攜手共克時艱 同心齊建家園--我省各級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積極建言災后重建
發布時間:2008-06-23 16:01:20
|
作者: 記者 趙健
汶川地震已進入災后安置和重建階段,近段時間以來,我省各級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繼續以各種形式向災區伸援手、獻愛心、送溫暖,同時緊緊圍繞災區重建出謀劃策、獻計出力。
在這次地震災難中,學校是重災區,以什邡市為例,全市共有40余所中小學校垮塌,造成597名師生死亡,2800余人受傷。不單是四川省震中附近的學校災情駭人,就連甘肅、云南、陜西、貴州也有數以千計的學校出現問題。地震后,校舍的建筑質量問題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關注,尤其是那些吞噬了上百孩子生命的教學樓,更是受到了廣泛質疑。省政協委員、寧波市政協副主席、農工黨寧波市委會主委常敏毅,金華市政協委員、浙江師范大學經濟研究所副所長曹榮慶建議:我國災后重建中應將中小學建設列入“生命線工程”重大民生實事項目。由住房和城鄉建設部、教育部等相關部門組織聯合調查組,對全國中小學校舍進行拉網式普查,摸清全國各地校舍的質量狀況,徹底排查安全隱患,并立即進行整改。同時,重新修訂中小學校舍標準,提高抗震抗災的能力。他們還建議借鑒日本、我國臺灣地區經驗,盡量使用鋼結構建筑,提高安全性。
目前,民間要求領養地震災區孤兒的呼聲十分強烈,一部分人通過非正常渠道,已正在聯系領養對象,但也擔心領養孤兒后戶口等問題難以落實。臨海市政協主席施士雄建議:國務院盡快出臺相關優撫政策,開通辦理地震孤兒領養戶口的“綠色通道”,落實補助政策,規范領養政策。“地震孤兒領養后,應同等享受國家對災區人民的經濟補助政策,各領養地黨委政府要制訂切實可行的孤兒領養優撫新政策,民政、公安、教育、衛生等有關部門要出臺相關政策,給予全方位支持”。
地震使人感受悲愴,更凸顯堅強。為了追念死難者,紀念搶救者,教育幸存者,臺州市黃巖區政協委員、區發展改革局副局長許學政建議:在受震災區建立一座地震紀念館。“在最能反映地震造成災害的遺址中劃出一塊土地建立紀念館;在地震受災村中選擇幾個自然村保持地震的原貌;選擇幾處具有紀念意義的建筑物遺址進行保護或維修,防止留下遺憾”。他認為,地震紀念館應包括地震概況、抗震救災情況和重建新貌等內容。
攜手共克時艱,同心齊建家園。連日來,我省各級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想災區之所想、急災區之所急,切實履行職責,積極建言獻策,為確保災后重建的順利進行貢獻力量和智慧。民革省委會的專家們提出,幫扶災區的省份要建立專門機構積極開展對口支援工作,完善各種災難應急預案體系;臺州市政協特邀信息員、仙居縣政協委員施探薇呼吁,對地震喪偶者重組家庭在計生等方面予以關懷;溫嶺市政協委員江勇兵建議,盡快出臺統一政策,明確四川籍農民工返鄉救災享受帶薪休假等待遇……一條條深思熟慮的建議背后,彰顯著我省各級政協委員、民主黨派成員強烈的責任感和使命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