,另一方面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參與主體涵蓋了社會各個階層、群體,是一種超越階級的全民民主。

        (三)超越西式民主的全過程人民民主何以能

        長期以來,世界普遍存在一種崇拜趨勢,盲目將歐美國家的西式民主視為全球“民主樣板”。以中國為首的社會主義民主政體和民主形式,深受西方國家的花式挑刺和猛烈批判,甚至被西方陰謀發動的顏色革命以顛覆。眾所周知,不管各國采取何種民主形式,重要的是遵循民主的精神義理,而非拘泥于民主的具體式樣,更不可將西式民主奉為圭臬。歷史和現實都表明,制度穩則國家穩,制度強則國家強。近年來的“西方之亂”與“中國之治”形成強烈對比,不僅用事實告訴世人什么才是真民主,更凸顯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優越性和生命力。因此,全過程人民民主完全能夠超越西方競爭性的、金錢式的所謂“標普民主”。一方面,在于全過程人民民主根植于中國內生土壤的堅實基礎。錢穆曾說:“中西理政,各有淵源,此皆全民族整個文化之一部?!盵2]民主的概念雖是抽象的,但諸如政黨制度、選舉制度、央地關系、三權關系等在內的民主政體表現形式卻是具體的,且根植于各國的內生文化土壤。中西歷史文化、社會現實土壤的巨大差異性,致使我們無法隨意用西式民主范式在中國類推,更不能將西方的民主模式視為放之四海而皆準的標準化、公式化民主模式。中國的民主模式與中國的歷史文化具有高度的歷史連續性[3],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民主觀的“全過程人民民主”,扎根于廣袤的中國大地,是在不斷汲取中華傳統優秀文化養分、堅持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基礎上,開創性提出的適合本國國情的民主制度創設。它不僅豐富和發展了人類政治文明,更因符合實踐規律而創造了中國經濟社會快速發展的奇跡和社會長期穩定的奇跡,增強了發展中國家堅持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信心決心,為人類民主事業發展提供了新思路、開辟了新航道。另一方面,在于全過程人民民主特有的價值屬性。亞里士多德曾說:“無論從政是一件好事或是一件壞事……,正也應該讓全體公民大家參與政治”。[4]作為繼承和發揚馬克思主義思想的社會主義國家,中國的民主概念自誕生之日起就意蘊著“人民民主”,也是全過程人民民主不同于西式民主而獨有的價值屬性,成為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內在屬性,契合了中國共產黨百年來的價值追求與制度目標,并內化為中國民主的初心,深入到中國共產黨的血脈之中。在1945年著名的“窯洞對”中,當民主人士黃炎培向毛澤東提問,中國共產黨該如何擺脫“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歷史周期率時,毛澤東給出的答案是“民主”“只有人人起來負責,才不會出現人亡政息”,即“人民民主”。而西方的代議制民主、選舉民主一味強調程序性合法,形式上看似民主,實則由于無法超脫金錢的干預和維系,民主的“人民性”長期處于被擱置甚至消解的狀態,從而倒向“金錢民主”。習近平總書記在2021年10月召開的中央人大工作會議上指出,“民主不是裝飾品,不是用來做擺設的,而是要用來解決人民需要解決的問題的”。全過程人民民主由于更重視民主的實質,堅持國家權力屬于人民,“人民民主”的價值屬性能最大限度地保障人民當家做主,并通過將中國共產黨的領導與人民當家做主、依法治國相結合,能保證國家治理跳出治亂興衰的歷史周期率,符合“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二、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度中的全過程人民民主

        人民民主在國家層面的實踐形態上,包含了國家對人民、人民對國家兩個維度。[5]前者外顯于國體,即人民民主專政;后者外顯于作為政體的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以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等人民群眾廣泛參與國家管理和政治生活的制度體系。其中,中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和政治協商會議制度并稱“兩會制”,“兩會制”民主是中國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安排。相較于研究頗豐的作為中國根本政治制度和最高權力機關的人民代表大會,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度則因符合政治實踐國情而具有高度的耦合性,是中國的現實選擇和特有的制度設計,成為中國對世界政治的獨特貢獻之一。

