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個月村里要租我的地,但我總覺得自家有土地,心里比較踏實。我自己身體還硬朗,再種3-5年沒問題,等實在干不動了再說。”
“我種蔬菜水果有20年了,現在有70畝左右規模,這幾年越來越難做了。農藥、化肥、種子等農資價格連年上漲,人工費用也不斷上漲,種地成本越來越大。”
9月23日,在普陀東港街道蘆花村的文化禮堂里,民建市工委調研組成員與20多位農戶們圍坐一起熱鬧“嘮嗑”。
道地會把脈問題
舟山作為海島城市,土地資源稀缺,土地碎片化問題突出。近年來,我市積極推進拋荒耕地整治及綜合利用,努力提高海島耕地綜合利用率,激發“土地”要素活力,2021年至2023年全市累計整治拋荒耕地18965畝,堅持宜糧則糧、宜菜則菜、宜經則經,做到“整治一塊、復種一塊、銷號一塊”。但農戶、種植大戶、政府部門各方仍有“各種難”需要傾訴。
“我們是民主黨派,是來了解村里土地拋荒與流轉情況的,想聽聽大家的心里話。”
“大家隨意一些,我們會把你們反映的問題收集梳理報送給黨委政府作決策參考。”
面對如此接地氣嘮嗑氛圍,農戶們紛紛敞開心扉提問題講心里話。
農戶們需要怎樣的土地流轉?
“我們家就3畝多地,以前都是自己種點瓜果蔬菜,每年能掙個七八萬,現在要租出去,每畝地才800-1500塊,也租不了多少錢,阿拉生計問題咋解決?”
“我租農戶的地種蔬菜水果20多年了,現在有80多畝規模,現在該種植什么沒有一個清晰的目標,只是盲目跟從。別人去年種西瓜賺到了錢今年便種西瓜,而今年種的人一多就不一定有錢賺。現在農業部門種植技術都會來指導,但在種植市場統籌和產銷對接方面要給我們更多的指導與幫助。”
同時,流轉收益不高、一收就五年成為了多數供給方守土拋荒的主因;土地質量不行、農田水利基礎設施不佳是多數需求方的“槽點”。
高質量流轉是大勢所趨
“想要扎實推進農村土地流轉,提高土地綜合效益,還得得要因地制宜地去推。”市農業農村局農村合作經濟指導處副處長王勝表示。如加快推進山地、鹽堿地、交通不便等土地的有序改造;探索承包經營權互換、確權不確地等方式開展“小田變大田”。
民建市工委專職副主委兼秘書長劉娜表示,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提出,“增強鄉村規劃引領效能,要整合盤活農村零散閑置土地。”高效盤活農村零散土地,規模化流轉是條路子。下步市工委將赴各縣各區深入調研全市土地流轉情況,著力梳理土地流轉過程中的突出問題,通過議政直通車、社情民意等渠道向黨委政府建言獻策,真正讓土地“流”出生產力 “轉”出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