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七月,驕陽似火。在舟山民建成立六周年之際,民建舟山市工委專職副主委劉娜組織會員赴定海開展“走先賢之路 循初心傳承”同心研學活動。
此次研學活動以“劉鴻生的家鄉足跡”為主線,帶領新一代的民建會員用腳步尋訪歷史,上一堂行走的思政課。
研學第一站,會員們來到了定海建國路34號的舟嵊小學,感受這里的百年變遷。1926年4月,民建先賢劉鴻生捐資1.74萬元曾在此地創辦了私立定海女子初級中學。劉鴻生親自為學校題寫“恕仁”校訓,聘金陵大學文學士江珊英為首任校長,開設國語、數學、英語、自然、歷史、地理、工藝、圖畫、音樂、體育等課。1935年8月并入定海公學(現舟山中學)。時光流逝,百年變遷,而今的舟嵊小學,已成為一所環境優美、設施齊全、名師輩出的百年名校。走在這塊先賢曾走過的土地上,會員們感受著這份“仁“與”賢”的傳承。
研學第二站,會員們來到了定海鎮鰲山下原舟山中學內的一幢小樓“思劉堂”。這幢小樓建于1921年,是一幢具有濃郁民國風、中西合璧的建筑。樓內很多設施還保留著原先的木結構,踩著木梯上樓,“吱吱吱”的聲音響徹著一種歷史的厚重感。小樓前的幾棵老樹,仍以茂盛的枝葉守護著這座老房子。舟中畢業的每屆畢業生,都會以此為背景和這幢小樓合影留念。“思劉堂”的“劉”字,思的就是民建先賢、舟山中學創辦人劉鴻生。“家鄉舟山定海一定要有一所最好的中學”,當年劉鴻生憑著這份執念,捐助上海閘北“天來”“大來”兩家絲廠作為辦學基金,在此創辦了舟山第一所新式中等學校——定海公學(1962年定名舟山中學),專門聘請了黃炎培、陶行知、陳鶴琴等名家任教學顧問,還請了學貫中西的教育家董景安擔任首任校長,不久就成了當時浙東地區最好的私立學校,為國家培養了大量優秀人才,也奠定了如今舟山中學為省級重點高中的基礎。為感念劉鴻生捐資辦學的義舉,定海公學其中一幢教學樓便命名“思劉堂”。
望著這座靜靜矗立的百年建筑,劉鴻生先生的話語穿越百年,仍鮮活地響徹在我們耳邊。 今天的“思劉堂”,不僅是一個歷史坐標,更是舟山人民的一份精神歸依!
從“思劉堂”出來,會員們就來到了研學第三站,定海昌國路公立定海醫院舊址。1922年8月,為解決定海百姓的治病求藥之需,劉鴻生攜手朱葆三、王啟宇等旅滬紳商集資在此地建造了公立定海醫院。醫院有兩層洋房一座、平屋五間,設內、外、產、兒等科室,為定海百姓施種牛痘、打防疫針,對貧困百姓實行住院免費并提供膳食,挽救了成千上萬定海人的生命。直至1939年6月定海淪陷,才結束了長達17年的歷史。而今,昔日的醫院早已難覓蹤跡,但劉鴻生至真至切的愛鄉之情讓會員們感懷至深。
穿過熙攘的街巷,會員們來到了研學第四站,定海中大街的定海時疫醫院舊址。時光回到1947年,當時定海城鄉霍亂流行。劉鴻生、王啟宇等發起在定海籌建時疫醫院,兼理內、眼、小兒各科病癥。同年7月定海旅滬同鄉會集議籌款26307.06萬元,在定海中大街84號正式成立定海時疫醫院,開始日夜應診,免費為定海百姓看病問診,為家鄉百姓撐起了健康的“保護傘”。
從繁華喧鬧的定海芙蓉洲路拐進一條名為聚奎弄的小巷,會員們來到了研學的最后一站——劉鴻生故居。白墻、黑瓦、朱漆大門,保留著當年的歲月痕跡;咖啡、燈箱、城市書房,煥發著古宅的現代氣息。劉鴻生故居始建于清光緒年間,原是典型的二進四合院。1959年因解放東路拆遷,現余正屋及左右廂房各三間、雜屋若干間。今年5月5日,民建舟山市工委歷時一年零八個月對故居進行全面修繕布展,并以全新的面貌正式對外開放。步入故居,一件件藏品、一段段影像、一張張文史資料,穿過歷史,“講述”著劉鴻生當年實業救國的愛國故事和興教樂育的桑梓情懷。會員們圍坐一起,一起感懷劉鴻生先生大仁大義大愛的高貴品質,一起談論“勇立潮頭、海納百川、同舟共濟、求真務實”的新舟山精神,感受著兩種精神的遙相呼應。
走出故居已是傍晚時分,門口題匾上“劉鴻生故居”五個字在夕陽下熠熠生輝。白墻青瓦之外,暮色下的故居分外令人流連。從積極投身民主革命,到參與民主建國事業,會員們從劉鴻生先生身上看到了民建先賢心懷天下、志振中華的高尚品格和與中國共產黨同心同德、和衷共濟的優良傳統,這些都是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擇一事,做一生。”此次同心月研學活動,讓會員們更近距離地走進了劉鴻生艱難輝煌的一生,了解了先賢深切的家鄉情結。相信此行必將激勵更多新時代的民建會員在舟山這座千島之城續寫先賢之緣、初心之緣、奮斗之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