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人的“出行小事”都是“頭等大事”,如何讓城市發展的動脈系統更加暢通?從城市建設到文化發展,杭州“走出去”,還缺哪些“軟實力”?
網友問:今年是亞運年,四方賓客來杭參會,杭州朝世界一流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際大都市目標又邁出了堅實一步。但同時,我們是否還有一些“軟實力”方面的不足?長久來看,又該如何做好城市服務,提升國際知名度?
作答人:文輝(杭州市人大代表、杭州國際交流服務中心有限公司國際交流部經理)
我認為,語言環境標識,是人們對一座城市的初印象。
長期以來,規范公共服務場所外語標識,杭州一直在行動,編制了相關導則和公共服務領域外文譯寫規范的地方標準,成立了專家智庫來推動外語標識管理規范化。一輪輪“捉蟲”,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公共領域外語服務供給能力上,杭州還需要多“取經”。我建議參照《北京市國際交往語言環境建設條例》,將全市語言環境規范化建設這件事納入地方立法,解決因沒有宏觀統籌,各級標識譯法無法自上而下統一的短板,為常態化開展工作提供支撐。
另外,我認為社會主體參與語言環境建設的積極性還有待發掘。目前,和公共服務相關的外語服務參與主體范圍狹窄,對于營造具有國際化水準的生活氛圍是遠遠不夠的。外賓辦事時,部分政務服務窗口和熱線有沒有必要提供外語應答服務?博物館、美術館、展覽館、景區、交通樞紐等有沒有地道的外語標識和介紹?各咨詢門戶網站有沒有詳實新鮮、可交互的外語服務內容?這些不能只靠幾個部門、幾個學者來改進。
總之,要想提升國際知名度,就要軟硬兼備。比如,可以建立常態化的專家和社會人才智庫,鼓勵學校、企業和其他社會主體積極開展語言交流項目,向全世界推廣漢語及非遺、“宋韻”等具有杭州味的傳統文化,增加記憶點。這是一個長久的課題,愿有識之士以城市主人翁的自覺,一起投入其中。(來源:杭州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