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勝阻副主席《求是》撰文談創新
發布時間:2008-05-09 12:50:58
|
作者:
本站訊:2008年5月2日出版的《求是》2008年第9期上,刊登了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的文章《國家創新體系要匯集政府和民間兩股力量》,全文如下: 
  國家創新體系要匯集政府和民間兩股力量 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全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特別要處理好政府主導型創新和民間推動型創新的關系,充分發揮政府和民間兩股力量、兩種優勢,激發全民族的創新精神,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政府主導型創新是指官方運用行政、經濟、法律手段自上而下實施的有組織的創新行為。民間推動型創新是指由民間主體依據自身力量、技術水平和制度安排所實施的自下而上的創新,或者由掌握一定技能的普通公民自發、分散、隨機地以產品、技術、工藝的改進為內容的技術創新行為。 
 一 國家創新體系是政府、企業、大學、研究院所和中介機構之間在追求一系列共同的社會和經濟目標過程中相互作用,并將創新作為關鍵驅動力的體系。其中,政府主要是制度創新的主體,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研究機構是知識創新的主體。各類主體互相聯系,密不可分。強調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絕不能忽視政府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  首先,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需要政府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需要政府提供與創新相關的公共產品和制度供給。目前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要素配置和價格形成機制尚不合理,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格局還未完全形成,社會商業信用體系也還沒有建立,地區發展和產業發展都很不均衡。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需要政府綜合協調宏觀、中觀和微觀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適時調整宏觀目標并引導各種創新資源配置。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單純的資金、人才、技術投入,需要觀念更新、制度保障,政府是推進管理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等創新配套環境的主導力量。  其次,從國際經驗來看,當今世界公認的創新型國家,無不走過了政府主導下的技術創新歷程。在工業化的初期和中期,民間力量較為薄弱,絕大部分研發投入、研發機構和科研人員應由政府提供,政府需要在技術創新中處于主導地位。20世紀60年代處于工業化中期的美國,全社會科研經費中政府投入占65%,70年代是55%,2000年美國政府的科技經費中還有33%投向企業。相比之下,2006年我國政府研發資金占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的比重不到30%,是遠遠不夠的。我國目前總體上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政府仍然需要在技術創新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二 政府主導型創新和民間推動型創新的區別和分工主要表現在:  第一,在創新主體上,政府主導型創新的主體為政府、政府所屬的科研機構、實驗室及國有企業。2002年,我國國有研發機構有4347個,其中從事研發的人員共有20.6萬名。2006年,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共有科技活動人員46.2萬人,政府研究機構研發經費達到567.3億元。民間推動型創新的主體由民間科技研究者、民辦科研機構和民營科技企業三個部分構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小型民營科技企業,也包括掌握工藝的基層技術人員、工人或農民。目前,我國民營科技企業已超過15萬家。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全國工商聯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專利申請量的61%以上是民間創新者完成的。我國85%的新產品、65%的發明專利是民營中小企業創造的。  第二,在創新載體上,政府主導型創新主要以高新區為載體,如我國各地由政府規劃建立高新技術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我國共有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54個,從業人員521.2萬人,區內企業45000多家,研發經費支出1054億元。