        (一)價值意蘊

        1948年,中共中央提出“五一口號”,主張“各民主黨派、各人民團體及社會賢達迅速召開政治協商會議,討論并實現召集人民代表大會,成立民主聯合政府”[6]。1949年9月召開的中國人民政治協商第一屆全體會議,正式標志了中國人民政協的確立,從那一刻起,人民政協正式成為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在全國范圍內,將中國共產黨與各大民主黨派及廣大愛國力量集結在一起,集體商討接下來的建國大業,成為新的歷史起點。人民政協的成立,是中國共產黨在把握馬克思主義民主政治理論的精神實質基礎上,同中國民主實踐現實情況相結合的偉大產物,是對馬克思主義思想理論的創新性發展,也是對中國優秀傳統文化和民主思想理念的成果轉化,繼承和超越了“求同存異”“兼容并蓄”“天下為公”“執兩用中”等中國傳統民主思想,拓展了世界民主模式,詮釋了民主的真諦。人民政協的成立,也為中國式協商民主提供了新的專業化平臺,在體系設計上,通過科學規范的合作式新型政黨制度,為各黨派團體、各族各界人士提供了地位平等、渠道暢達的政治參與渠道,為打造團結民主、科學有效的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平臺提供了新的基地,為弘揚政治民主的共同價值提供了新的實踐載體,成為中國推動人類政治文明進步的獨創性貢獻。

        (二)代表維度

        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全部合理性,在于它能夠保證絕大多數中國人民的利益實現,而人民政協作為全過程人民民主成熟定型的重要標志和展示形態,可從橫向、縱向兩個方向的代表維度來透視。一是橫向維度方面。體現在由“界別”這一基本單位組成人民政協所涵蓋的政協委員群體的范圍廣度。人民政協作為多黨合作的展示平臺,是中國制度體系中唯一由界別組成的政治組織,其性質定位和功能優勢都能通過界別推進、實現?!敖鐒e”創設作為中國近代民主革命的制度產物,是人民政協的鮮明特色,具有重要的政治地位和制度意義。目前,人民政協全國委員會設立了34個界別,涵蓋中國共產黨、8大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人民團體、各少數民族和各界代表,香港特別行政區同胞、澳門特別行政區同胞、臺灣同胞和歸國僑胞的代表以及特別邀請的人士等。從對象范圍上,最大程度地確保人民政協覆蓋和代表盡可能多的行業群體。二是縱向維度方面。體現在人民政協制度體系的層級設置,目前人民政協設全國委員會(簡稱“全國政協”)和地方委員會(簡稱“地方政協”),后者還分為省、自治區、直轄市,自治州、設區的市、縣、自治縣、不設區的市和市轄區的地方委員會,各級政協每屆的任期通常為五年。雖然全國政協對地方政協、地方政協對下級政協只是指導關系,卻可通過縱向維度的層級設置,發揮人民政協的縱向層級動員功能。一方面,通過自上到下的工作指導,把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和對人民政協的工作要求落實下去;另一方面,通過自下到上的工作動態反饋,充分吸收來自各個層級政協委員群體的社情民意,從而把海內外中華兒女的智慧和力量廣泛凝聚起來。從層級范圍上,最大程度地確保人民政協能夠盡可能多地匯聚人民的民意。

        (三)內嵌民主機制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而人民如何通過政協制度安排來行使自己的權利,則體現了國家權力屬于人民的現實可操作性。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必須首先準確把握人民政協的性質定位,從而弄清其內嵌的民主運行機制。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體系中,如果說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以作為中國根本政治制度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為制度之基的話,那么,人民政協則構成了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必要補充形式和重要實現渠道。關于政協的性質,早在1954年12月毛澤東邀請各民主黨派、無黨派民主人士座談政協工作時,就明確了其性質是黨派性的,不同于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人民政協非國家行政機關,而是統一戰線組織[7]。人民政協被定位為中國的參政議政機關、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及專門協商機構,通過設計配套一系列高效履職的工作機制、參與流程,使不同界別、不同層次、不同利益訴求的人們擁有各抒己見的平臺。不同于人大的選舉制度設計,人民政協的基本職能被概括為“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凝聚共識”十六個字,其中,“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也是政協工作的主要方式,而“凝聚共識”是習近平總書記于2018年底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提出的新職能,貫穿于政協履行其它三項職能的全過程。人民政協通過承載專門協商機構的性質定位,在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凝聚共識中保障和支持人民當家作主。[8]其內嵌的民主機制機理,在于政協履職覆蓋的每一個界別、運行的每一個環節、涵蓋的每一個領域,以及在民主協商、民主決策、民主管理、民主監督的各個環節,均能實現人民盡可能充分的協商交流、全面的共識匯聚,最終形成強大的政治合力和廣泛的人民意志,充分踐行和展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真諦。

