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主黨派會員培訓的嶄新探索--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張榕明講述建華課堂成立始末
發布時間:2008-03-11 15:15:32
|
作者:
據《人民政協報》(記者楊妤)報道,面對國內各類培訓機構林立、培訓種類繁多,民主黨派開展培訓在知名度和專業化程度等方面缺乏一定優勢。然而,民建中央2004年下半年精心策劃推出的“建華課堂”,從最初創辦時對培訓工作的美好愿望,到走出一條適合民主黨派培訓會員、會友的新路,成為民主黨派培訓的知名品牌,著實影響越來越大,受到民建會員和社會各界的歡迎。日前,十屆全國政協副主席、民建中央第一副主席張榕明講述建華課堂成立始末時娓娓道來,并表示建華課堂最大的魅力在于“形式靈活多樣,適應形勢發展和受眾需要”。   
探索中前行,培養非公經濟人才    “2002年,民建會員中非公經濟人士占10%左右,當時我們開始對這部分會員進行調研,發現非公經濟企業處于比較理性的發展過程中,企業的規模總體上不大,均已結束了原始積累狀態,但真正發展起來時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則較多。一些企業不顧自己的能力、管理水平、資金狀況盲目擴張,因而加強對非公經濟人士的引導、幫助、支持,反映他們的呼聲,通過一種培訓形式來提高他們的素質和業務能力,從而推動整個中國非公有制經濟的健康發展,成為建華課堂設立的初衷。”張榕明說。    張榕明補充:“原民建中央主席成思危在管理理論上有很深的造詣,他認為企業是否能成功,管理占了很大成分。在他的提議下,經中編辦批準,民建會員培訓中心于2004年正式運行。在做好會內骨干培訓的同時,把面向會內外企業界人士開展培訓作為重要的工作任務,精心策劃推出了建華課堂作為培訓品牌。”    “前無借鑒,摸著石頭過河,”張榕明說,“我們的想法是邀請一批優秀的學者、成功的企業家,或者政府各方面人士主講,使會員了解國家政策,了解宏觀經濟發展趨勢,了解別人成功的經驗和失敗的教訓,有一個組織,給會員創造機會和平臺。”    2004年7月,建華課堂在北京舉辦第一次講座。成思危親自為建華課堂做首場授課,來自27個省市的近300位會員到場聽講。   
 根據需求定方向,辦好分課堂    張榕明坦言,民建會員分散,工作繁忙,對培訓效果要求較高,對培訓內容自主選擇性較強。實踐中發現,在北京連續舉辦全國性大型講座,會員學習時間難以統一,且學習成本比較高。于是,他們開始第二輪的研究探索。    為辦好建華課堂,他們深入地方組織開展調查研究,通過多種途徑了解會員對培訓內容及方式的需求,然后根據需求研究調整建華課堂的發展方向,最終確定建華課堂走到地方去,以省為基地,就近就地設立分課堂,采取送培訓上門的靈活方式。    民建常州市委的廣大會員及社會各界是建華分課堂較早、較大的得益者,目前他們舉辦的幾十場講座涉及宏觀形勢、企業發展、商戰策略等豐富內容。與此同時,他們應地方的培訓需要,還有針對性地設計課程、聘請教師,舉辦了多種形式專題講座活動。此外,每年民建中央和地方政府合辦的中國非公有制經濟論壇上,建華課堂還采取分專題研討的形式,交流互動,也取得了好的效果。    “與有條件的地區和單位合作,舉辦區域性分課堂,既方便地方企業界人士進行集中高效充電,又可帶動周邊地區企業界人士的學習熱情。借助建華課堂的品牌,在地方上開展培訓有助于課堂在各地樹立良好的品牌形象,進一步擴大民建的社會影響。”張榕明說。    張榕明強調建華分課堂建立的指導思想是適應需要、逐步推進,調動民建地方組織的積極性非常重要。設立分課堂需要有四個條件:一是有省級委員會的重視,二是有一批熱情的組織者,三是有積極響應號召的會員,最重要的還要有一個好的師資隊伍。   
形式靈活多樣的開放式課堂    這幾年,建華課堂不僅吸引了民建會員,同時也吸引了社會各界人士的參與,成為面向整個社會的開放式大課堂。“建華課堂在社會上的反響越大,大家越希望辦,辦的效果就越好,這是滾動發展的過程,所以截至目前共舉辦專題講座近百場,培訓會員會友3萬余人次。”張榕明說。    “歐元之父”羅伯特·蒙代爾、托馬斯·謝林和埃德蒙·費爾普斯三位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著名經濟學家蕭灼基、劉偉,著名社會學家戴建中,國際品牌聯盟中國專家委員會委員劉海波等國內外專家先后到建華課堂授課,受到熱烈的歡迎。    張榕明坦言,直到現在,建華課堂還處于一種探索的階段,這種探索不但有必要,而且還需推進和加強。她認為建華課堂最大的魅力在于“形式靈活多樣,適應形勢發展和受眾需要”。她說:“建華課堂的建設發展是一個邊摸索邊實踐的過程。我們每年并未下達具體指標,只要求在往年培訓基礎上有所提高,因為這是互動的、互相要有認識、靠硬性部署不行。”    有人評價建華課堂是“內強素質的載體,思想交流的論壇,參政議政的平臺,對外聯絡的品牌,組織發展的紐帶”。張榕明表示民建中央要繼續努力推進建華課堂的建設,有效整合會內培訓資源,開發適應會員需要的培訓形式,積極推進建華課堂在各省的區域分課堂籌備建設工作,同時拓展境內外培訓渠道。  張榕明渴望民建建華課堂的星星之火,逐漸發展為燎原之勢,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發揮更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