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規定、強作風、樹形…
- 會史大學習
-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
- 聚焦2024全國兩會
- 聚焦2024浙江省兩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
- 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
- 2023全國兩會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兩會
- 學習貫徹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
- 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
- 2022年全國兩會
- 十九屆六中全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2022年省兩會
- 2019年兩會專題
- 2018年兩會專題
- 2016年兩會專題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兩會專題
- 五水共治
- 2014年兩會專題
- 2013年兩會專題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兩會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
- 2011年兩會專題
-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 2010年兩會專題
- 建國60周年
- 抗擊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多黨…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征文選…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題…
- 優秀會員專題
- 紀念湯元炳同志誕辰100…
- 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
-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a>
- 2009年省兩會專題
步入新的一年,浙江發展“新機遇”“新煩惱”接踵而至,中國民營經濟發祥地溫州亦是如此。日前,在該市召開的新年第一會上,溫州市委書記張振豐直言,當地面臨著萬億GDP、要素瓶頸、企業突圍、產業重塑“四道發展之坎”。
“邁過這四道坎,核心靠創新,出路在創新,關鍵投創新,根本看創新。”張振豐強調,創新是“爬坡過坎”的根本出路,唯有創新方能突破重圍、跨越發展。
如何創新?從哪發力?連日來召開的浙江省兩會上,多名來自溫州的浙江省人大代表立足溫州、面向浙江,紛紛建言獻策。
科技是第一生產力,科技創新是浙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 溫州傳統制造業比重大,城市要想在激烈競爭中穩步發展,科技創新賦能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必不可少。
浙江省人大代表、康奈集團有限公司總裁鄭萊莉深耕鞋類制造業,她指出,溫州乃至浙江的企業都明白智能化改造和數字化轉型是趨勢和未來,但傳統制造企業“不愿轉”“不會轉”“不能轉”“不敢轉”問題凸顯。
“當務之急需要解決企業在數字化智能化轉型過程中因投入大、成本高而產生的‘不愿轉’和‘不敢轉’問題。”鄭萊莉建議,政府部門對傳統工業企業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給予五年以上的中長期貸款支持,同時對傳統工業企業進行數字化智能化改造的貸款給予貼息獎勵?!皵底只悄芑D型一次性投入大,特別需要政府部門給予大力支持。同時建議將溫州鞋業納入浙江省中小企業數字化改造財政專項激勵試點?!编嵢R莉說。人才是創新的第一資源。近年來,溫州持續迭代升級人才政策,新出爐的《關于大力實施“甌越英才計劃”高水平建設區域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的40條意見》系統優化人才引進、培育、使用、認定、激勵、流動等機制。數據統計,2023年溫州新增各類人才超22萬人。
浙江省人大代表、民建會員、溫州職業技術學院發展規劃處(產教融合處)副處長易淼清受訪時坦言,溫州人才新政持續優化,將會更好發揮人才在推進“強城行動”中的引領驅動作用,但同時也要注意政策的落地性問題,讓人才以及用人單位能便利、快速地享受到相應的待遇保障。
此外,易淼清建議,溫州要進一步拓寬人才政策推介渠道,增強相關政策公開化和透明化,比如構建統一推介平臺,在更大范圍內舉辦各類人才政策宣講培訓活動,提升人才政策宣傳效果。
創新動力源自人才,而人才依賴于教育。作為深耕教育業的浙江省人大代表,溫州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趙敏受訪時則表示,近年來,在溫州市委、市政府的重視下,當地高??焖侔l展,“希望政府能夠加大對高校建設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高層次人才來溫教學,從而培育出更多的人才來服務地方產業創新發展,形成良性循環”。
據悉,溫州著眼教育已印發《溫州市加快高等教育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2023-2027)》,將努力實現“到2027年,力爭2所高校入選浙江省‘雙一流196工程’院校,2所以上高校入選下一輪國家‘雙高計劃’建設單位”等多項目標。
顯然,教育、科技、人才是不可分割的統一體,皆是創新的最大底氣。
記者了解到,未來,溫州將通過重構面向重點產業的教育科技人才資源配置機制,打造教育科技人才一體先行試點城市,以科技創新塑造發展新優勢,邁過“四道坎”。而放眼浙江乃至全國的發展“新煩惱”,與溫州的“四道坎”大同小異,創新亦是關鍵的破解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