        三、將人民政協建設成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平臺的意義

        73年的歷史和實踐已證明,人民政協具有無法比擬的民主制度優勢。它通過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凝聚共識多項職能,在人民政協構建起的體制機制內,實現人民有事多商量、做事多討論、遇事多協商,推動全國各族人民廣泛團結,促進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搭建起了履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人民政協實踐平臺,能有力實現“最大公約數”基礎之上的國家有效治理,充分拓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發展空間,全面展示“中國之治”的特色社會主義制度。

        (一)實現“最大公約數”的國家治理方式的需要

        包容性是政協民主的一個重要特征,它承認社會階層多樣化、群體利益多元化、群眾訴求多維化,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責任性,注重把全社會所有受決策影響的人民都納入到人民政協制度的協商過程之中。鄧小平同志曾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五屆全國委員會第二次會議上的開幕詞中明確指出,“人民政協是發揚人民民主、聯系各方面人民群眾的一個重要組織?!盵9]作為人民民主的體現形式,政協首先踐行了“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群眾路線,表現形式就在于其作為統一戰線組織,密切聯系人民、廣泛代表人民,其每一個界別都是各自所聯系的一部分社會主義勞動者,以及擁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愛國者政治同盟。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人民政協成立65周年大會上概括到,“人民群眾是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點,在中國社會主義制度下,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是人民民主的真諦”。[10]因此,人民政協不僅是政治組織,還是代表最廣大人民群眾的人民民主的重要表達,也是實現“最大公約數”的國家治理方式的重要途徑。同時,人民政協基于統一戰線政治聯盟的角色定位,圍繞不同界別群體的不同意見、建議、主張進行充分地磋商和探討,從而在利益分化的社會現實中達成政治共識,持續鞏固共同的政治信念堅守,實現了不同政治力量的共同政治目標,避免了競爭性、排他性、對抗性決策方式所導致的零和博弈,在政協的協商式政治平臺中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打造了“最大公約數”的人民統一戰線同心圓,最終實現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的統一。

        (二)拓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發展空間的必由之路

        全過程人民民主是通過具體科學的制度安排和現實有效的參與實踐來踐行,而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度正是中國重要的、原創的實踐方式之一,它應當并且可以成為拓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發展空間的重要平臺?!伴L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基本方針,也是中國共產黨與各民主黨派、無黨派人士團結合作的指導方針。在民主監督方面,鄧小平同志曾在1957年的西安干部會上開宗明義指出共產黨要接受監督,“憲法上規定了黨的領導,黨要領導得好,就要不斷地克服主觀主義、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就要受監督,就要擴大黨和國家的民主生活。”[11]并指出來自黨、群眾以及民主黨派和無黨派民主人士的三個方面的監督,強調要開好政協會,擴大各方面的民主監督。“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事業,繼續需要政協就有關國家的大政方針、政治生活和四個現代化建設中的各項社會經濟問題,進行協商、討論,實行互相監督,發揮對憲法和法律實施的監督作用?!盵12]因此,首先在中國新型政黨制度的黨際監督方面,就能通過人民政協構筑起中國共產黨與政協監督體系之間的“四梁八柱”,發力全過程人民民主發展空間的拓展。其次,在民主決策方面,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度作為一個政治子系統,是中國共產黨和國家實行科學民主決策的重要環節,其具有的獨特政治構造,能聯系更多、各類型的政治子系統,能以豐富的政治網絡對政治環境和社會系統作出快速反應,具有平衡政治運行、提升決策效能等作用,在支撐中國整個政治系統運行方面,表現出異于西方選舉式政治決策的角色定位與運行機制。

