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曉東(右一)
潘曉東,民建會員,武義縣第十屆政協委員,后陳法律服務委員工作室領銜委員,浙江今日律師事務所副主任,浙江省法律援助工作先進個人。
日前,金彩云《法治·平安金華》欄目對潘曉東進行了采訪報道。作為一名扎根基層的法律工作者,他深耕專業、服務為民,助力基層法治建設。
在聞名全國的“后陳經驗”發源地后陳村,潘曉東和他的工作室成員堅守初心、無懼風雨,在這片不斷深入實踐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沃土上,他主動投身到基層社會治理中,勤而不倦地為廣大基層群眾答疑釋惑、排憂解難,為城市發展與鄉村振興建言獻策。在20多年“助萬人、建萬言”的生動實踐中,他是持續發揮政協在全過程人民民主獨特優勢的一個縮影。潘曉東在履職中也體會到了他座右銘中的滋味——“真理的味道‘危險’甜”。
一、踐初心,為“后陳經驗”豐羽翼
“后陳經驗”從“治村之計”上升為“治國之策”前,為健全完善這項以村務監督制度為核心的基層工作創新,潘曉東傾注了大量心力。根據后陳村黨支部書記介紹,“2004年村監會成立之初,我們就從建章立制入手,潘曉東為此忙前跑后,但工作很有方法,為后陳的村務制度建設做了大量的工作和貢獻。”這種矢志不渝的付出,與他對人民政協的“認、知、學、懂、通”密不可分,他將政協章程爛熟于心,熟練掌握政協之能方式方法,結合專業所長,得以有條不紊、游刃有余地處理繁多的基層事務。20年來,作為后陳村的法律顧問,潘曉東還通過政協履職平臺,將發展后陳、深化“后陳經驗”的意見建議提交到政府部門,并得到肯定采納和實施。
二、勤調研,為城鄉發展獻良方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坐在辦公室碰到的都是問題,下去調研看到的全是辦法”,潘曉東也時刻將這句“名言警句”掛在心上。化解矛盾糾紛、解決問題困難,需要身體動起來,腦筋轉起來。“問計于民,問需于民,向群眾學習,拜群眾為師”,潘曉東堅持以問題為導向,一有時間就到鄉里鄉外、田間地頭開展調查研究,了解和反映基層社情民意,提出針對性極強的意見建議。他曾受邀列席村務聯席會議或村民代表大會220余次,共提出專業建議360余條;向縣政協提交了《關于打造武義城東“芯”共建美麗城鎮幸福家的建議》《關于盤活低效工業用地促進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建議》《關于優化人文自然環境創建和諧校園的建議》等涉及城建、工業、教育、交通、法律、環保、農業農村等領域的10余件高質量提案,其中多件提案被評為優秀提案。
三、善服務,為基層治理添效能
“你下班,我上班。”早在2006年,潘曉東靠著自己法律特長“經營”起了后陳村“六點半”驛站,專門為老百姓提供“家門口的法律服務”。經過18年的努力,驛站已成為“了解民意的窗口”與“服務群眾的陣地”,而“有困難找驛站”這句話也早已深入人心。后來,經縣政協重新布置掛牌,在潘曉東的領銜下,“六點半”工作室搖身一變,成為了現在的武義縣后陳法律服務工作室,通過完善職責、豐富內容、建強團隊,以“五個一”特色開門“迎客”,以團隊形式走出去扶危助困。目前,這個工作室(驛站)共接待村民及周邊工業區群眾1.5萬余人次,提供法律咨詢意見2.3余條次,參與協助化解矛盾糾紛20余起。潘曉東因公共法律服務工作成績突出,獲2024年浙江省司法廳通報表揚。
潘曉東還發揮界別委員特長,通過新媒體渠道積極普法,全力培育基層村(社)“法律明白人”,共開展進企業、進校園、進村社等法律知識專題講座200余場次,為法治鄉村、法治社會的建設貢獻力量。
潘曉東說,“履職服務沒有止境”。面向未來,他和他的后陳法律服務委員工作室將繼續堅守初心,以己所能做好思想引領、政策宣講、民意反映等工作,不斷推進基層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為鄉村振興與共同富裕夯實法治根基,為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貢獻民建力量。
(部分文字來源:金華政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