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規定、強作風、樹形…
- 會史大學習
- 紀念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 深入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屆…
- 聚焦2024全國兩會
- 聚焦2024浙江省兩會
- “凝心鑄魂強根基、團結…
- 紀念中共中央發布“五一…
- 2023全國兩會聚焦
- 聚焦2023浙江省兩會
- 學習貫徹民建十二大精神…
- 學習貫徹中共二十大精神…
- 學習貫徹省第十五次黨代…
- 矢志不渝跟黨走、攜手奮…
- 2022年全國兩會
- 十九屆六中全會
- 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
- 2022年省兩會
- 2019年兩會專題
- 2018年兩會專題
- 2016年兩會專題
- 民建成立70周年
- 2015年兩會專題
- 五水共治
- 2014年兩會專題
- 2013年兩會專題
- 民建浙江省第八次代表大…
- 2012年兩會專題
- 慶祝中國共產黨建黨九十…
- 2011年兩會專題
- 學習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
- 2010年兩會專題
- 建國60周年
- 抗擊疫情 浙江民建在行…
- “不忘合作初心 繼續攜…
- 新中國成立70周年暨多黨…
- 慶祝改革開放40年征文選…
- 學習貫徹十九大精神專題…
- 優秀會員專題
- 紀念湯元炳同志誕辰100…
- 學習貫徹科學發展觀專題…
- 政治交接學習教育活動專…
- 2009年省兩會專題
1948 年年底,平津戰役的序幕拉開了。天津是民族工商業者比較集中的地區,穩定工商界情緒,不僅關系到天津日后生產的恢復,也對其他城市有重要影響。李燭塵以天津市參議會議長之職,與周叔弢等一起,同民族工商界和民主人士共商和平解放事宜,宣傳中共的方針政策。
為避免天津毀于戰火,李燭塵等人力勸天津市市長杜建時、天津警備司令陳長捷放下武器,爭取和平解放。這些工作雖然沒有成功,但對于動搖國民黨軍隊的士氣起了重要作用。李燭塵勸降警察局長李漢元的工作取得了成效。天津解放前,李漢元已下令保管了警察局的檔案和物資。在天津解放之際,他下令釋放了全部在押人員,解除了全部警官的武裝,并下令各分局和保安大隊維持治安,防止發生破壞和搶劫。
天津解放后的第二天,李燭塵、資耀華等就恢復經濟問題向軍管會提出了意見。此后,多次與市長黃敬探討迅速恢復工業生產和開展經濟建設等問題,為重建天津作出了貢獻。
為解放和接管中國的最大都市上海,毛澤東、周恩來多次囑勉民建理監事為解放上海效力。黃炎培等人就接管上海的問題連續在六國飯店開會,先后七次進行專題研究,提出了很多有益的建議。期間,毛澤東邀請黃炎培等人到香山雙清別墅餐敘,聽取意見。
4月 24 日夜,黃炎培通過電臺廣播,號召上海人民行動起來,作局部和平運動,特別是工商界動員起來,迎接上海的解放。上海解放時,民建發表《歡迎解放軍宣言》,號召上海的工商業家,按照“增加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的政策,“維持并恢復生產,協助人民解放的事業,并毫不遲疑地振奮起來,支援民主革命在全國的勝利”。
在解放上海的過程中,許多民建會員利用各自的地位和社會關系做了大量實際工作。姚惠泉、陸勛把上海碉堡的分布圖及時送到解放軍部隊,為進軍上海創造了條件。胡方、夏循元組織人員保管工廠賬冊、圖紙,保護機器設備等物資。
5月 27 日,上海解放。胡厥文等人聯合發表宣言,表示在新中國的建設中,協助軍管會檢舉四大家族財產和官僚資本企業,使人民財產不受隱匿的損失。以“發展生產、繁榮經濟、公私兼顧、勞資兩利”為原則,在新中國的經濟建設中發揮作用。6 月 25 日,中共中央發出 《關于決定聘請黃炎培等十四人為上海市政府顧問給華東局電》,其中黃炎培等九人為民建會員。他們在一個多月時間里,與中共中央華東局和上海市委領導一起,集中商討了糧食、勞資、就業、公用事業等問題,為協助做好上海接管工作貢獻了力量。
民建成員為成都的解放也作出了積極的貢獻。1949 年 5 月,黃墨涵來到成都,與陳祖湘、張再生等人一起開展工商界的工作,迎接成都解放。1949 年下半年,黃墨涵、陳祖湘將中共七屆二中全會文件的手抄本向會員秘密進行傳達,統一思想。然后,由會員分頭向所聯系的對象進行宣傳。
成都解放前夕,黃墨涵、陳祖湘、張再生等通過喬曾希、熊倬云等人派出部隊守衛工廠、商店,避免國民黨殘敵的破壞。同時,組織工人護廠隊保全機器設備和生產資料,完成了配合和迎接成都解放的光榮任務。此外,民建會員趙懿明和民盟的同志一道,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積極策動和協助川軍將領劉文輝、鄧錫侯、潘文華率部在彭縣宣布起義,實現了四川的和平解放。
解放軍入城后,國民黨殘余特務和土匪制造謠言,發動暴亂,阻礙城鄉物資交流,破壞貨幣信用,擾亂市場,危害人民生活。為了穩定物價,保障人民生活必需,黃墨涵、陳祖湘支持張再生派出得力人員分赴四門糧油市場,幫助政府大量拋售大米。同時,要求民建會員經營的廠、店,積極響應政府號召,鼓勵職工堅持全勤。這些工作,為安定人心、穩定市場、維護社會秩序,發揮了重要作用。