        (三)展示“中國之治”的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窗口

        制度競爭是國家綜合國力競爭的一項重要內容,制度優勢是國家贏得戰略主動權的一個重要優勢。全過程人民民主,是中國共產黨在新的歷史發展階段團結帶領人民,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相結合所精心培育的民主制度“果實”,其核心要義可以從全過程的民主決策、全過程的民主協商以及全過程的民主實踐三個維度進行理解和深化[13],凝結著中國對民主政治發展規律的新認識,匯聚了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的新動能,其理論意義、實踐意義、時代意義十分深刻。而人民政協,作為中國共產黨在新中國成立之時發展社會主義民主的創新設計,是“中國之治”的重要組成和實踐平臺,是中國對人類政治文明發展作出了的制度貢獻。人民政協作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協商民主的重要渠道和專門協商機構,是從中國土壤生長出來的新型政黨制度“之花”,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全過程人民民主制度體系和參與實踐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凝聚共識、民主決策、維系穩定、團結協作等方面展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極大地豐富了世界民主內涵,拓寬了世界民主形式,增加了世界民主渠道,因而可以并且應當成為全過程人民民主所代表的過程民主和成果民主、程序民主和實質民主、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人民民主和國家意志相統一的中國彰顯方式與展示平臺。

        四、在人民政協實踐中推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具體路徑

        在人民政協實踐中推行全過程人民民主,就是要在人民政協制度平臺建設上提質擴面、協商成效上求真務實、民主監督上規范有序、建言獻策上精準有效、聯系群眾上無限暢達、凝聚共識上無與倫比,全力打造黨委領導、政府支持、政協搭臺、各方參與、服務人民的工作格局,使人民政協在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中真正發揮黨委政府“好幫手”、委員履職“大平臺”、人民群眾“連心橋”的獨特作用。

        (一)搭建協商監督平臺,成為黨委政府“好幫手”

       人民政協是協商監督平臺,而非協商監督的主體,因此,在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中,要著重搭建人民政協的協商監督平臺,提高人民政協組織政治協商的實際能力,既要從制度上完善協商于決策之前、實施之中的工作機制,又要充分運用會議監督、視察監督等多種民主監督形式在內的協商式監督手段,以人民政協的協商監督平臺搭建,推動政協“小協商”之下的邊疆“大治理”,當好黨委政府“好幫手”。一是把政治協商作為政協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主攻方向。發揮好專門協商機構的作用,是人民政協本質屬性的根本要求。要完善人民政協政治協商體制機制,充分運用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民主集中制優勢,以程序性制度為基石,把政治協商納入黨委政府的議事規則和工作程序之中,真正落實“把政治協商納入決策程序”的要求。明確政治協商主題,準確把握各級人民政協所在層級黨委政府的大局大勢、中心工作、重要任務,將其中的重要事項納入政治協商范圍。明確政治協商程序,對議題確定、會議組織、成果報送、意見反饋等各環節進行有效規范。明確政治協商的著力點,以新發展理念、新發展階段、新發展格局為指引,發揮專門委員會的特點、界別的特色和委員的專業優勢,形成既暢所欲言,又理性有度,還合法依規的良好協商氛圍,在推動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創造人民群眾高品質生活、實現現代國家高效能治理中,彰顯中國人民政協這一專門協商機構的獨特效用。二是把會議監督作為政協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經常渠道。民主監督作為人民政協的重要職能之一仍然是薄弱環節。在2017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的《關于加強和改進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中,明確提出人民政協民主監督是“以提出意見、批評、建議的方式進行的協商式監督”,因此政協民主監督的效力是政治性的而非法律性的。而會議監督作為政協發揮民主監督職能的最常用方式,可通過政協各類會議平臺,對黨委政府進行民主監督。要建立健全政協常態化會議監督制度規范,以政協會議為主要平臺和陣地,有意識地在人民政協全體會議、常務委員會會議等的大會發言中增加民主監督性內容和比重,加大民主監督力度,充分發揮政協會議監督黨委政府的功能。要落實會議監督議題確立機制,人民政協的全體會議要視具體情況,安排界別小組或是界別聯組專題討論、擬定有針對性的監督性議題;人民政協的常務委員會會議、主席會議、協商座談會、對口協商會、專題協商會等會議要落實一定比重和數量的監督性議題;會議監督的議題覆蓋面要針對《意見》提出的八方面監督內容做到雨露均沾,不僅要關注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社會熱點難點、群眾焦點痛點,還要對《意見》列出的“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遵紀守法、加強作風建設、密切聯系群眾、開展反腐倡廉等情況”等其它方面內容進行充分和有效的監督。三是把視察監督作為政協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補充。作為人民政協民主監督形式之一的視察監督是政協對涉及中國改革發展穩定的重大監督性議題,組織委員視察團,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聽取情況、實地察看、座談討論、交換意見,發現問題和不足,提出批評和建議,推動黨委政府的決策部署得到貫徹和落實。要深刻把握政協民主監督的科學內涵,緊扣黨委政府中心工作,精心選擇視察監督議題,以問題為導向,帶著問題去,追著問題走,盯著問題談,找準問題癥結,做到有的放矢,提出有效對策,突出視察監督實效,實現視察監督“心中有數”“胸中有法”。創新視察監督的方式和途徑,綜合運用召開座談會議、定點考察、隨機走訪、明察暗訪、設立意見箱、發放調查問卷等,以專委會、界別、小組、不同層級或不同行政區域政協的縱向橫向聯動為單位進行視察,打造立體化視察監督合力。要重視視察監督的結果運用和反饋督辦,視察監督結束后要形成書面報告向黨委政府進行報告,在得到黨委政府領導的批示轉辦后,要迅速對接相關部門進行督辦,推動視察監督結果落到實處。

