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溝里挖出的山戎文化--民建中央扶貧點豐寧縣見聞
發布時間:2007-11-30 14:37:27
|
作者: 記者 張德海 劉 華
山戎人是春秋戰國時期就存在的民族。民建會員張士元在潮河源村發現5000座山戎墓地后,潮河源被認定為山戎人的發祥地。 民建中央對此也提出了一系列政協提案,山戎文化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望著古老山門的畫像,撫摸著“山戎酒”的包裝設計,聽著山戎服裝大賽的設想,記者面前的張士元還是那樣的興奮。“山戎文化以及山戎文化產業是世界級的,整個旅游區的價值有十幾個億,不管吃多大苦、受多大累,我一定要做成這件事。”張士元說。 在豐寧采訪時,記者了解到,從民建中央文化委員會委員張士元發現潮河源是山戎文化發祥地,到后來決定在這里搞旅游幫助村民致富,已經有一段時間了,現在的問題是缺少資金,所以旅游項目還是沒有眉目。從豐寧回來后,記者又一次采訪了張士元。 中央提出扶貧工作要貫徹“整村推進”的戰略方針后,民建中央把目光集中到豐寧黃旗鎮的潮河源村。潮河源村是北京人賴以生存的密云水庫的水源地。全村897口人,2004年全村人均收入不足780元。落后的生產方式不僅使群眾長期貧困,也使潮河源生態不斷遭受破壞,形成惡性循環。2004年夏天,張士元受邀來到了潮河源村。從此,他與潮河源村結下了不解之緣。 山戎人是春秋戰國時期就存在的民族,至今至少有3000多年的歷史。自從張士元在潮河源村發現5000座山戎墓地及小玉人后,就奠定了考古界的這一大發現。后經過他詳實的考證,他認定潮河為山戎人的母親河,將潮河源定為山戎人的發祥地。 潮河源村貧窮、落后。如何讓潮河源村的百姓過上富裕生活?張士元想到了利用這些考古發現。他認為,這里是開展文化生態旅游的理想景區,可以用農家樂的形式開發文化旅游,實現富村富民。 前年和去年,民建中央副主席陳明德兩次在政協會議上提出提案,呼吁重視潮河源地區的山戎文化,利用山戎文化做好旅游產業的開發。 潮河源村的百姓很窮,他們沒有錢搞旅游開發,張士元就自己投入3萬多元的資金,拖著病腿上山考察,自己寫字,和中共村支部書記劉曉祥一起組織村民刻石刻。張士元在村子里一住就是3個月。后來,回到北京的張士元,又組織自己的學生一起設計旅游線路、標示等。 在潮河源村采訪時,記者在村委會看到有許多的展板,上面介紹山戎文化的背景。張士元和潮河源村的村民們一直都在為旅游開發努力著。 劉曉祥說:“張士元先生幫助我們搞旅游致富,太感人了。他什么都不圖,他在北京已經是有名的畫家了,可卻跑到我們這里的窮山溝,來幫助我們。”說到這里,劉曉祥有些哽咽。他說:“等以后搞成了,我給他蓋一個院子,養著他,我整天伺候他都成。”  在潮河源村,像張士元這樣的民建會員不止一個。陶國明原來是民建北京市海淀區委的會員,已經退休多年。記者在潮河源采訪,正巧碰上陶國明,他正在這里幫助設計旅游的房子。他高興地告訴記者:“我喜歡做這樣的工作,我現在已經是潮河源村的榮譽村民了。” 為了潮河源村能像張士元說的那樣:出門水泥路,入戶自來水,看病不出村,做飯用沼氣。蔥郁的森林,碧綠的湖水,把小山村裝扮得如世外桃源般秀美……民建中央掛職干部經常來這里蹲點,普通的民建會員也把讓小山村致富當作了自己的本職工作。  在記者采訪張士元的最后,他有些激動,站起來特意對記者說:“我發現了這里的山戎文化,但要讓這里的農民朋友富裕起來,靠我一個人是不行的。我呼吁各界朋友、有識之士、企業家都來關心山戎文化產業的開發,大家都伸一把手、出一把力,我相信一定能夠做成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