另有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各省市區開發區4000多個,匯集了國家大部分的研發資金和創新型人才。民間推動型創新則主要以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集群為載體,如以浙江溫州等地為代表的民營經濟和民營科技企業的塊狀經濟和產業集群。這些塊狀經濟區集中了浙江半數以上的民營科技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省企業投入的80%以上。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些高新技術園區雖然是政府主導下的產物,但是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以及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它們日漸成為政府組織民間創新的重要形式。  第三,在動力機制上,政府主導型創新主要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求,主要考慮社會效益,致力于彌補市場失靈,積極尋求在航天、國防等無法通過市場手段獲得核心技術的領域取得突破,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世界各國的競爭中占據先機,全面拓展國家和民族未來的發展空間。由于公共產品供給的主體是政府,公共產品創新的主體也應該是政府。民間推動型創新主要為了滿足個體需要和市場需求,主要考慮經濟效益,致力于提高產品競爭力,追求利潤最大化。普通公民的創新則是為了打下創業的基礎,便利日常生活或滿足好奇心。  第四,在創新層次上,政府主導型創新應該主要著力于一批重大的、高端的、投資大、回收期限長、自主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原始創新,特別是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共性技術和基礎研發技術,如神舟系列載人航天飛船、“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工程等重大科技項目。民間推動型創新則大量集中于面向市場、中低端的、實用型的創新產品和工藝改進。民間推動型創新具有領域廣、層次多、形式豐富等特點,其創新成果緊貼百姓日常生產和生活需要。  第五,在創新優勢上,政府主導型創新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宏觀協調把握的能力較強,往往“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特別是公共產品的創新,往往有明確的需求目標,一般不存在市場風險,只存在技術風險;民間推動型創新的力量往往比較分散,但其機制靈活、決策迅速,具備政府主導型創新所無法比擬的貼近市場、反應靈敏的優勢,但它不僅面臨技術研發風險,也面臨管理決策和產品營銷的市場風險。  政府主導型創新和民間推動型創新具有不同的特點,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在直接面向市場的廣闊領域上,要堅持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在一些重大的、關系國家安全的、無法通過市場手段獲取的、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領域,仍然需要政府直接參與技術創新活動。此外,政府作為技術創新的制度供給者,需要在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人才培養、創新環境營造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創新領域,激發民間創新的積極性。 
三 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需要充分調動政府和民間兩股力量,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型創新和民間推動型創新兩種優勢,營造一個鼓勵創業、支持創新的良好環境。具體來說,要進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重視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把民間創新納入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世界科技史表明,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從民間走向官方、從非主流走向主流的,民間創新資源和創新能力是不可忽視的。各級政府在制定創新體系的戰略和規劃以及實施過程中,要把民間創新納入國家創新體系中,特別需要完善發現和培育機制、評估和保護機制、扶持和激勵機制、交流和合作機制。  第二,優化資金配置,解決民間創新的融資難題。政府在加大基礎科學研究投入力度的基礎上,要集中力量解決民間創新的融資難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技術創新。