        (二)完善建言獻策機制,鍛造委員履職“大平臺”

         人民政協的性質定位是建言獻策機構,而非權力決策機構,因此,在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中,要充分發揮人民政協建言獻策的功用,通過政協委員報送社情民意、提出提案建議、調研課題議題等參政議政方式,提升委員建言獻策的質量和參與度,既要廣開言路、集思廣益,讓政協委員所代表的界別人士暢通表達利益訴求,又要充分調動各界人士積極參與政協民主決策等國家政治生活,以人民政協建言獻策機制的完善,推動政協“小信息”之下的委員“大參與”,鍛造委員履職“大平臺”。一是把社情民意作為政協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載體。暢通信息傳輸渠道,將反映社情民意信息作為政協委員履職的重要方式,自上而下打通人民政協各個層級,構建收集整理、上傳報送、錄用反饋和表彰宣傳于一體的社情民意工作閉環機制。建立信息骨干隊伍,設立界別(小組)信息聯絡員、政協專家智庫、政協特邀信息員等社情民意信息人才“蓄水池”,打造集政協各級組織在內的社情民意信息收集網,推動形成全域覆蓋的信息人才工作格局。強化選題精準意識,在分析研判選題上念好“準”字訣,在強化交流互動上念好“深”字訣,在突出特色工作上念好“新”字訣,廣泛征集來自各級政協委員在經濟發展、社會治理、群眾愁盼等方面切中社會脈搏的選題信息,建立各級政協社情民意信息題庫,重點熱點難點問題直達全國政協決策層,打造重點關切、熱點突出與突發信息快速反應相配合的工作機制。二是把提案工作作為政協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主要途徑。提案工作是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既是發展協商民主、做好民主監督的重要載體,也是喚醒民意、暢通民意的重要渠道。作為政協委員履職的主要方式,提案工作集協商民主、民意收集、凝聚共識等各種民主要素于一身,能充分體現政協提案來自民意、代表民意、實現民意的全過程,最終實現提案辦一件、協商深一層、共識增一分。因此,要充分做好提案工作環節的協商民主,將多種層次、各種形式的民主協商活動,貫穿于提案提出、審查討論、立案確定、督辦反饋等各個環節,深入提案協商議政,強化監督助推落地。構建覆蓋全社會的集協商民主、民意收集、民主監督等于一體的提案工作網,充分利用各級政協和全體委員構成的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組織網絡,不斷輻射提案工作覆蓋面,拓展提案協商內容,豐富提案協商形式,擴大提案參與群體。建立健全提案工作機制,在現有的《提案工作條例》《提案辦理協商辦法》《提高提案質量的意見》等制度體系基礎上,不斷完善和創新提案工作方法,提高提案工作制度化、規范化、科學化水平。三是把調研課題作為政協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必要補充。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是人民政協履行職能的基本遵循,也是政協這一專門協商機構建設的關鍵內容,而調研課題是其表現形式和必要補充。政協調研課題通過對各地黨委政府全局性、戰略性問題的研究思考,可以服務于重大決策的制定和實施,如政協調研課題可以緊扣各地五年規劃實施,緊盯階段性目標任務,圍繞重要政策執行、重點工作推進、重大項目建設,通過深入調查研究,發現問題、提出對策,供黨委政府決策參考。要做好政協調研課題搭臺工作,著力加強調研課題基礎工作,持續增加調研頻次,健全調研工作規則,推進各級政協組織的課題調研上下貫通、聯動開展。要建立政協委員課題選擇、調查研究、組織管理、成果反饋等方面的制度體系,不斷夯實政協委員通過課題調研進行履職的基礎。對于政協委員履職而言,要戒掉“居廟堂之高”的虛榮心理、“處江湖之遠”的消極態度,堅持圍繞中心、服務大局的履職方向,明確課題調研工作重點,瞄準社會關注重點、群眾關切熱點,時刻把切中要害的課題調研作為履職的重要標準。

