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8日,政協第十二屆溫州市委員會第三次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召開。祝彬代表溫州市委會作大會發言。
有效激發產業創新活力是構建我市“強城行動”新格局的重要舉措。前段時間,市委市政府召開實施“強城行動”動員大會,提出實施產業創新行動,加大科技創新力度,培育新興產業,推動傳統產業轉型升級,為城市發展注入新的活力。近年來,我市在保持傳統產業穩步增長的同時,持續優化創新創業孵化生態,推動新能源、數字經濟等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加速引育一批高能級科創平臺,最大限度發揮創新效能。
對標“強城行動”目標任務要求仍存在一些不足:
一是產業鏈創新動力不足,溢出效應不顯。我市企業產品同質化嚴重、抗風險能力弱,創新意識和能動性不高。2022年我市全社會研究和試驗發展(R&D)經費投入強度2.61%,處于全省中位水平,與浙江省的3.11%相比仍有較大差距。地方頭部企業的產業與招引的重大項目協同效應不高、供應鏈體系聯動性不足,產業溢出增益效果不顯。
二是創新項目產業化落地難,成果轉化力不強。根據省信息院發布的《2023浙江科技成果轉化指數》顯示,杭州、寧波、嘉興總指數在170以上,蟬聯全省前三,其中杭州以384.69穩居榜首,溫州和紹興、湖州、臺州、金華處于第二梯隊,科技成果轉化指數在100-130之間,與第一梯隊的轉化能力差距明顯。
三是創新企業融資渠道有限,基金發展不充分。股權基金青睞于投向成熟期項目和企業,對早期創新型項目和企業關注度不高。因此,創新型企業對間接融資依賴度較高、直接融資偏少。現階段我市缺少國有控股持牌基金管理人,造成政府投資基金多以子基金形式存在,直投的主動管理偏少,較難形成政府股權投資在科技創新領域的示范引領作用。
為此,建議:
一、激發企業創新側源動力,提升主體創新度
聚焦新能源、數字經濟等核心產業,通過持續激活產業集群創新生態,不斷鞏固全產業鏈核心優勢,大力推進萬億產業高質量發展。以“一港五谷”引領創新發展,搭建“專精特新”企業卡位入鏈發布平臺,常態化舉辦“專精特新”中小企業“融鏈固鏈”對接活動。鼓勵中小企業圍繞重點產業鏈研發關鍵基礎技術,引導鏈主型企業向“專精特新”企業開放供應鏈和場景應用,實現“以大帶強”“化零為整”。加速企業數字化和智能化改造,深化“產業大腦+未來工廠”融合發展,推進產業數字化、數字產業化。
二、打造全鏈條科研成果轉化體系,強化科技應用性
圍繞我市主導產業關鍵環節和鏈主企業需求,構建“技術研發+中試平臺+專業孵化+天使基金+應用場景”五位一體的創新生態。對標“強城行動”任務目標,積極以“中試+”為抓手,建設中試熟化基地。借鑒成都經驗,成立中試平臺建設基金打造全國影響力的“中試+”生態園區并同步招商,形成大孵化器和投資基金的良性互動,推動一批優質科技成果在我市轉化落地。大力推進科研應用場景搭建。以市場資源為籌碼,吸引優勢域外科研成果落地溫州;加速本地科研成果的應用,推動收益正向發展、實現創新產業“換道超車”。
三、優化創投基金的運作機制,增強基金集群力
構建企業全生周期的政策支持,將政府扶持政策與企業科技創新效益相結合,分階段對科創企業持續性支持,激發企業成長的全過程創新。引導金融機構轉變“純金融”思維,強化金融服務產業、助推科技創新的投資意識,逐漸形成“前期科創研發、主管部門論證;中期成果轉化,科創基金直投;后期產業成熟,產投基金跟投”的全生命周期投資服務模式。參考歐美大學基金會“科研+投資”的市場化模式,探索大學基金會對我市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的試點投資,補充科研項目資金來源,增強大學科研方向性引導,進一步提高學科項目的市場可行性和商業化進度。
創新是溫州未來產業升級的核心引擎,也是強城發展的重要路徑。在數字經濟新時期下,我們要準確把握產業的互促互融關系,勇擔使命、探索先行,以“創新+產業+資本”為定位,為溫州續寫好創新改革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