要進一步發揮政府資金在創新投入中的引導作用,加大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加強地方財政對創新基金的投入,提高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的支持強度、擴大資助范圍;盡快推出創業板,逐步完善股份代辦轉讓系統和產權交易市場,構建支持創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通過財政稅收優惠、組織制度創新,壯大風險投資事業,構建天使投資與創業企業的網絡交流平臺,鼓勵民營企業家等先富人群通過天使投資參與技術創新;放松金融管制,借鑒我國村鎮銀行和美國硅谷銀行的模式,優先在高新技術園區鼓勵民間資本試辦社區銀行,化解科技型創業企業融資難問題。在民營經濟發達地區,引導民間非正規金融發展成社區銀行、中小民營銀行,從制度上解決民間創新融資難問題。  第三,健全支撐體系,支持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要積極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立技術成果交易、成果轉化、科技評估、創新資源配置、創新決策和管理咨詢等專業化服務體系。以官產學研合作體制改革為突破口,整體推進創新的中介服務體系建設,特別是要完善包括技術市場、人才市場、信息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等在內的生產要素市場體系,逐步培育和規范管理各類社會中介組織,強化中介組織的聯動集成作用,形成有利于創新的市場體系結構。重視軍民融合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在產業鏈分工層次上推進軍民一體化,形成“民為軍用、以軍帶民”的發展模式,縮短技術開發時間,節省技術創新成本。在完善“創新鏈”、供給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共性技術和基礎研發技術上,政府主導型創新要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四,優化創新載體,建設有競爭力的創新經濟集群。創新需要有良好的空間載體和基地,高新技術園區是高技術產業集群的一種典型模式,也是創新型國家的先行區和示范區。我國高新技術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需要以創新創業為驅動力,轉變競爭方式和增長方式,提升內生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具體而言,就是要實現增長方式從粗放向集約轉變,從單純重項目引進向重環境和服務轉變,從以政策優惠為主向制度創新為主轉變,從模仿創新向模仿和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方式轉變,從重空間規模擴張向重視人力資源開發轉變。對于民營經濟的產業集群和塊狀經濟而言,要通過增加創新投入、技術改造、自主創新、品牌戰略等途徑,發揮集群內技術擴散途徑通暢、創新網絡建設便捷等優勢,推動傳統產業集群的優化升級。  第五,重視創新教育,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教育能否發揮其培育創新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的作用,是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敗的關鍵。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應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創新源和科研院所智力源的作用,增強高校科研投入,改革科研評價體系,激勵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改革高校傳統的教學方式、教育目標和評價體系,構建創新型教育平臺,實施開放式、互動式教學,促進人才培養由注重知識學習向注重能力培養轉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重視就業指導和創業培訓,實現實驗室人才和創業型人才結合,培養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場的創新創業人才,最終推動技術創新;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體制,把大量原來依附于政府科研機構的技術創新人員推向市場,使其在市場競爭中實現流動重組和優化配置。激發大學與科研院所的創業動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推進產學研密切合作。  第六,塑造創新文化,營造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創新文化能夠通過創造、激勵、滲透、整合、導向與規范等機制影響創新的制度安排。在創新型國家建設過程中,要通過重塑區域經濟文化,培育創新創業精神。具體來說:弘揚創業文化,實現從依賴政府向依靠市場的轉變;弘揚創新文化,實現從墨守成規、小富即安的價值觀念向勇于創新、追求卓越、鼓勵探索、寬容失敗轉變;弘揚合作文化,實現從利己獨贏向合作共贏轉變;弘揚信用文化,實現從重即期利益向重長遠效應轉變,從守財向守信轉變;弘揚開放文化,倡導開放思維與流動意識,實現從靜態封閉向動態開放轉變。  (文章作者:辜勝阻,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教授;洪群聯,武漢大學戰略管理研究院研究助理)     
