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名片: 王立導,民建紹興市直二輕退休支部會員。1943年出生,紹興人,非物質文化遺產“紹興畫蛋”代表性傳承人,紹興工藝美術終身成就獎獲得者。長期致力于工藝美術和民俗文化研究。四十余年來,堅持不懈地利用業余時間,收集、描繪、拍攝、梳理和研究中國吉祥圖案和傳統民俗文化,從中不斷汲取傳統藝術精華。發表論文70多篇。曾受聘為《紹興市志·工藝美術篇》主筆,歷時五年完成編志任務。共發表論文70多篇。主要著作有《中國傳統寓意圖像》(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吉祥圖案》(朝花美術出版社出版)、《紹興民俗風情》(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中國寓意吉祥圖案要覽》(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等。
早在商周時代人們就創造了“趨吉祈祥”的藝術語言一一吉祥圖紋。它承載著中華文化發展歷史的軌跡,是人類早期神靈崇拜、自然崇拜與心理需求完美結合的文化標志,是人們對未來的祈求和向往。工藝美術大師王立導先生為吉祥圖案的魅力所深深吸引,四十年來一直致力于吉祥圖案的搜集、整理、研究工作,由中國文史出版社出版的《中國吉祥圖案要覽》一書,凝聚著這位八旬老人畢生的心血。
對吉祥圖案的興趣源于一次公差
1979年,不惑之年的他,因公出差去蘇州,工作之余去一些景點“飽飽眼福”。當游覽到一處古建筑時,只見一位老者正認真地給一位二十歲左右的姑娘介紹:“進門有寶、出門有喜,抬頭見壽,回頭有官,伸手有錢,腳踏元寶……”。聽了那位老者對古樓內各種吉祥圖案的講述,他才知道在這些裝飾圖案背后竟有著深刻寓意和迷人故事。
從那時開始,他迷戀上了吉祥圖案,利用業余時間,收集、整理、拍攝、描繪、梳理、探索和研究中國吉祥圖案,這一用心和堅持,就是四十余年。
酸甜苦辣鮮為人知
“收集吉祥圖案是我的基礎工作”,王立導如是說。他收集的吉祥圖案包羅萬象,是旮旮旯旯尋找的結果。圖案來自古(舊)書店、街頭書攤,老街寺廟、祠堂、古建筑、故居、碑林、牌坊,橋梁;民族服飾、民用器具、家俱雕刻等;還包括煙盒、糖果紙、棒冰紙。除了在國內收集外,他還出國出境去收集,曾經到過美國、加拿大、韓國、日本、泰國及歐洲等200多國家和地區。
因為收集時采用“饑不擇食”的方式,所以收集到的圖案不一定都有用。有時外出幾天收集,回到家中梳理后,發現不少與以前收集到的吉祥圖案一樣或雷同,“前功盡棄”的現象在所難免。收集吉祥圖案有別于收藏古玩,有的圖案雕刻或繪制在古建筑或者古窟內,很難復制收集。盡管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已有相機,但使用的多數是120、135型的膠片相機,照片成本較大,更何況由于光線等原因,拍攝效果不一定理想。所以,他憑著自身繪畫功底,先在現場把圖案的輪廓畫下來,回家后再憑反復記憶,逐幅補充完善。 在繪制“百壽圖”時,他將收集到的不同形狀的幾百個壽字,先在稿紙上一遍遍反復比對甄選,然后再逐一定稿,為此,他常搞得頭暈眼花手酸腰痛。他繪制的原創吉祥圖案,共有二千多幅,至今完好地保存著。
作為一名吉祥圖案收集者,不僅要會集成,更重要的是要對吉祥圖案進行研究。1986年,他在《浙江工藝美術》第3期上發表署名文章,題為《“卐”的探源》。文章一發表,立即招來同行的責疑,認為“卐”字應為“卍”。責疑者有在省內的,有北京、上海、四川等地的,編輯部將讀者的信件全轉寄給他,有的讀者要求作者解答。對此,王立導壓力很大,深知如果沒有足夠的資料作依據,恐怕自己在業內的聲譽會受損。對此,他跑遍省內著名寺院,,還去浙江圖書館查閱大量書籍資料,進行考證,歷時3個多月,撰寫了《佛教“卐”形的再考證》作答,在1987年《浙江工藝美術》第2期上發表,證實了自己“卐”形探源是正確的,從而得到了編輯部的肯定和贊許。有一次,他收集到有12只“小蟲子”構成的一個福字,看了半天,不得其解,他想,古人為什么要用這些小蟲子來表達一個吉祥的“福”呢?為此,他在工作之余一直在琢磨、思考著。幾個月后,他突然發現這“小蟲子”原來是甲骨文上的魚字,是魚的圖案。“魚”通“余”,十二條魚的意在“年年有余”寓意于福,這才恍然大悟。從中,我們可見民俗吉祥文化深邃的寓意。
希望能為現代文創設計服務
王立導收集的有“祈福圖案、求祿圖案、祝壽圖案、喜慶圖案、招財圖案、龍的圖案、鳳凰圖案、法寶圖案、百字圖案、卐的圖案及其他等10大類吉祥圖案,主題突出,構思獨特。通過物象的名、形、意與人們追求幸福的情、趣、美較好地融合于一體,反映了人們積極向上的進取精神,激發人們對幸福生活的向往。
他不但收集研究吉祥圖案,而且也在觀察人們對它的應用。如目前有些人在服飾上,出現的圓形的壽字圖案,按照傳統觀念來看,應以長形的壽字圖案為好,這才寓意“長壽”。梅花圖案中梅的枝干不能向下,應該朝上,否則,就有了“倒霉”的意思。隨著歷史的進步和生活方式的變化,不合時宜的吉祥圖案已逐步被淘汰,新的元素不斷出現,傳統的吉祥文化與外來時尚文化在碰撞中滲透融合,它的內容在不斷地發展充實,達到豐富多彩,使之更加貼近生活。正如王立導所說:“我搜集研究吉祥圖案,不是只停留在‘收藏’的角度,而是在乎如何使大家所熟悉了解和利用,為現代文創設計服務。40年來的執著與守望,最希望的是:吉祥圖案能與時俱進融入生活,更好地開拓創新和應用,讓祖國的傳統吉祥文化更加光輝燦爛,發揚廣大。為社會傳遞正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