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青年報客戶端北京3月4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渺)“加快設立‘中國工匠日’,弘揚勞模精神和工匠精神,營造勞動光榮的社會風尚和精益求精的敬業風氣,培養更多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國工匠,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和社會意義。”今年兩會前夕,全國政協委員,浙江財經大學副校長鄭亞莉告訴記者,自己將致力于推動設立“中國工匠日”。
鄭亞莉曾擔任過第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并于2022、2023年連續兩年提出關于設立全國“工匠日”的建議。在鄭亞莉看來,黨和國家目前高度重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但距離“全社會落地和真正重視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和一線產業工人”,還有路要走。通過設立“中國工匠日”,可以營造尊重技能的氛圍,有利于大力弘揚勞模精神、勞動精神、工匠精神,激發廣大勞動者在工作崗位上執著專注、精益求精、一絲不茍、追求卓越,“最大限度地實現個體的社會價值,吸引更多的勞動者特別是青年人學習工匠、爭當工匠”。
“2024年浙江省‘新春第一會’提出,全面加強高素質干部隊伍、高水平創新型人才和企業家隊伍、高素養勞動者隊伍這‘三支隊伍’的建設,以‘大人才觀’全力打造中國式現代化建設者大軍。作為一名全國政協委員,我想站在支撐中國式現代化建設需要各類人才支撐這個角度,來繼續推進‘中國工匠日’的設立。”鄭亞莉對中青報·中青網記者說。
對此,鄭亞莉擬于今年的提案中建議,在借鑒地方及企業實踐基礎上,按照法定程序,由人社部牽頭推進設立“中國工匠日”,中華全國總工會、中華職業教育社等協同進行調研論證、工作推進。在現有國家工匠主題活動基礎上,加強中國工匠培育和表彰工作,形成工匠相關的制度支撐。
她還建議,統籌推進中國工匠培養、使用、評價、激勵等全鏈條發展,進行頂層設計,完善中國工匠專項培養制度,構建國家級-省級-市級-縣區級的中國工匠榮譽制度,常態化開展中國工匠的評選活動。最終,以加快設立“中國工匠日”為契機,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的工匠內涵,樹立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中的工匠典型,推動中國特色工匠文化建設,營造出尊重工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盡展其才的社會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