  國家創新體系要匯集政府和民間兩股力量 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到全社會的各個領域和各個層面,特別要處理好政府主導型創新和民間推動型創新的關系,充分發揮政府和民間兩股力量、兩種優勢,激發全民族的創新精神,不斷提升自主創新能力。政府主導型創新是指官方運用行政、經濟、法律手段自上而下實施的有組織的創新行為。民間推動型創新是指由民間主體依據自身力量、技術水平和制度安排所實施的自下而上的創新,或者由掌握一定技能的普通公民自發、分散、隨機地以產品、技術、工藝的改進為內容的技術創新行為。 
 一 國家創新體系是政府、企業、大學、研究院所和中介機構之間在追求一系列共同的社會和經濟目標過程中相互作用,并將創新作為關鍵驅動力的體系。其中,政府主要是制度創新的主體,企業是技術創新的主體,研究機構是知識創新的主體。各類主體互相聯系,密不可分。強調企業作為技術創新主體的地位,絕不能忽視政府在國家創新體系中的作用。  首先,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需要政府充分發揮宏觀調控的作用,需要政府提供與創新相關的公共產品和制度供給。目前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不斷完善的過程中,要素配置和價格形成機制尚不合理,公平有序的市場競爭格局還未完全形成,社會商業信用體系也還沒有建立,地區發展和產業發展都很不均衡。在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需要政府綜合協調宏觀、中觀和微觀主體之間的利益關系,適時調整宏觀目標并引導各種創新資源配置。國家創新體系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不是單純的資金、人才、技術投入,需要觀念更新、制度保障,政府是推進管理創新、文化創新、制度創新等創新配套環境的主導力量。  其次,從國際經驗來看,當今世界公認的創新型國家,無不走過了政府主導下的技術創新歷程。在工業化的初期和中期,民間力量較為薄弱,絕大部分研發投入、研發機構和科研人員應由政府提供,政府需要在技術創新中處于主導地位。20世紀60年代處于工業化中期的美國,全社會科研經費中政府投入占65%,70年代是55%,2000年美國政府的科技經費中還有33%投向企業。相比之下,2006年我國政府研發資金占全社會研究開發投入的比重不到30%,是遠遠不夠的。我國目前總體上處于工業化中期階段,政府仍然需要在技術創新中發揮積極的作用。 
  二 政府主導型創新和民間推動型創新的區別和分工主要表現在:  第一,在創新主體上,政府主導型創新的主體為政府、政府所屬的科研機構、實驗室及國有企業。2002年,我國國有研發機構有4347個,其中從事研發的人員共有20.6萬名。2006年,政府部門研究機構共有科技活動人員46.2萬人,政府研究機構研發經費達到567.3億元。民間推動型創新的主體由民間科技研究者、民辦科研機構和民營科技企業三個部分構成,其中最主要的是中小型民營科技企業,也包括掌握工藝的基層技術人員、工人或農民。目前,我國民營科技企業已超過15萬家。據國家知識產權局和全國工商聯發布的統計數據顯示,我國專利申請量的61%以上是民間創新者完成的。我國85%的新產品、65%的發明專利是民營中小企業創造的。  第二,在創新載體上,政府主導型創新主要以高新區為載體,如我國各地由政府規劃建立高新技術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目前,我國共有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54個,從業人員521.2萬人,區內企業45000多家,研發經費支出1054億元。另有54個國家級經濟技術開發區和各省市區開發區4000多個,匯集了國家大部分的研發資金和創新型人才。民間推動型創新則主要以民營經濟和中小企業集群為載體,如以浙江溫州等地為代表的民營經濟和民營科技企業的塊狀經濟和產業集群。這些塊狀經濟區集中了浙江半數以上的民營科技企業,研發投入占全省企業投入的80%以上。需要特別指出的是,這些高新技術園區雖然是政府主導下的產物,但是隨著市場化改革的深入以及民營科技企業的發展,它們日漸成為政府組織民間創新的重要形式。  第三,在動力機制上,政府主導型創新主要為了滿足社會公共需求,主要考慮社會效益,致力于彌補市場失靈,積極尋求在航天、國防等無法通過市場手段獲得核心技術的領域取得突破,縮小與發達國家的差距,在世界各國的競爭中占據先機,全面拓展國家和民族未來的發展空間。由于公共產品供給的主體是政府,公共產品創新的主體也應該是政府。民間推動型創新主要為了滿足個體需要和市場需求,主要考慮經濟效益,致力于提高產品競爭力,追求利潤最大化。普通公民的創新則是為了打下創業的基礎,便利日常生活或滿足好奇心。  第四,在創新層次上,政府主導型創新應該主要著力于一批重大的、高端的、投資大、回收期限長、自主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原始創新,特別是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共性技術和基礎研發技術,如神舟系列載人航天飛船、“嫦娥一號”月球探測工程等重大科技項目。民間推動型創新則大量集中于面向市場、中低端的、實用型的創新產品和工藝改進。民間推動型創新具有領域廣、層次多、形式豐富等特點,其創新成果緊貼百姓日常生產和生活需要。  第五,在創新優勢上,政府主導型創新具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宏觀協調把握的能力較強,往往“站得更高,看得更遠”。特別是公共產品的創新,往往有明確的需求目標,一般不存在市場風險,只存在技術風險;民間推動型創新的力量往往比較分散,但其機制靈活、決策迅速,具備政府主導型創新所無法比擬的貼近市場、反應靈敏的優勢,但它不僅面臨技術研發風險,也面臨管理決策和產品營銷的市場風險。  政府主導型創新和民間推動型創新具有不同的特點,發揮著不同的作用。在直接面向市場的廣闊領域上,要堅持企業作為技術創新的主體。在一些重大的、關系國家安全的、無法通過市場手段獲取的、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領域,仍然需要政府直接參與技術創新活動。此外,政府作為技術創新的制度供給者,需要在企業技術創新的激勵機制、人才培養、創新環境營造等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引導民間資本進入創新領域,激發民間創新的積極性。 
