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金融學者的民本思想--記民建省委會參政議政委員會副主任應宜遜
發布時間:2007-08-10 09:30:56
|
作者: 陸梅紅
“叮咚”,門開了,是電信寬帶來收費,八屆政協委員、民建省委會參政議政委員會副主任應宜遜對收費人員說:“你們又漲價了,從880元漲到980,這就是壟斷行業,你們的利潤已經夠高了。”在中國人民銀行浙江省分行干了近30年金融研究的應宜遜不缺錢花,但對于影響到老百姓生活品質的每一個細節,他仍然習慣性地以一個金融學家的身份直截了當作出自己的評判。
民生問題歷來是應宜遜研究金融和撰寫參政議政信息的出發點,他的每一次奮力疾呼與秉直諫言都飽含了他為國為民的拳拳之心,正是這種對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高質量的研究成果,使他的報告多次得到中央領導的重視與批示。
在多年的金融研究中,1993年的金融問題應宜遜印象最深,記憶猶新。那一年,銀行儲蓄持續下滑,銀行支付困難,甚至出現“紅字”,地方財政向銀行“亂拆借”、“假委托”,金融秩序混亂,已經影響到金融的穩定。3月10日,隨分行行長下蕭山調研的一位同志向應宜遜講了看到的情況,一直對此加以密切關注的應宜遜馬上敏感地察覺金融領域已經出現了重大問題,他請這位同志起草了一份報告,經他修改后用航空快遞寄到人民銀行總行。當月13日人民銀行就發出了這份報告,擺上了行長的案頭,總行對此高度重視,馬上布置10個省進行調查。這是第一個在全國提出問題的報告,比掌握數字的調研系統反映還要快,因此,總行對他們表示了感謝。
對于當前的宏觀經濟,應宜遜尖銳地指出,政府尚未擺脫追求速度的傳統思維,也未能沖破“既得利益集團”的障礙,因為投資過熱、通貨膨脹、股市樓市泡沫上升都是政府獲取超額收益的好機會。應宜遜特別提到對于目前飛速上漲的房價,“并不是沒有辦法控制,比如參照國外用‘倒逼法’,即先制定樓面價,再倒推土地價格,規定建筑標準,誰有能力接受就誰來承接。因此,問題不是能不能做,而是想不想做。”
對于目前中國外匯儲備高速增長,應宜遜的看法是:“一是由于我國勞動及其他資源成本偏低,商品價格具有競爭力,二是內需不足。越是內需不足,越是想出口,但出口又不是靠先進的技術,而是壓低工資等成本,但工資越低,內需越不足,造成惡性循環。”一個工廠一年掉指一籮筐,就是因為要提高產量,把安全裝置給去掉了,“政府指定掉一個指頭罰2萬元,每年補貼1000元作為后半生的保障,這樣看他還敢不敢。”應宜遜激動地說。
“政府的首要職能就是調節好社會公平,減少貧富差距”,應宜遜一再強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