        (三)強化聚力機構建設,架好人民群眾“連心橋”

        人民政協是聚力機構,而非權力機關,因此,在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中,要緊扣團結和民主兩大主題,不斷增強人民政協作為聚力機構在密切聯系群眾、深入團結民族、廣泛凝聚共識上的責任感和使命感,善于用求同存異的團結辦法找到全過程人民民主實踐主體的“最大公約數”,努力做團結和民主的倡導者、推動者、實踐者,以人民政協聚力機構的建設,推動政協“小民主”之下的民族“大團結”,架好人民群眾“連心橋”。一是把聯系群眾作為政協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主要途徑。地方政協組織所在的市縣等基層是國家治理的前沿陣地,也是防范化解風險矛盾的第一線,需要人民政協各級組織以及各位委員通過下沉基層,來密切聯系群眾、防范治理風險、化解社會矛盾、疏導負面情緒、增進民族團結。要建立政協密切聯系群眾的工作機制,就群眾關注的身邊事情、切身利益、具體問題,把協商會議、監督會議、調研會議開到基層一線、開到百姓身邊、開到群眾桌邊,傾聽百姓呼聲,甘做群眾利益的調解員,宣傳政策法規,勇做大政方針的講解員,凝聚民心民智,善做凝聚共識的宣傳員,讓人民群眾感受到人民政協、政協委員時刻就在身邊。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民意反饋平臺,發揮政協的協商專業性特點和廣泛聯系群眾的優勢,將政協組織的觸角、政協委員的步子不斷向基層延伸,常態化邀請更多的群眾參與協商調研等活動,引導群眾通過政協渠道有序參與國家政治生活,使更多的群眾意見通過政協民意反饋平臺得到充分表達,協助黨委政府做好釋放社會壓力、疏導群眾情緒、促進各方交流等工作,真正使政協與群眾密切聯系有機銜接,進一步豐富“有事好商量、眾人的事情由眾人商量”的政協民主制度化實踐。二是把民族團結作為政協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重要目標。民族團結是國家的生命線,人民政協作為愛國統一戰線組織,加強民族團結也是其職責和目標所在。而人民政協具有的巨大包容性和廣泛代表性,吸納了中國各黨派、各民族、各階層、各宗教界代表人士等群體,能充分表達各民族的訴求、有效維護各民族的利益,在做好民族團結工作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人民政協要充分運用這一優勢,高舉民族大團結大聯合的旗幟,以鑄牢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意識為目標,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團結凝聚各自界別所在的民族意志,推動平等團結互助和諧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得到不斷升華,助力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得到最終實現。作為中國唯一的以界別為單位的政治組織,人民政協要充分發揮政協的界別特色,通過政協各級組織的各類界別活動,推動各界各族群眾的廣泛交流、深度交融、聯情聯誼,引導各界各民族牢固樹立榮辱與共、休戚與共、命運與共的中華民族命運共同體理念,在密切聯系民族、破解民族工作難題、維護民族和諧等方面,貢獻人民政協的智慧和力量。要建立健全人民政協團結各個民族的工作體制機制,主動順應時代發展、滿足各族群眾期待,在政協民族團結理論研究上先行一步,在政協參與民族團結實踐上多走一步,讓各個民族受益于看得見、摸得著的人民政協制度,增強各民族的獲得感、幸福感與安全感。