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載為民疾呼 天塹終成通途--民建浙江省委會為湖州長湖申航道運河大橋奔走呼吁紀實
發布時間:2007-07-03 11:10:17
|
作者: 作者:本報記者 陸梅紅 通訊員 袁世運 朱惠忠
6月14日,湖州長湖申河道舊館鎮段,一座鋼筋鐵骨的提籃式拱橋在雨中初露雄姿。引橋和大橋之間有一段道路,被稱為“民建大道”。 為何以一個黨派來命名一條路?這座大橋和民建組織究竟有什么關系?
   一封特殊的來信 “最近一段時間,我們在廣播里、電視上經常聽到黨和政府高度重視‘三農’問題和統籌城鄉發展的鼓舞人心的新聞報道,經常聽到‘群眾利益無小事’的愛農親農事例,我們心里熱乎乎的,但我們現實的生存環境又使我們愁云滿面,十分擔憂。” 一封由湖州新興港村、光明村、港湖村全體黨員簽名的求助信,被放在了湖州市及民建省委會領導的桌上,不為別的,只為了湖州城東門外廿五里牌和晟舍兩渡口被撤一事。運河支流長湖申航道南岸渡口被當地群眾稱為“母親渡”,這幾個村世代靠此渡口出行。2003年,有關部門從航道通行的安全考慮撤消了古渡口,之后未采取適當配套措施,從此,給百姓出行造成了極大的困難。原來去一趟湖州城往返交通費只需6元,現在得先乘三卡繞道舊館鎮,再坐公交車,總花費28元,大大加重了群眾的經濟負擔。以前到北岸上班打工的農民擺渡只要10多分鐘,現在繞道要一個半小時,來回近3個小時。
   為民謀利擔此任 2003年7月,民建省委會社會服務處和民建湖州市委會聯合赴實地調研,形成了《關于在湖州長湖申航道廿五里牌段建橋,實現吳興工業區跨南岸輻射發展的建議》,希望在兩古渡中間建橋。同時,民建省委會又將此事寫成信息報送省政府分管領導和有關政府部門。時任副省長的巴音朝魯在信息上作了批示,湖州市政府十分重視,分管城建的副市長專門為此召集相關單位和部門進行專題研究,并向省政府作了匯報,巴音朝魯副省長又一次作了批示,要求省交通廳進行處理。 2004年,民建省委會又把該事列入為“三農”服務的重大舉措。幾年來,省委會新老主委多次過問此事,與民建湖州市委會領導進行探討,向省交通廳有關同志進行咨詢,要求有關處室對提出的意見建議進行跟蹤了解,把事辦好辦實。
一橋飛渡天塹變通途 在各方的努力下,2004年省交通廳正式將廿五里牌運河大橋立項;2005年12月,投資近3000萬的長湖申航道跨運河大橋正式開工。得知消息,當地百姓一早就趕到現場,自發放起了鞭炮。目前連接廿五里牌橋梁的2.5公里道路已完成路基,為了感謝民建組織的積極幫助,這條路被當地百姓稱為“民建大道”。 據介紹,大橋是一座跨區域、跨河道、跨運河的三跨工程,計劃年底大橋峻工通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