三 國家創新體系建設需要充分調動政府和民間兩股力量,充分發揮政府主導型創新和民間推動型創新兩種優勢,營造一個鼓勵創業、支持創新的良好環境。具體來說,要進一步做好以下工作:  第一,重視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把民間創新納入國家創新體系建設中。世界科技史表明,科學技術的發展是從民間走向官方、從非主流走向主流的,民間創新資源和創新能力是不可忽視的。各級政府在制定創新體系的戰略和規劃以及實施過程中,要把民間創新納入國家創新體系中,特別需要完善發現和培育機制、評估和保護機制、扶持和激勵機制、交流和合作機制。  第二,優化資金配置,解決民間創新的融資難題。政府在加大基礎科學研究投入力度的基礎上,要集中力量解決民間創新的融資難題,引導民間資本參與技術創新。要進一步發揮政府資金在創新投入中的引導作用,加大財政支持和稅收優惠,加強地方財政對創新基金的投入,提高中小企業創新基金的支持強度、擴大資助范圍;盡快推出創業板,逐步完善股份代辦轉讓系統和產權交易市場,構建支持創新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通過財政稅收優惠、組織制度創新,壯大風險投資事業,構建天使投資與創業企業的網絡交流平臺,鼓勵民營企業家等先富人群通過天使投資參與技術創新;放松金融管制,借鑒我國村鎮銀行和美國硅谷銀行的模式,優先在高新技術園區鼓勵民間資本試辦社區銀行,化解科技型創業企業融資難問題。在民營經濟發達地區,引導民間非正規金融發展成社區銀行、中小民營銀行,從制度上解決民間創新融資難問題。  第三,健全支撐體系,支持創新公共服務平臺的建設。要積極推進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立技術成果交易、成果轉化、科技評估、創新資源配置、創新決策和管理咨詢等專業化服務體系。以官產學研合作體制改革為突破口,整體推進創新的中介服務體系建設,特別是要完善包括技術市場、人才市場、信息市場、產權交易市場等在內的生產要素市場體系,逐步培育和規范管理各類社會中介組織,強化中介組織的聯動集成作用,形成有利于創新的市場體系結構。重視軍民融合技術創新體系的建立,在產業鏈分工層次上推進軍民一體化,形成“民為軍用、以軍帶民”的發展模式,縮短技術開發時間,節省技術創新成本。在完善“創新鏈”、供給具有公共產品性質的共性技術和基礎研發技術上,政府主導型創新要發揮更大的作用。  第四,優化創新載體,建設有競爭力的創新經濟集群。創新需要有良好的空間載體和基地,高新技術園區是高技術產業集群的一種典型模式,也是創新型國家的先行區和示范區。我國高新技術園區和經濟技術開發區的發展需要以創新創業為驅動力,轉變競爭方式和增長方式,提升內生發展能力和創新能力。具體而言,就是要實現增長方式從粗放向集約轉變,從單純重項目引進向重環境和服務轉變,從以政策優惠為主向制度創新為主轉變,從模仿創新向模仿和自主創新相結合的方式轉變,從重空間規模擴張向重視人力資源開發轉變。對于民營經濟的產業集群和塊狀經濟而言,要通過增加創新投入、技術改造、自主創新、品牌戰略等途徑,發揮集群內技術擴散途徑通暢、創新網絡建設便捷等優勢,推動傳統產業集群的優化升級。  第五,重視創新教育,培養高素質的創新型人才。教育能否發揮其培育創新人才、為經濟社會發展提供智力和人力支持的作用,是創新型國家建設成敗的關鍵。在創新型國家建設中,應充分發揮高等教育創新源和科研院所智力源的作用,增強高校科研投入,改革科研評價體系,激勵科研人員的積極性;改革高校傳統的教學方式、教育目標和評價體系,構建創新型教育平臺,實施開放式、互動式教學,促進人才培養由注重知識學習向注重能力培養轉變;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重視就業指導和創業培訓,實現實驗室人才和創業型人才結合,培養一批既懂科技又懂市場的創新創業人才,最終推動技術創新;改革高校、科研院所的管理體制,把大量原來依附于政府科研機構的技術創新人員推向市場,使其在市場競爭中實現流動重組和優化配置。激發大學與科研院所的創業動力,提高科技成果轉化的效率,推進產學研密切合作。  第六,塑造創新文化,營造鼓勵創新的良好氛圍。創新文化能夠通過創造、激勵、滲透、整合、導向與規范等機制影響創新的制度安排。在創新型國家建設過程中,要通過重塑區域經濟文化,培育創新創業精神。具體來說:弘揚創業文化,實現從依賴政府向依靠市場的轉變;弘揚創新文化,實現從墨守成規、小富即安的價值觀念向勇于創新、追求卓越、鼓勵探索、寬容失敗轉變;弘揚合作文化,實現從利己獨贏向合作共贏轉變;弘揚信用文化,實現從重即期利益向重長遠效應轉變,從守財向守信轉變;弘揚開放文化,倡導開放思維與流動意識,實現從靜態封閉向動態開放轉變。  (文章作者:辜勝阻,全國人大常委、民建中央副主席、教授;洪群聯,武漢大學戰略管理研究院研究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