三是把凝聚共識作為政協踐行全過程人民民主的中心環節?!叭诵氖亲畲蟮恼?,共識是奮進的動力”,習近平總書記在2018年底全國政協新年茶話會上的這番概括,是對人民政協凝聚共識這項職能的高度詮釋。凝聚共識作為人民政協的職能,不僅是人民政協的初心和本心,也是人民政協制度的政治底色,貫穿于政治協商、民主監督、參政議政三大職能的運行和實現全過程,后三項職能是否有效履行和落實,都賴于凝聚共識這一職能的充分發揮。有了凝聚共識獲得的廣泛支持,政治協商能得出更為統一的政治決策;經由凝聚共識過程的充分磨礪,民主監督能更加有效;通過凝聚共識這個重要環節,參政議政能結出更加豐碩的果實。凝聚共識的本質是政治思想工作,因此要把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作為鞏固共同思想政治基礎的主軸,把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作為統攬政協職能發揮的總綱,在理論武裝中引導凝聚共識職能的發揮。要拓展凝聚共識的方式,把凝聚共識融入黨史學習教育、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民主協商會議、視察監督調研、提案辦理工作、社情民意反映等活動中,推動人民深刻體悟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及人民政協制度在內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所具有的顯著優勢。要豐富凝聚共識的載體,強化政協委員之家、政協委員工作室、委員服務聯絡處等工作據點建設,借助委員會客廳、委員宣講團、委員接待日、委員講堂等多種載體,深化據點載體凝心聚力功能建設,豐富據點和載體活動的內容和形式。要完善凝聚共識的渠道,既要依托人民政協各級組織在內部開展各種談心談話,也要在政協外部強化同政協委員所代表的界別群眾進行溝通交流,打造從政協內部到外部、從政協領導到普通委員、從委員到群眾的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凝聚共識工作格局。[14]

(本文獲2022年度省政協“人民政協和全過程人民民主”征文優秀論文三等獎,民建省委會理論研究優秀結項成果一等獎)


天天干天天爱天天操| 国产在线拍偷自揄拍无码| 67194在线午夜亚洲| 国产精品蜜芽tv在线观看| 97国产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国三级国产av| 2022久久国产精品免费热麻豆| 国产精品一区视频| 黑人操日本美女| 国产成人一区二区三区在线观看 | 国产精品嫩草影院在线看| 3d无尽3d无尽动漫同人| 国产成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草莓app在线观看| 国产zzjjzzjj视频全免费| 粉嫩国产白浆在线播放| 免费国产怡红院在线观看| 欧美精品久久天天躁| 亚洲日本va中文字幕久久| 最新国产小视频在线播放| 久久精品国产精品亚洲毛片| 无人视频免费观看免费视频| 中国黄色一级片| 在线观看视频免费123| 97超碰精品成人国产| 国产欧美在线播放| 蜜桃成熟时2005| 啦啦啦啦在线直播免费播放| 爱情岛永久入口网址首页| 亚洲理论在线观看| 最近中文字幕在线的mv视频| 久久精品99久久香蕉国产| 性做久久久久久| jizzzz中国| 国产精品一级二级三级| 色在线亚洲视频www| 午夜精品久久久久久久99| 欧美精品久久天天躁| 亚洲五月丁香综合视频| 无翼乌全彩绅士知可子无遮挡| 亚洲国产精品综合久久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