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鄉統籌發展需要新思路--民建中央“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實現城鄉協調發展”考察團到山東專題調研
發布時間:2007-08-10 09:18:33
|
作者: 蔣志臻
走在七月的齊魯大地上,郁郁蔥蔥、生機盎然的自然景象與欣欣向榮、蓬勃發展的縣域經濟相映生輝。7月22日至27日,民建中央“大力發展縣域經濟,實現城鄉協調發展”考察團一行來到山東進行專題調研。幾天來的所見所聞,山東縣域經濟的發展狀況給考察團一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和啟發。考察團把“發展縣域特色經濟,實現城鄉統籌”這一意見反饋給相關縣(市)時,引起了大家的共鳴。    在唐代名相房玄齡、宋代詞人李清照的故鄉、素有“小泉城”之稱的章丘市,考察團建議該市發揮鄰近省會濟南交通便利、產業基礎較好的優勢,走城郊經濟擴散發展的模式;在著名的“蔬菜之鄉”——壽光市,針對壽光市“工業上培植了晨鳴紙業等一批骨干企業,農業上鑄造了‘壽光蔬菜’這一品牌,三產上培育了蔬菜批發市場這一龍頭”的情況,考察團建議該市走“龍頭工業導向,特色農業產業化,三次產業共同發展”的模式。在地處膠東半島西北部的龍口市,考察團建議該市根據沿海區位優勢和礦產、石油、天然氣豐富的資源優勢,走以外向型高端工業化為特征的模式。考察團指出,加快發展縣域經濟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任務。縣域經濟是特色經濟,縣域經濟的實力來自特色經濟所產生的競爭力。    據悉,山東省委、省政府在客觀地分析全省人口與經濟總量的縣域分布后,把城區之外的91個縣(市)按照發達、中等、欠發達分類,實施了魯西突破菏澤、魯中突破濟南、魯東突破煙臺的“三大突破”戰略,出臺了促強扶弱帶中間的“雙30工程”(重點抓好30個經濟強縣與30個欠發達縣)發展措施,采取了多種形式的結對幫扶制度,建立了全省縣域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評價考核體系。正是在“統籌兼顧”這一思路的指導下,山東經濟獲得了長足的發展:全省經濟總量已經躍居全國第二;22個縣(市)進入全國百強,其中不少經濟強縣擺脫了吃飯財政的窘迫;城鄉居民收入不僅連續快速增長,人均收入大大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在一些地方城鄉差距出現了縮小的勢頭;科技、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社會事業全面加快發展,社會和諧穩定,人民安居樂業……    “城鄉統籌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要實現城鄉統籌,打破過去長期形成的二元模式,必須探索新思路。”7月27日,民建中央副主席馬培華在與中共山東省委、省政府交換意見時強調考察團的這一觀點。如何進一步實現城鄉統籌?考察團提出了三點建議:一是堅持“城市帶動農村,工業反哺農業”的方針,做好城鄉統籌規劃,切實站在一體化的高度搞好國土空間布局和產業、人口布局。二是堅持城鄉平等,進一步加大對農業、農村的投入,把投資絕大部分用于工業以及城鎮的固定資產和基本建設的做法亟須改變。三是按照城鄉統籌的要求,進行體制機制的改革調整。    “城鄉統籌面臨著新的機遇。”長期關注“三農”問題、曾任農業部副部長的民建中央副主席路明表示,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已于今年7月1日實施,這部法律對于農村發展、實現城鄉協調發展具有非同尋常的意義。這部法律把農民合作經濟組織定位于具有法人性質的經濟實體,不再像以往那樣到民政部門登記,而是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門注冊。換句話說,今后會誕生各種各樣、各行各業的農民經濟合作實體從事經濟活動,農民辦企業也不再局限于傳統意義上的企業類型。根據國外的經驗,農民合作經濟往往是一種能人經濟,而且國外許多合作經濟組織都是實力雄厚的大財團。而國內職業教育的發展會給縣辦、村辦企業和鄉鎮企業、中小企業提供大量需要的人才,為縣域經濟的持續發展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